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2-04-13 06:50李永坚黄绍平谢卫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毕业设计

李永坚,黄绍平,李 靖,谢卫才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湖南湘潭 411101)

“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

李永坚,黄绍平,李 靖,谢卫才

(湖南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湖南湘潭 411101)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特征。工科专业本科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是适宜的,以“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为特征的企业学习模式可以成为主要的模式,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具有可行性。

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模式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加强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湖南工程学院(以下称我校)是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高校之一。

一 “3+1”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本科层次工科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1年时间。因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各本科专业大都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学习。“3+1”培养模式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另一种方案是把在企业学习的1年时间分布穿插在4年中进行。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项目组认为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适宜。

第一,为达到培养目标,学生1年在企业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实习,更不是在企业“打工”,而应该是完成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三个教学环节。这三个学习环节是密切相关的,集中安排在最后1年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组织实施的难度也小些。

第二,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必须是互惠互利的,其结合点就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我们与企业的交流,大多数企业都不太愿意接纳低年级学生到企业实习,但企业乐于接纳已经具备了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因为企业可以从这些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中发现和选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进入企业工作。

第三,我国本科教育现在有一种通病,就是学生提前进入毕业状态。第8个学期考研的学生准备考研,不考研的学生则不断受到用人单位招聘和就业的诱惑,所以第7个学期整体教学效果不好,而专业课大都安排在第7个学期。再有,第8个学期整个学期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更让人担忧。

二 企业学习阶段: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

科学设计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周密安排好在企业学习一年的各项教学,关系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成败。如果最后一年变成“放羊”、学生在企业打工或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一些事情,那都是背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和培养标准的。

学生通过1年时间在企业的学习与培养,应受到工程师的初步训练,提高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能力;培养参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培养组织管理、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此,我们设计的企业培养模式是: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

1.项目制。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模式。这里所说的“项目”必须是实际的工程项目,它可以是产品设计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也可以是解决一个生产实际问题的“小”项目,如工艺改造。项目可以是企业工程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项目进行实习、工程训练和毕业设计。通过项目的实施,综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2.轮岗制。企业学习阶段又分为实习与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两个阶段,各为1个学期的时间。实习与工程训练采用轮岗制,要求学生在三个不同岗位上进行实习,岗位包括产品加工制造、测试与质检、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这种实习是围绕着项目的,是带着任务实习的。实习中必须有实际动手操作,而不能袖手旁观。每个岗位上都有考核。

3.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由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企业指导教师由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学校指导教师是由学校派出的有工程经历的学校教师。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指导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每位企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指导内容包括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设计。

4.准员工制。准员工制是指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模式。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应该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企业人力资源或相关部门依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像管理企业员工那样管理学生。学校负责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委派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三 校企联合培养“两条腿”走路:“中心”和“分散式”

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了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七个方面:(1)参与制订培养方案;(2)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3)建设中心指导教师队伍;(4)参与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5)与合作院校共同做好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6)定期公布中心可提供课程、实习岗位、指导教师等相关信息;(7)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应向所有“卓越计划”高校开放,根据实际接待能力,接受学生来企业学习。[2]

项目组认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必须依靠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同时需要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高校依托企业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仅有国家级或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不够的,必须“两条腿”走路,除建立“中心”外,各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的校企合作基础和各种资源,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各企业能够接纳到企业学习的学生人数有限,因为每年都要接纳学生,而且每批学生都要在企业学习一年,即使建立“中心”,除非那些特大型企业每年恐怕只能接受三、五十个学生。而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和学生人数众多,无论是国家级的还是省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都不太可能有足够接受能力。

而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是可行的。一个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确定8-10家合作企业,每年每家企业安排10名左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规模企业完全可以承受,也乐于接受。企业可以从这些学生中选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与我校有长期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一家大型企业在与我校联合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时就明确每年接纳学生人数为30-50人。

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不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中心”,国家或地方政府可根据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给予财政补贴。其实,不少企业由于对人才的需求,即使没有财政补贴也愿意这样做,财政补贴可用于改善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生活学习条件和给予生活补贴。

四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

几年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以下两项教学实践。

(一)高年级学生暑假到企业实习

从2006年开始,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2+6”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完成2周必修的生产实习外,还可选修6周的生产实习,后者是在大三与大四之间的暑假进行。2006年至2010年的暑假,我们均组织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在温州、上海、深圳以及本地的一些企业实习6周,每年本专业有60-100人参加暑假实习。

我们的做法是:在每年五月份之前联系好企业,并签订本年度暑假实习协议,每家企业安排10-30名学生。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免费食宿,报销来往路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学校为学生办理人身安全保险。在6周的实习时间内,学生在产品装配、测试、质检等岗位上实习,熟悉产品的结构与性能、制造工艺流程、工序,了解生产过程与生产管理。学生在企业实习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企业按“准员工”管理学生,并安排工程师指导学生实习,学校安排老师到各实习点巡回指导。要求学生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企业将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提供书面鉴定意见。

“2+6”生产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学生来说,一个半月的工程实践经历,大大提高了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缩短了毕业后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时间;对企业来说,通过一个多月的考察,能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和招聘工程技术人员。

(二)在企业做毕业设计

安排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可以使毕业设计真正结合工程实际,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工程设计能力。我们联系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毕业设计选题到毕业设计指导实行“双指导教师”制,即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第8个学期学生就在企业做毕业设计,提前一个月返校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和进行答辩。

2007年,我们安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八名学生到一家生产电力变压器的企业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都不大,但都是电力变压器设计制造中的实际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查阅资料,反复计算和试验,取得了满意结果。

2010年下半年,我们联系了9家企业,安排大约70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届毕业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安排到企业做毕业设计的这些学生,大多与对应的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或者达成了就业意向。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2] 教育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pu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9/125103.html.

Exploration on the Mod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Joint Cultivation for“Excellent Engineer”

LI Yong-jian,HUANG Shao-ping,LI Jing,XIE Wei-cai
(Department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1,China)

Industry business's depth participation in training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The thesis explores the mode 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joint cultivation for“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believing that the mode for the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s who spend three years at college and one year in enterprise is appropriate.It provides a mode of enterprise learning featuring“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rotation system”,“double tutorial system”,and“prospective employees system”.And it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decentralized approach”of college and enterprise joint cultivation.

excellent engineer;combination of college with enterprise;engineering practice;mode

G642.0

A

1671-1181(2012)03-0107-03

2012-05-2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IA100296);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无滑环交流绕线式异步电机的研究”(11C0347)。

李永坚(1971-),男,湖南双峰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毕业设计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