邓小平与海南大特区战略决策

2012-04-07 01:06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海南岛特区

杨 娜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并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大特区战略的实现,是邓小平继创办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之后,关于特区建设理论的又一次伟大实践,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一 邓小平与海南大特区战略决策的形成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1980年6月30日至7月11日在北京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专就海南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探讨,揭开了全面开发建设海南岛的历史序幕。这是党中央对海南岛发展与开发的初步关注。纪要全面总结了海南岛解放30年来的开发建设进程,总结了经验也提出了不足,并明确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始重视海南岛的开放开发问题。1983年2月,遂委任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谷牧赴海南岛调研,同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强调指出应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回京后,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中,高度评价了经济特区的成就,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布局,再次提到了海南岛的开发与建设问题,他说,实践对外开放政策,就要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的城市,“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①《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并提出了用20年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水平的设想。至此,海南岛初步被纳入到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地。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根据邓小平2月24日的指示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其中亦论及了对海南岛的开发建设。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的通知。《纪要》中特别强调要搞好海南岛的开发建设,针对海南岛的特殊情况,准予授予海南行政区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较多的自主权。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某著名企业家时说,“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①与美国企业家哈默的谈话(1984年4月29日),《邓小平年谱(1975-1997)》。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建议。海南行政区的建立初步呈现海南大特区的雏形。但海南岛开发的第一波热潮在1984年海南汽车倒卖事件中陷入停滞。

1985年7月,邓小平重提开发海南岛。在谈到四个经济特区建设问题的开发和建设时。他说:“当初试办经济特区就有不同意见,但是我们没有争论,下决心干,不干,就闯不出路来嘛!现在看,这个决心下对了。四个特区办得好,为今后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如果说有不足,就是没有把海南岛也列入特区。”邓小平对海南岛的再次关注,为海南岛的重新开发提供了契机。

1986年2月5日至14日,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委任官员深入海南岛考察。10月,刚卸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的梁湘,亦被委任前往海南调研,提出加快开发海南的意见。在完成11月15日至22日为期一周的考察后,梁湘建议将海南从广东分离,单独建省,主张将海南建成自由港。这一建议大大推动了海南的特区建设。1987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委派谷牧前往广东进一步研究海南的开发与建设问题,并提出了《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开放的一些初步设想》(以下简称《设想》)。《设想》建议将原来的海南行政区(包括所辖南海诸岛)单独建省,同时将海南全省办成经济特区,在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上更放开一些。党中央、国务院在熟悉情况后对该设想表示了赞同,并责成谷牧着手筹办海南岛经济特区。至此,海南岛的开发与建设步入正轨。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斯特凡·科罗舍茨时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②《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海南岛的开发在邓小平的设计下启动了,并于此次会谈中第一次被公之于众。邓小平的这次谈话不但表明了其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推行的决心,也体现了其对海南岛开发的重视与期望。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2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并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全面负责海南特区建设的筹备工作。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对海南建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初步规划。海南大特区建设获得实质性进展。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4月2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挂牌。5月4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座谈会纪要》和《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从此,海南以一个独立省份、大特区的新形象展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揭开了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篇章。显然,从“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到“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再到“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那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这是邓小平对海南大特区建设从想法到决策再到具体实践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体现了邓小平对海南大特区建设的关注、用心及殷殷期盼,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

二 邓小平建海南大特区的战略缘由

在1983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中,针对海南大特区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有如此一段清晰的文字:“对于支援全国的四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南海国防,促进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显然,邓小平建设海南大特区的设想其战略缘由也就显而易见了。具体而言有:

(一)建设海南大特区是基于改革开放全局的规划需要

邓小平倡导创办海南经济特区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全局来构思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经济特区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最初的四个特区而言,在经济建设和战略布局上都有明确指向性,即:深圳对港,珠海对澳,汕头对侨,厦门对台。显然,这四大经济特区都有明确的经济支撑点和合作平台,可以很快胜任我国对外开放“窗口”和改革“试验田”的需要,并成功扮演经济转型政策工具的角色。但是,如要在全国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情形下,并非后来的经济特区都有前四者如此良好的平台与支撑点,这就需要有某些经济特区能担负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的试验作用,扮演非典型特区建设先行者、探路者的角色。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经济特区提出的历史要求。邓小平设计海南大特区,认为“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其中就有如此的考虑。海南岛人口少,陆地面积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于推行各项新政策新措施,拥有较好的特区试验田先天条件。同时,海南经济起点低,周边缺乏明确经济支撑点,如海南搞特区建设能走出一条独立的发展道路,其将对我国改革开放产生更强的辐射力和更普遍的指导、借鉴作用。1988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就再次明确了这点:“在海南岛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设海南大特区是发展海南地区经济、加强民族团结的现实需要

海南岛是我国的宝岛,自然资源丰富。其土地总面积5086万亩,占全国热带面积的42.5%,是我国最大最好的热带区域,该区域十分有利于橡胶、椰子、油棕等许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海南岛亦四面环海,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洋国土的三分之二,海岸线占全国大陆海岸线的10.1%,巨大的海洋水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海产品种类繁多;同时,海南岛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各类矿产有60余种。其中,石碌铁矿是亚洲最大的富铁矿,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1%。同时,海南岛的旅游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它拥有迷人的热带亚热带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海岛风情。但其生态链相对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外加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在新中国成立数十年后,海南岛的经济仍处于相对贫困的水平。1987年,海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9元,仅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3%,全岛近1/6人口还处在贫困线以下①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 -08/18/content_5638771.htm。民众收入状况与海南丰富的物产资源不匹配。同时,海南岛又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区域,岛上的少数民族有黎、苗、回等30多个民族,其中,黎族和苗族是主要原住民。如海南岛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一是难以胜任上述所谈的各种战略需要;二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稳定。因此,充分开发利用海南的自然资源,不仅能实现海南经济的大飞跃和大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支持和促进作用,而且对民族团结和稳定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海南大特区是开发南海、巩固国防的战略需要

海南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北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地。从建国到上世纪80年代初,海南岛的建岛方针一直坚持毛泽东1953年给海南的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海南岛一直被作为国防建设的前哨存在着,这种坚持使海南岛错过了广东省改革开放的进程,全岛呈现出的是“珊瑚处处筑成墙,瞪大眼睛保国防”的场景。后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邓小平打电话请示,认为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国家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毛泽东在建国初的“加强防卫,巩固海南”的方针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海南不仅应是国防建设的前哨,也应当是经济建设的前沿,应当加快海南的开发和发展,邓小平采纳了习仲勋的意见②参见陈克勤:《海南建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0页。。可见,海南大特区建设,是新时期巩固国防的重要部署。通过海南大特区建设,做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不仅可以发展海南本岛经济,改变海南岛长期落后的面貌,而且可以用经济建设拉动国防建设,巩固国防。

另一方面,建设海南大特区也是开发南海的最好依托。海南岛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是良好的南海资源开发基地。如开发好海南,对南海开发可以发挥如此作用:一是南海开发的后方物质供应基地;二是可为南海开发提供资金、人力、技术的支撑平台;三是南海所开发物质资源的加工基地;四是南海物资资源的转销地与配送点。

(四)建设海南大特区是推进“一国两制”构想的需要

就我国经济特区设立目的而言,一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试验田;二是促进与港澳台紧密经济合作。海南岛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的优势,邓小平在提出创办海南经济特区设想时,就已经把海南和台湾相提并论,并寄希望于海南特区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说:“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显然,鉴于海南与台湾的可比性强,海南很容易成为台湾民众衡量大陆经济政治制度优劣的参照系,邓小平把创办海南经济特区同台湾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其战略意图是明显的,正如邓小平在1984年初的一次讲话中所说:“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那就是很大的胜利。”①中共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委员会文件琼字(1984)16号。即希望通过创办海南经济特区,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在海南岛的顺利实施,能在短时间内赶上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将十分有利于在“一国两制”政策前提下解决台湾问题。另一方面,在海南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与台湾经济、文化上的合作,通过与台湾的接触、了解和合作,增强两岛在文化上的交流、经济上的依存,最终实现对祖国统一的认可,实现以经济合作促政治认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1987年12月23日,蒋经国在对国民党常委讲话时指出要特别注意海南建省后,在军事及经济方面对台湾的影响。

三 海南大特区战略的意义及反思

兴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不失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而海南大特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全面推动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二是海南大特区的创建,不但能改变海南长期落后的面貌,较好地开发南海资源,而且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较好起到了试验田和窗口作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三是海南大特区的创建,对于巩固祖国南疆,保卫南海主权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纵向来看,历经20多年海南大特区建设,海南省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基础设置建设、民众生活水平及自身消费能力都发生了明显改善,这些事实都无可非议地证明了海南大特区建设的贡献,也肯定了经济特区建设的英明之处。但是,横向上分析,海南大特区建设的成果与其他经济特区建设成果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说明了海南大特区建设中存在较多失误与不足。一度以来,已经失去政策优势的海南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为相似,它面临的已不是单个特区发展的问题,而是转变成了普遍的后发地区如何赶超的问题。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国家在政策层面再次向海南倾斜,这是海南特区建设的又一次契机。历史实践证明,海南大特区建设要真正实现大开放、大发展,实现琼台经济全面合作。首先针对海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设定具有区位特色的项目,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次要抓住机遇,冷静思考,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1988年4月28日,邓小平在省委关于设立洋浦开发区的汇报材料上批示:“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是,20多年的海南特区建设还是有诸多机会并没有很好把握。今天,我们应该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后要更新观念,创新区域文化。文化不仅是区域的灵魂,也是经济政治的核心。在海南大特区的建设中,我们曾经关注经济的发展,关注民生的建设,但是海南往往被喻为“文化的沙漠”。同时,也因为观念及思维方式、观点不够解放,导致海南特区建设遭遇了重重困境。今天国际旅游岛建设发生在中国,发生在中国的海南岛,这个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部崛起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体的,但比较而言,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是更高更开放的,它不仅仅要求海南自身要建设好,而且还要求其在整个国家的世界战略中发挥独有作用,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一个和谐世界多元文明、多元文化对话的基地和平台。这势必对海南的本土文化建设有所要求,如果没有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必然很难取得成功。

[1]方晓宇.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今日海南,2008(7).

[2]范士陈,宋涛.海南经济特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长势评析与模式选择[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3]王业侨,高昌海.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

[4]叶小楠.邓小平与厦门特区建设[J].福建党史月刊,2004(9).

[5]唐镇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路径选择[J].新东方,2008(4).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海南岛特区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卷首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4年 总目录
阅读特区
关于海南岛战役作战方针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