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2012-04-08 23:46张师帅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校园文化

张师帅, 田 超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德育工作

张师帅, 田 超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道德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并对国计民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媒体文化等多个层面共同发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成为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校园文化;道德教育;渠道作用

一、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作为中介客体联系着老师和学生这两个共同的教育主体,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其中表现出的问题是由师生双主体共同导致的,因而对其的梳理、探讨将从教育层面和接受层面分别展开。

1.以教师为主的教育层面

(1)高校德育工作重宣讲、轻感化 从道德教育的形式上看,高校德育普遍侧重以大学低年级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将道德教育设定为一门必修课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认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一味灌输的现象,而基于学分制的压力,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心理上易产生排斥感。教师在德育课程的教授中是否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能否在应试的框架中使学生主动接受道德教育,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此外,一些高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只流于“两课”和辅导员说教、教育队伍不稳定、专业不匹配等,这些都会对教育者的教育热情和投入程度产生负面影响。

(2)高校德育工作重理论、轻实践 从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看,高校德育普遍以课堂教学和课本教学为主,学习效果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判断,实践环节薄弱。枯燥的理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理论的背诵也并不能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从根本上说,这是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德育的基础是人的现实生活,德育的途径是人的主体实践,未能在道德教育中很好地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空洞的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如果不能带领学生设身处地的践行课堂教学的内容,那么一切理论也就不能发挥其所蕴含的教育作用。

2.以学生为主的接受层面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背离 大学生经过学校、家庭和自身多年的教育熏陶,大多已在自我意识中构建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在道德问题的判断阐述上往往头头是道,可以说理论功底扎实;但在现实生活中,即便具有正确的道德意识,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仍然良莠不齐。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对于不文明行为漠视为多、指正较少,相当一部分人承认自己曾有过与社会公德、规章制度相违背的不文明行为。在自我约束力不高的同时,还不断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走后门”等不良风气的侵蚀,使得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逐渐模糊,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道德约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背离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对自己与对社会、对思想与对行为的道德评价上建立了多重标准,而这却是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相违背的。

(2)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观念 大学阶段是学生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从多年应试教育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自我权利和意见的坚持十分突出。当代大学生又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在这一群体身上普遍存在。在集体活动中,往往会出现特别热衷表现自我或特别低调漠视集体的两极化现象。无论哪种表现,都是这一群体我行我素、彰显自我的表达方式。但这种只注重自身感受的行为是与集体生活不相容的,学生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的缺乏是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3)信仰、理想的缺失和淡化 社会的多元发展和信息爆炸的舆论环境使当代大学生对现实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往往更注重眼前利益或实际好处,对于信仰的思考和理想的坚持已日益忽视。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大学文凭作为获得高薪工作、优越环境的敲门砖,甚至作为恋爱婚姻的判断标准,而此时教育的根本意义和知识的作用价值都被淡化。将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与创造财富的多少相关联,将自身利益的获得作为全部的奋斗目标,无视社会责任、无视信仰理想,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普遍现象。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各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就明确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道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熏陶作用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涵盖着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媒体文化等多个层面。高校校园文化是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条例制度的规范性、精神底蕴的传承性、人际交往的广泛性、课余活动的自主性等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从而对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品格的塑造、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产生影响。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由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容,也主要作用和服务于学生自身,可以说校园文化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无法割裂。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作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渠道和载体,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物质、文化、制度、行为、舆论等多方面共同影响、教育学生,与日常的“两课”教学、班会辅导、校园活动教育相结合,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高校道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的功能是生活在校园里的人时刻都能感受到的,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有益作用不可小视。

早在2001年,国家就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道德教育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应占据较大的比例。无论是日常专业课的学习、“两课”的深入教育,还是各项校园活动的开展、各级组织对学生的关怀,都应以重视德育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德育人的教育原则,以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标。

三、广开渠道,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及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那么要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发挥作用,就要重视渠道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来将德育工作深入推进。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简言之就是要完善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优化校园环境。校园里的各种建筑、景观、绿化工程、亮化设施,为学校教学服务的各种物质条件,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各种物质保障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布局合理、清新整洁、格调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标准,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起到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中既要追求自然的美观,也不能忽视文化的传承。任何一所学校所积淀下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底蕴都应该也能够在其外在的景观中予以展现,这不仅对外展示了自身的校园文化,更能在学生每日的学习生活中产生熏陶作用。校庆时树立的纪念碑、图书馆里名人的题字、绿化带上的环保贴士,学生无数次地接触这些和谐的人文景观,会不知不觉地以景入情,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也会逐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从而心灵得以净化,情绪得以感染,道德得以升华。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受其熏陶的学生能产生一种隐性的约束力。这种精神力量对学生思想趋于成熟、行为趋于规范会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并推动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良好的文化氛围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可以使师生形成一个稳定共同体,密切合作、教学相长,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在对集体有高度认同感的前提下,在对学校历史底蕴传承弘扬的基础上,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学校,砥砺出代表学校品格的校风校训;作为教师,积淀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教风;作为学生,培养出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的学风;并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影响学生在大学里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会时刻提醒其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习惯、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发挥管理的约束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代表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管理尺度,是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和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得以稳定运行的保证。如果说精神层面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认知对学生产生的是一种隐性的约束力,那么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就较为明显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为学生制定了大学生活的行动指南,对于其树立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80后”、“90后”独生子女,严格的管理更有助于纠正其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的不良表现。强化制度建设,发挥管理上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可以使学校形成文明健康的良好风气,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日后走向工作岗位都能起到深远的影响。

在校园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大到学生会、社团,小到班级、团小组,都应培养起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参与意识。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锻炼,对规章制度的理解能更为深刻,不仅可以培育道德修养,更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4.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发挥师长的传承作用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校园行为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表现的,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高年级对低年级的传帮带作用是建立规范的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师长的传承作用能在学生品格的形成上树立榜样,为其自我塑造提供参照系。而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表现又将成为其他人的参考标准,校园的精神品质也就因此不断传承。

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除了发挥师长的传承作用,还要牢牢把握各学生组织和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各学生组织和活动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集中进行交流的舞台,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往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完善学生组织的管理、创新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打造品牌活动、精品社团,在实践中加深学习,这些都将为学生的大学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并根植于内在,对其良好品行、操守的塑造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当代大学生触媒程度的不断深入对校园媒体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媒体对宣传导向的设置和拟态环境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需要通过校园媒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进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解读,使学生对道德教育及其他各项教育的精神内涵耳濡目染,进而在对自己的人格塑造中产生作用,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校园媒体文化建设要抓好校报校刊、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培养一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突出业务能力的学生宣传员,自上而下建立各级通讯组织,及时采写、编发反映学生文化生活、弘扬高尚道德情操的宣传稿件,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关注校园动态,认真吸取榜样精神,最终落实到对照自己补缺补差,以不断完备自身的各项素质。

[1]刘正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发展,2010,(11):136.

[2]涂德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党史文苑,2010,(4):60.

Promoting Moral Education by means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NG Shi-shuai, TIAN Chao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Mor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and the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all aspect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has a substantial impact on people's livelihood.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the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has stepped into a new stage.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should be promoted by mea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including campus material culture,campus spiritual culture,campus system culture,campus behavior culture,campus media culture and so on.

campus culture;moral education;channel effect

G648.4

A

1008-3634(2012)01-0138-04

2010-10-08

张师帅(1972-),男,安徽来安人,讲师,博士生。

(责任编辑 刘 翠)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校园文化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