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们,来听罗琳阿姨上政治道德课

2012-04-08 22:28胡雅君
看天下 2012年29期
关键词:罗琳哈利波特

胡雅君

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完结5年之久后,终于出新书了。

这一次故事不是发生在魔法学校霍格沃茨,而是在人间小镇帕格,出场的角色也不是巫师、摄魂怪,而是一群平庸无奇的市民们。用《纽约客》书评人的话说,这本名为《偶发空缺》的罗琳新书,或许叫做《麻瓜向前冲》更合适。

早在新书写作阶段,罗琳就给这本书贴过“转型之作”、“成人小说”的标签。既然是成人小说,那些关于性爱、吸毒、强奸、恋童癖等少儿不宜的内容,自然一个都没少写。从书正式出版之前流传出来的一句“无人防守的阴道”,书中尺度便可见一斑。有些“道德家”们因此对该书口诛笔伐。

罗琳倒是十分淡定:“我从不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孩子们的保姆或老师。我也不单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我可以写我想写的任何东西。”

而且如果真的翻开全书仔细来看,你会发现,成人小说只是罗琳的一个幌子。稍稍把关注目光从那些限制级内容上移开,你就会发现她书写的主题再严肃不过——她写了一个英国小镇的地方选举,又在这个主题下顺利放入了政治斗争、阶级矛盾、福利制度、种族歧视、弱势人群生存状态等诸多社会命题。

正如之前罗琳曾笑言的:当年那些哈利·波特迷们如今已经长大,刚好可以读《偶发空缺》。她仿佛是要给那些活在霍格沃茨幻想里的孩子们上一堂麻瓜社会真相课。

绝对机密

《哈利·波特》系列在出版时,采用的就是保密营销,《偶发空缺》依然延续这一套路。

新书英文版9月27日在全球正式上市,中文简体字版则稍晚一拍,在10月20日正式发售。中文译者任战透露,英国出版方不仅和每位译者签订保密协议,还以种种措施防止书稿外泄,“我和另一位译者向丁丁7月下旬到达伦敦,关在阿歇特出版集团的大楼里奋战了39天。每天9点到办公室,工作到晚上7点多。每次进办公室要刷两道卡,电脑也不能联网。”而出版方发给他们翻译所用的书稿也都是打印出来的纸质版,上面还有每个译者名字的水印,一旦泄露马上就知道是谁做的。“所有办公室的灯都是统一调控,周末自动关闭,当我们如向日葵般挤到窗边、向室外那点可怜的日光借力,耳边还不时响起颇有二战遗风的火警预演警报,心中更是无比凄惶。去之前期盼中的中、德、法、荷译者齐聚一堂,来一把四国大战的盛况也没有出现。事实上,我们都被各自隔离,甚至都不在同一楼层,直到离开也不知道别国译者何时来何时走的。此行工作的性质跟同楼层的出版社工作人员也不能说,于是我们只好见人笑笑、装作不懂英语,尽量把自己隐形,生怕人家一冲动上来打听我们是谁。”

在中文版正式亮相之前,出版社内部只有责任编辑看过书的内容,保密措施相当完善,甚至直到首发揭幕儀式,人们才知道罗琳新书的中文名被译作拗口的《偶发空缺》,而非此前盛传的《临时空缺》。

这种吊胃口的卖书方式,至少对罗琳迷们还颇为奏效。此书在出版之前的预售阶段,仅英国,网上预订量已超过100万册,在亚马逊畅销榜上名列第一。正式上市后,在英国首周销量有12万5千本,虽然和书商预期的一百万本相去甚远,但已是不错的成绩。

就是要写政治

10月20日之前,不少等不及中文版的国内铁杆罗琳粉丝们就已选择英文版先睹为快。已经看完全书的豆瓣网友“碌碌无为totoro”透露,小说描述的是英国小镇帕格福德的几个家庭间的关系,而书名《偶发空缺》所指的,是死去的郊区议员巴里所留下的一个议员空位。之所以这一空缺如此重要,能引爆之后的情节发展,是因为关系到帕格福德小镇的“地缘政治”。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未经咨询和取得当地居民同意,就在帕格镇与其北面的亚威尔(Yarvil)市之间一片空地上,兴建了大量公共房屋,使那里成为低收入族群聚居区,并把这块简称“丛地”的区域划归帕格镇管理。

根据对“丛地”的态度,小镇的居民大致可以划为反“丛地”和亲“丛地”两派,前者希望可以和“丛地”切断联系,这样就不用为“丛地”里居住的那些吸毒卖淫好吃懒做依靠政府福利生活的人埋单。后者则希望继续扶持“丛地”,为社会边缘人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小镇议员巴里因为从小在“丛地”长大,属于亲“丛地”一派,直到死前还在努力让“丛地”依然属于帕格镇,继续获得来自帕格的财政支援。在他去世后,小镇里反“丛地”的阵营瞄准这一机会,希望能藉由补选的机会,牢牢控制帕格的地方自治委员会,通过边界重划的决议;亲“丛地”的阵营则希望能保住巴里生前努力的成果。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觉得罗琳这次要说的故事政治色彩颇浓?

事实上J.K.罗琳一向关心政治,之前在《哈利·波特》里她都不忘注入民主、极权、种族主义、阶级矛盾等元素。有死忠粉丝如是评论:“赫敏便是罗琳政治观点的化身,热衷于女权主义(闪闪是个被压迫女性小精灵),热衷于代言弱势族群(为小精灵闪闪、多比争取权利),热衷于劳工平权(赫敏煽动家养小精灵搞运动,争取休息、报酬等劳工权利),赫敏就是典型的西方偏左派的劳工、人权分子。”

罗琳本人是英国工党的坚定支持者,她曾于2008年向工党捐赠了一百万英镑,并提到过她曾受益于社会保障系统。前不久为了新书接受采访时罗琳说,在2007年,她开始提笔写《偶发空缺》时正是上一届工党政府执政,而如今自2010年的选举之后,保守党上台,她留意到英国的社会福利进行了稍许的重新分配,单亲家庭的生活突然间变差了一点。“若你自己就是当事人,那么生活差的就不是‘一点了,对于贫困的单亲妈妈而言,每周生活费多10镑或少10镑是有非常大不同的。”她觉得如今英国的政治氛围让她这本小说“或许已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了”。

对“中产阶级”下笔无情

在书中,她借由社工凯(Kay)在小镇居民迈尔森(Miles)家作客的那次晚宴对谈写了左右两派政治思想的交锋。

迈尔森评论“丛地”居民说,为什么他们不去工作而依赖福利?为什么他们酗酒、吸毒、滥交却要我们替他们收拾烂摊子?为什么他们不对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而凯则反驳,迈尔森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个人选择和品格,但其实那些人的糟糕生活背后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迈尔森断定“丛地”人无可救药,却忽视了他们为改善自己生活所做的挣扎和努力;如果真对“丛地”停止援助,“丛地”将陷入危机,那些勉强生活的弱者将遭灭顶之灾。

这些凯的主张,其实是罗琳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今的罗琳早已跻身财富阶层,她所写的七卷本《哈利·波特》系列在全球售出逾四亿五千万册、被译成74种文字,改编成的电影系列也全球票房飘红。现年47岁的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性之一,个人财富超越英国女王。但在写《哈利·波特》之前的日子里,罗琳经历过贫穷、失业、婚姻失败,作为一名单身母亲,她一度靠救济金生活,患有抑郁症和强迫症。《偶发空缺》中所写的社会边缘人生活,她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真正身处其中、饱受煎熬过。

她说她痛恨将穷人不加区别地视为“稀饭般的一团烂泥”的政治观点,于是在小说中不惜笔墨加以讽刺。对于中产阶级的冷漠伪善,罗琳下笔更是毫不留情。

你会读到,在帕格的学校里,老师对班上学生欺负棕色皮肤少数族裔女孩苏克温德尔(Sukhvinder)的行为熟视无睹。备受歧视的小女孩经常用小刀割破手臂来自残,甚至想通过自杀寻求解脱。一个来自“丛地”的三岁幼儿在帕格街头游荡,在缺少看护的情况下落水死亡,而在他落水前,有3位居民看到了这个独自游荡的小孩,原本可以施以援手,但最终都选择一走了之。事后,其中一人扪心自问:如果这个孩子看上去不是那么脏,衣着整洁,我会不会多关心一点?

这些情节的设置,让人想起2008年罗琳受邀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时说过的话:“他们选择留在自己舒适的世界里,从来不愿花力气去想想如果生在别处会怎样。他们可以拒绝去听别人的尖叫,拒绝看一眼囚禁的笼子;他们可以封闭自己的内心,只要痛苦不触及个人,他们就拒绝去了解。”

在英文版正式上市之后,已经有读者对罗琳如此“丑化”中产阶级形象表示不满,一位罗琳家乡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罗琳还是在写幻想小说吧?现实可不是这样。”罗琳则笑言,书中关于中产阶级部分的灵感是来自于她身边最亲近的人们,“我揭了朋友们的短”。

好在如今的罗琳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如果说此前《哈利·波特》系列的书写多少有着赚钱谋生的意味,这一次她则完全为自己内心而写。“我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作家,我有足够的钱付账单,也没有任何合同的约束。五年来,帕格镇是我的,只是我一个人的。我完全照自己预想的样子把这本书写了出来。”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写,答案或许在她曾用来问过哈佛毕业生的那个问题里:“你们有多少人会去触及他人的生命?”當时她对哈佛毕业生们谆谆教导,“你们的智慧,工作能力,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给予你们独特的地位和责任。”如果说那场演讲是她对自己人生理念的口头布道,这一次写作新书则是她的书面阐述。

或许是因为罗琳在全书中的左翼思想表现得过于明显,英国《每日邮报》记者莫伊尔评论说,罗琳写的不是小说而是500多页的“社会主义宣言”。而书评人恺蒂则撰文称,“我觉得这正是罗琳的可贵之处:她在乎。她在乎当今的英国社会,她在乎在底层挣扎的人们,所以,这本书充满了愤怒。完全抛开了魔法世界,《偶发空缺》继承的,是英国写实主义文学的传统。”

猜你喜欢
罗琳哈利波特
赌局的智慧
A Harry Potter exhibition 哈利·波特展
哈利的花毛衣
迷你插画:给蚂蚁的明信片
赌局(深度好文)
波特的儿子
波特的儿子
惹爱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