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系统与外部环境分析

2012-04-12 04:44顾渊彦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教课余竞技

陈 磊,顾渊彦

(1.南京林业大学 体育部,南京 210037;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

体教结合系统与外部环境分析

陈 磊1,顾渊彦2

(1.南京林业大学 体育部,南京 210037;2.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南京 210046)

体教结合系统是体育和教育两大系统的融合,以实现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从体育体制改革和体育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对体教结合的外部环境进行剖析,以促进体教结合系统理论的完善。

体教结合;课余运动训练;体育体制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新课标

1 体教结合系统分析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竞技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青少年课余训练体制、运行机制的弊端以及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显示出了其整体发展的滞后性,阻碍了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而实践已证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互融合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1]。

培养人才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共同工作目标。体育系统培养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仅要有专项训练的基础,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些都必须得到教育系统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教育系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紧紧依靠体育系统的密切配合,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两个系统在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是互相依托、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

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子系统——体教结合系统。在本文,体教结合系统是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融合,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为目标,既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新型的课余训练体制。

体育系统有技术人才优势、训练场地优势、训练综合能力优势和组织竞赛优势;教育系统有生源优势、文化教学优势、管理优势、思想教育优势和体育普及优势。体教结合这一新的子系统成功地实现了两大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发挥了综合效益。通过体教结合,实行双轨并一,由体育和教育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的课余训练体系,取得了强强联合、义务共尽、责任共担、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的功效。

2 体教结合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以来,中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发展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行政体制改革,即促进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

作为社会大环境的一部分,与原先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育体制与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其改革势在必行。这就成了体教结合运动训练系统的外部环境。

2.1 体育体制改革

多年改革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实行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行政体制有利有弊。表现在竞技体育方面,国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调集优秀运动员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取得良好的训练成效。但运动训练由国家独营,限制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特别是社会体育团体在竞技体育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的结果是,专业运动员队伍随着训练规模而扩大,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体育市场发育不成熟,投资得不到补偿,投入高于产出,甚至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艰难。

为了能使我国竞技体育适应经济与社会改革发展的步伐,体育战线必须改革。1993年,原国家体委提出,要培养既能攀登竞技体育高峰,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统筹安排,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体系——体教结合教育体系[2]。《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体育体制改革要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关键问题着手,改革要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1.1 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和课余运动训练主要由国家体委 (或体育总局)经营,但在体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课余运动训练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从而打破了体委 (或体育总局)独家经营的局面。

1995年原国家教委提出,要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从而形成了体育总局负责管理专业队的运动训练,而教育部负责管理课余运动训练的新体制。教育部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应该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因此,教育部的职能是:加强调查研究,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竞赛等手段,促进课余运动训练的发展。这样一来,课余训练的具体运转就落实到了学校,学校的自主性得到了加强。

2.1.2 体育俱乐部的推进

加快体育协会和运动俱乐部的发展步伐,也就是使体育工作由政府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这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面向广大群众,发挥专业化管理的新型体制。

体育协会实体化步伐的推进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学校。体育俱乐部不仅成了高校基层课余训练的形式,也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的形式。部分高等学校依托专项体育俱乐部,开展了学科性体育课程和活动类体育课程,开展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种竞技体育活动,为竞技体育活动在高校中的广泛开展创造了条件。

2.1.3 课余运动训练梯队的完善

我国运动训练还是按照国家、省、市、县实行分级管理。运动训练基本上是由各级体育管理部门经办,当前国家运动训练队伍的组建和选拔制度正在改革。按照 “稳住一头,网开一面”的原则,只对少数奥运会优势项目的国家队实行集中管理,多数运动项目可放到省市或运动项目协会,其中有的项目还放到了厂矿、企业及学校。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由教育部负责组队,课余运动训练由教育部为管理主体后,不仅高等学校可以成立高水平运动队,而且初级训练体制也发生了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这一体教结合的新办学模式得到了完善,以教育体系为基础的课余训练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2.1.4 竞赛制度的体系化

学校运动竞赛制度的改革着眼点应放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充分调动学校和运动项目协会举办运动竞赛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其二是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的,包括一所学校内部的各运动项目的分级竞赛体制。

教育部组队参加国际性学生比赛,创造了学校竞赛制度体系化的有利条件。国内的各种运动项目,各级别的体育比赛都应该体现分类、分级管理,基层俱乐部应有权组织和承办相应的运动竞赛,并制订以运动项目为基础上下衔接的各级竞赛规范制度。

2.2 体育课程改革

1985年,中共中央在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又颁布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进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小学、初中)颁布;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纲要》颁布;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这表明这次改革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一次全局性改革,对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2.2.1 新体育课程的主体性得到了加强

和原先 《体育教学大纲》的指令性性质不同,新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一种指导性文件,对教学内容不再硬性规定,取消了对各类教学内容的时数分配,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在确定学习内容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体育课程主体性的加强集中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主体选择上,最终的结果将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能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有条件以较多的课时来重点学习某一或某几个运动项目,以提高学习的效果。竞技运动项目是广受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体育课程主体选择性的加强有利于竞技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为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打好基础。

2.2.2 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成了课程目标

在新课标中,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虽然贯穿于初中、高中和大学,但高中阶段是重点。

为了实现 “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的特定目标,高中段体育教学内容的七个系列中,仅有健康教育系列和田径系列是必修,其余五个系列 (球类、体操和韵律体操、水上和冰上、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新兴运动项目)均为选修。高中阶段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引起了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一种新型的体育课程——选项课在高中出现。高中选项课的出现不仅对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在高中阶段推广竞技运动项目有重要意义。因为,必然有一部分高中学生选择竞技运动项目,这实际上就为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奠定了基础。

2.2.3 个性化课程造就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前,体育课程是全国一个纲,一本书,一刀切,即统一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课程的最大弊病就是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使教师发挥创新思维,实施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在课程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纲多本,编审分离,即全国的 《课程标准》和 《指导纲要》只需一个版本,但是教科书可以有多个版本;国内的学校、研究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编写教科书,但需要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审定。一纲多本、编审分离的课程管理制度为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如深圳大学的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清华大学的 “三自主分层教学”模式、福建师大的 “主、副项制”模式、江苏科技大学的 “自主构建课程”模式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各高校把课余运动训练纳入到了总体课程模式构建之中,课余训练成为了整体课程模式的组成部分。部分高校还将高校高水平运动训练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同步发展积累了经验[3]。

2.2.4 教材化理论为普及竞技运动开辟了新路

新课标实施以后,竞技体育教材化成为了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为体育教师所广泛关注。对此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在客观上取得了普及竞技运动的效果。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竞技运动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部分专家学者把它理解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能力,实现比赛取胜的竞赛性活动。按此理论,唯有高水平的竞技才是竞技,唯有以取胜为目的的竞技才是竞技,那些一般水平的以娱乐为目的的竞赛性活动如何定位呢?从而出现了逻辑上的错误。我国学者周爱光在汲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对竞技定义如下:“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娱乐性和不稳定性的身体娱乐活动。”[4]这种诠释相对科学,它精简了竞技运动的内涵,扩展了其外延。

竞技运动是由游戏不断向正规化竞技的发展过程。目前,正规竞技按照国际规则的要求,技术难度不断提高,运动强度不断加大。为了避免体育教学成人化倾向,有必要对竞技运动进行选择、改造和重组,以适应普通学生的发展需求。这种对正规竞技运动进行选择、改造和重组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竞技体育教材化。

竞技体育教材化理论源于实施新课标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成为了体育课程改革的一种理论基础。它推进了竞技运动的普及,推进了课余运动训练,进而扩大了学生的主体选择范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体教结合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和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体教结合的课余训练模式有利于推动竞技体育的进一步普及;有利于拓展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有利于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体育的一体化,对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张明曦,张桃臣.基层学校对“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认知与诉求[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4):44-47.

[2] 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

[3] 何强,熊晓正.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1):53-57.

[4] 周爱光.对竞技运动概念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1999(6):6-7.

The Combination System of Sports and Teaching and the Exterior Environment Analysis

CHEN Lei1,GU Yuan-yan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The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teaching is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system and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training of sports reserve talent.From the angle of the sports system reform and the reform of P.E.curriculum,the text has an analysis on the exterior environment for the perfection of the theories of the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teaching;sports training after school;reform of sports system;reform of P.E.curriculum;new standard of curriculum

G807.4

A

1008-3596(2012)03-0057-03

2012-01-06

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 (D/2006/01/097);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课题 (X2011-10)

陈 磊 (1979-),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体教课余竞技
丰富的课余生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同台竞技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