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特短篇小说中复杂而黑暗的人性世界

2012-04-13 06:50
关键词:妓院米兰达女仆

马 英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论波特短篇小说中复杂而黑暗的人性世界

马 英

(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对人性真理的思考是贯穿波特所有作品的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揭示波特作品中的人性阴暗面是本文的核心。选取波特几部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作品中无知的人对邪恶的推动,模糊的父母之爱等人性的阴暗面,从而挖掘出波特对人类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思考,也为现代人正确理解人性弱点从而改善人性提供了借鉴。

凯瑟琳·安·波特;艺术家;复杂黑暗的人性世界;

于1890年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印第安河市的南方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在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及其他故事集》(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发表后,她得到了读者的高度赞扬并成为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纵观波特一生,她是为创作不断奉献的一生。正如John Givner所描述的那样“作为一名艺术家是波特一生的情感中心,是让波特不断生活下去的力量”。[1]17谈到对创作道路的选择,波特曾说到“……我这一生是值得付出的一生,如果要我重新选择,我还会再次选择现在同样的路。”[2]280-281波特坚信作家只是人类的一份子,是新生活的发现者和赐予者,她(他)有责任去规范嘈杂的人类生活并赋予生活人类有限的解释而不是“模仿生活的杂乱无形”。[3]278她曾这样描述自己“我自己创作小说的习惯是……试图将这血腥世界中散漫的生存状态赋予一定形状:任何形状都可以只要是人可以识别的形态”,[1]18我“一生就是在不断发现和理解人类的动机和情感并提炼自己能吸收的人类关系和经历。”[3]455显然波特一生都在以关心人类命运为己任,尊重每人都有得到别人理解和认可的需要,接受人性有不断追寻事物真理的渴望。然而波特注意到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易于停留对善对美的表面认知,却畏惧了解隐蔽而黑暗的自我。而“了解自我特别是那隐蔽的黑暗的自我”正是“寻求真的起点,”[4]13不难看出波特正是通过自己的许多作品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真实复杂而黑暗的人性世界。

一 小说《魔法》( “Magic”)中邪恶势力的推手

短篇小说《魔法》于1928年发表。整个故事是一个黑人女仆间接讲述的戏剧独白。这个黑人女仆在给女主人梳头时为了取悦她而讲述的关于妓女Ninette的故事。

在新奥尔良的一家妓院有个凶恶卑鄙的老板娘,她习以为常地欺诈着院里的妓女。一旦有姑娘想逃离,她就会叫警察帮忙。而这些警察就是老板娘的同谋,和她一起为非作歹,行为卑劣。有个叫Ninette的妓女,最终无法忍受老板娘的欺骗并扬言要离开。于是老板娘狠狠地鞭打了Ninette,打得她“所坐之处到处都是血”,[5]40然后将身无分文、浑身是血、半身裸露的她赶出了妓院。在Ninette被赶走后,不断有喜欢她的男子来找她,这时,老板娘发现自己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是考虑到Ninette已经离开自己那些同谋警察的监管范围,老板娘就向一个厨师求助。黑人女仆这样描述那位厨师:“她有个硬心肠,她处处帮助老板娘,她喜欢观看周围发生的一切,她出卖妓院女孩的轶事。”[5]41厨师施了魔咒后,拿来“Ninette的尿壶……在尿壶里掺和着水、牛奶和所有他们能发现的与那女孩相关的遗留物品……女孩的头发、面霜……指甲……并把浸有血的衬衣放进水里,并自始至终嘀咕着咒语。”[5]41一个星期后,女孩乖乖地回到了妓院并从此安心地生活在那里。显然是这无情的世界让女孩根本无处容身,最后只能继续忍受妓院里的痛苦生活。

这是个极端残忍和丑陋的故事。老板娘的残忍,黑暗的魔咒和无助Ninette的归来都无疑证明了妓院这类世界的无爱和邪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高贵而纯洁无暇”的女主人Madame Blanchard身上也察觉不到任何的同情和仁爱。她没有拒绝聆听而是兴趣盎然地听着如此残忍的故事,虽然她会偶尔打断故事,“你把头发往这儿拉点”或者是咔嚓一声地关上她的香水瓶。而她闻香水的行为也只是为了遮掩令人不愉快的现实。她对故事的冷漠无情通过镜子中她那毫无表情的脸和她对黑人女仆“然后呢?”“是的,然后呢?”的催促而表露无遗。

很明显,故事中的妓院老板、女主人Madame Blanchard、厨师和仆人,他们的险恶不相上下,都在卑劣地干着坏事或者被动地助长着邪恶的发展。缺乏同情心的Madame Blanchard和妓院老板都是同类人——都是冷漠无情,邪恶势力的推手。而黑人女仆对那个厨师的描述似乎也是她自己的写照“她是一个象我一样有着同样肤色、同样法国血统的女人,象我这样喜欢在人们当中施展着魔力”。[5]41如同那个厨师一样,为了博取主人的高兴,黑人女仆不分青红皂白,轻浮地而不带任何同情地讲述着这个残忍故事,无形中也成了邪恶的推手。

不容质疑,妓院老板是社会邪恶的象征,然而她的恶行却得到了警察、男客户、厨师、女仆和Madame Blanchard的推波助澜。他们缺乏同情,正义感和怜悯之心,他们助长了邪恶的势力。他们的冷漠使这个残忍的故事变得更加的残忍。

二 小说《他》(“He”)中模棱两可的父母之爱

故事《他》于1927年在杂志New Masses出版。故事里贫穷的惠普尔夫妇有个智障儿子。但是读者无法弄清楚这个儿子的名字,因为从始至终,惠普尔夫妇和邻居都称他为“他”。惠普尔太太对邻居永远都说她爱这个儿子“胜过其他两个孩子加起来的爱”。可是,比其他任何人,“他”一点都不象一个完整的人,大家对待“他”也不象对得完整的人一样。“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并且“他”身体强壮,大家就把“他”当动物对待。父母总认为“他”不会受到伤害,不会抱怨食物,就叫“他”蹲在角落吃饭。天冷的时候,父母会把“他”的毯子拿给其他的孩子,理所当然地想着:“他”不怕冷。父母会叫“他”去看蜜蜂因为他们认为“他”并不真的介意被蜜蜂叮咬,正如惠普尔先生说“这是因为‘他’不懂事,才不知道对什么东西应该害怕。”[6]285

其实,惠普尔太太真正在乎的只是邻居的看法。当惠普尔太太的兄弟和家人来拜访时,惠普尔太太决定宰杀自己家唯一可能创收的一头小猪,而这样做只是为了招待那些“体面”的亲戚。她对丈夫说“没有人会有可能瞧不起咱们。”[6]282杀猪的时候,惠普尔太太害怕小猪旁的凶母猪,于是派“他”去把小猪从母猪身边拖开。“他”拖开正在吃奶的小猪后,迅速往后跑时脚根却遭到了母猪的撕咬。惠普尔太太无心留意“他”看到血迹时气喘吁吁的惊吓并随即逃跑的表情,她只是按住小猪然后猛掐住猪的喉咙似乎是要杀“他”,而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是把“他”当猪一样的对待。惠普尔太太内心的想法刚好说明了她的残忍和她那一直在邻居面前标榜的虚伪的爱和关心反差之大。惠普尔太太想着“他”很快就会忘记所发生的一切,接下来照常吃很多肉,“我要是不拦阻‘他’的话,‘他’会把一头猪一古脑儿吃下去.我要是让‘他’放开肚子吃的话,‘他’会吃得其他两个一口也吃不上。”[6]287后来,惠普尔太太弟弟的全家来了,“桌子中央放着那头皮烤得喀吧绷脆的乳猪,猪肚子里塞满了好吃的东西,猪嘴里摆着一个蜜饯桃子,可口的土豆上浇满肉汁。”[6]288全家人都参加了宴席,唯独不见“他”,而惠普尔太太对这一切只是解释为“他”胆小。

因为“他”没有象其他两个孩子那么多的衣服穿,那个冬天,“他”病了。来看病的医生警告惠普尔夫妇“他”需要更保暖需要更多的食物,他们照做了以免邻居责怪他们什么事都不肯为“他”做。后来“他”好点后,惠普尔夫妇却无视“他”的虚弱和瘸腿,即刻叫“他”去看管棉花地并叫“他”牵着危险的牛。一天“他”正在做家务时不小心在一块冰上滑倒,脚肿了并开始间歇性地发作癫痫病。医生建议把“他”放到疗养院治疗以减轻惠普尔夫妇的负担。送去疗养院就意味着“他”只剩下短暂生命。在往疗养院的路上,“他”哭起来了,惠普尔太太认为“他”是在责怪她这个做母亲的。可见,到最后惠普尔太太都无法明白“他”作为一个人也是有情感的,而且同样需要关心和爱。“他”是一个白痴,但是“他”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也需要被人关怀被人爱,“他”的眼泪背叛了“他”对爱和感情的需求。而故事中的惠普尔夫妇毫不在乎别人的痛苦,特别是“他”的痛苦和伤心,他们关心别人的评论胜过对自己智障儿子的关心,他们忽略了儿子作为人类最起码的需求,他们残忍而又虚伪。他们无法明白这样一个真理“爱是需要去学的,反反复复去感知去学习,这没有尽头(love must be learned,and learned again and again,there is no end to it)。”[3]185

三 小说《马戏》揭示了光彩照人的生活景象下掩盖着的恐怖,憎恨与艰辛

《马戏》是“旧秩序”中的第四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从小女孩米兰达的视角展开。它讲述了米兰达第一次观看马戏时的恐怖经历。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整个家庭成员坐在马戏团帐篷里的长木板上等待马戏的开始。米兰达是所有成员当中最小的那个,她能来是因为大家都劝说祖母同意后才让来的。甚至祖母以前从来没有让她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她坚持说在这种演出中,至少有一些影像和声音对年轻人的心灵是没有好处的。”[6]404对米兰达来说,她能来看马戏是件大事,她兴奋极了又带着点害怕,也正是这次马戏,米兰达感知到了一些潜在的可怕事物。

米兰达遇到的第一件可怕的事情就是超出了她理解能力的性。当米兰达“从一层层的木板座位的宽阔的空隙中望下去”时,她惊奇地发现“一伙神情古怪,衣着简陋的小男孩从下面尽是尘土的地方往上望。”她“直瞪瞪地望着其中一个的眼睛,他回看了她一眼,神情非常奇怪,使她盯着他看了又看,想要弄明白他的眼光中到底包含着什么意思。”米兰达看到那小男孩“冒失的、嬉皮笑脸的凝视,不带任何友好的表情。”[6]400

米兰达还没来得及思考清楚刚才的遭遇,马戏就开始了,庞大铜管乐队的爆炸响声和各种直冲过来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在米兰达的“脑袋,手脚和胃里折腾”,她赶快闭上眼睛,使劲地抓着迪西的手。然后她看到“一个家伙穿着一件领口和袖口打着褶裥的邋遢的白罩衣,脑壳白得象骨头,脸白得象白土,额头中间两簇眉毛分得很开……一张长长的猩红的嘴一直延伸到两边洼下去的脸颊上,嘴角往上翘起,永远流露出一种痛苦、惊奇、辛酸的龇牙咧嘴的表情,不是微笑……”。当他那“血盆大嘴”抛着“飞吻”,米兰达捂着眼睛尖叫,“眼泪淌满脸颊和下巴。”[6]401

事实上,马戏团里这些可怕的景象和声音远远超出了米兰达能理解的范围,比如说那小男孩的眼神,小丑那吓人的血盆大嘴,围观人群发出的狂野笑声后的冷漠和小丑那象死人一样的白脸白衣服对年幼的米兰达来说都很难承受。这些可怕的经历和米兰达的反应都没有引起家里人的注意。即使当父亲叫迪西把米兰达带回家时,父亲的脸上还带着笑意,眼睛瞟了她一眼,马上“又望着场子里了。”迪西很不乐意地带着米兰达走出了帐篷。在帐篷门口,站着个矮子“留着毛茸茸的络腮胡子,戴一顶尖角帽,穿一条红紧身裤,登一双脚趾朝上的长筒靴。”[6]402他也有着和那小丑一样人不象人鬼不象鬼的样子。那矮子盯着米兰达“象一只近视的狗”接着模仿她的脸,向她做个可怕的鬼脸。米兰达心情差极了,对着这个矮子尖叫起来。更令米兰达感到恐惧的是她突然看到了他脸上流露出的“一种傲慢、冷漠、生气的神情,一种真正的成年人的神情”,米兰达看这似乎很熟悉的神情,一种恐惧在心中油然而生:“她原来以为他不是真人。”[6]403

从马戏团回来后,米兰达受到了巨大的惊吓。当其他孩子回来谈论她错过了如何盛大的表演时,米兰达只是静静地坐着,耷拉着下嘴唇。虽然米兰达现在还太小还无法说出自己在马戏团所感受到的一切,但是她潜意识已经认识到那令人恐惧的不易察觉的人性阴暗的层面。

四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波特作品从多角度多层次揭示了复杂而黑暗的人性世界。从小说《魔法》(Magic)我们可以看出下层的妓院隐藏着社会的邪恶甚至连“纯洁”的上层阶级Madame Blanchard(名字的含义就是纯洁)和她的女仆也是邪恶的推手;小说《他》(He)中的惠普尔太太和先生竭力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好形象,却无心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智障的儿子;小说《马戏团》(Circus)从一个女孩子的角度揭示了成人世界对外界感情的冷漠和人性的残忍。的确,人类是波特一直关注的对象,人性问题是波特不断思索的问题,正如波特自己所说“我知道生活中有许多极端奇怪失落的人,他们当中有些很有天赋,有些一生都在疯狂与清醒,苦痛与残忍的困惑之中挣扎……太多的人很轻易地就变得反常、邪恶而没有责任感……寻找这些事情真实的意义……是值得尝试的。”[5]253

是的,波特一生都在实践着一个真正作家的责任,她把生活和人类作为自己观察和思考的源泉,她那“从不忽略人类所能想和感受”[4]210-211的复杂人性世界是值得我们读者关注和深思的。

[1] Givner,Joan.Katherine Anne Porter:A Life(Revised)[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1.

[2] Bayley,Isabel.(ed.).Letter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M].New York:Atlantic Monthly,Press,1990.

[3] Porter,Katherine Anne.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Occasional Writing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M].New York:Delacorte Press,1970.

[4] Unrue,Darlene Harbour.Truth and Vision in Katherine Anne Porter's Fiction[M].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5.

[5] Porter,Katherine Anne.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Anne Porter[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79.

[6] 波 特.波特中短篇小说集[M].鹿 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On the Complicated and Dark World of Human Nature in Porter's Short Stories

MA Ying
(College of Foreign,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Seeking truth that lies in human nature is one theme which can be detected in all Porter's works.Revealing the dark sides of human nature from multi-angles and multi levals is the core of this paper.By analyzing several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Porter,this paper reveals the dark sides of human nature such as the promotion of evil by innocent people,the equivocal parental love and so on.And Porter's contemplation and acute insights into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are also explored which praide our modern people with a clue to improving and thinking of human weaknesses correctly.

Katherine Anne Porter;artist;a complicated and dark world of human nature

I106.4

A

1671-1181(2012)03-0043-04

2012-05-17

马 英(1977-),女,湖南株洲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妓院米兰达女仆
Chapter 8 An absurd case 第8章 冤假错案
米兰达规则:沉默权和律师帮助权
听候芦苇发落
“你有权保持沉默”
垃圾堆小公主(短篇小说)
欧盟拨款资助妓院遭质疑
家中有贼
妓院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