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镕基以内因为主导的企业治理思想

2012-04-14 00:27刘茂松
湖湘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经营机制朱镕基国有企业

刘茂松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试论朱镕基以内因为主导的企业治理思想

刘茂松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81)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国有资产在运营中实际上没有任何利益主体对它负责,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一些人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采取多种形式侵占国有资产,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上述国有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理论界提出了各种主张,面对这些国有企业改革主张,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了一整套以内因为主导的国有企业治理的改革思路。认为,“企业的问题是内因为主。”国有企业改革要从内部治理入手:首先,抓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使企业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其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其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朱镕基;企业治理;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技术进步

企业治理结构又称之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工商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也可以说,企业治理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某些途径用以规范和调节企业行为的机制。从市场经济的本质来看,企业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有企业也由国有国营、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模式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这对于国有企业是一场重大的变革,也是一场攻坚克难的硬仗。一方面由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的体制,导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企业亏损严重,社会包袱沉重。1993年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1.8%,亏损金额达到319亿元之多。当时不仅企业亏损严重,而且企业投资浪费也十分惊人。据当时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2102户国有企业调查,由于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而形成的亏损企业占总亏损户的8.13%。据估计,1994年底全国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由于重复建设和引进导致的闲置设备资产达258亿元,如加上预算外企业闲置和半闲置的资产,其总额高达1000亿元之多。出现这么严重的损失和浪费,几乎谁也不心痛、谁也不负责任。此外,当时在企业承包制过程中还出现大量国有资产流失,据当时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统计,从1982年到1992年的10年间全国国有资产共流失和损失高达5000多亿元。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直接原因是企业管理问题,据当时的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中国效益纵深行秘书处调查,造成国有企业亏损的政策原因占9.09%、宏观管理原因占9.2%、企业经营管理原因占到81.7%。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根本原因则是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企业权责不明,政企不分,国有资产在运营中实际上没有任何利益主体对它负责,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一些人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采取多种形式侵占国有资产,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而且在企业内部搞平均主义分配,生产者出工不出力,管理者管理不科学,以致普遍出现经营决策失误,生产成本高昂,产品质量低下,商品积压报废等问题。

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上述严重问题,当时有多种改革主张,其中一种主张是强调外因,政府放权让利,为企业松绑,并且冲消企业的坏账死账,为国有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种主张是内因,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搞好企业的科学管理,合理决策,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当然,当时还有一种主张就是强调产权制度改革,认为这是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根本和前提。而当时主张产权改革思路又有两种,一种是认为产权是所有权,主张以所有权为基点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部分国有企业卖掉;另一种认为产权包括所有权和所有权派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以及收益权等,这些派生的产权统称为经营权,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主要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采取多种经营和管理方式,明确国有企业经营性产权的责任主体。

面对这些国有企业改革主张,朱镕基提出了一整套以内因为主导的国有企业治理的改革思路。1991年6月朱镕基在辽宁主持召开的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问题座谈会的讲话指出:“企业困难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现在报纸上宣传外因太厉害了,不是说不要外因,分析问题本来就有内因和外因,但是外因讲得太多,内因讲得太少,这样不利于国营大中型企业扭转目前的困难局面。……企业的问题是内因为主。企业的外部条件也必须解决,但外部问题比较复杂。”[1]P8-9应该说以内因为主的企业治理思想和主张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的。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只有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之外的因素包括市场信号、政府信号和外有客观条件才能起作用,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这时,市场才能真正有效运行,市场机制也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那么,朱镕基内因为主导的企业治理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笔者通过阅读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到4卷,初步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首先,抓企业领导班子建设,使企业管理者成为真正的企业家。朱镕基认为“搞好管理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工厂的领导干部要振奋精神,要抓党风,抓领导班子的作风,要讲廉政,要讲与群众同甘共苦。如果领导班子还是吃吃喝喝,好房子先分给自己,把自己的家属安排到最好的岗位,那么没有一个工人愿意跟你干。因此,抓企业管理要与抓党风、抓廉政建设、抓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不然,加强内部管理还是一句空话。”[1]P9在这里,朱镕基把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放在首位,因为思想和作风是反映领导班子素质的关键因素,决定企业领导班子的组织力、导向力和战斗力。同时,朱镕基非常强调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和水平。1991年6月3日在与沈阳部分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座谈时说,“你们将来都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家。自己加个家字,容易但不值钱,要真正在管理上下功夫。……要学习一下管理学,这个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我们拿来还是非常有用的。市场,在国外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不学这个东西会吃很大的亏。”[1]P13提高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要学管理学,学资本主义的现代管理方法。因为资本主义管理方法是组织大生产,相对于小生产而言这是生产力的进步,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对社会主义大生产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所以拿来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在这里,朱镕基同志特别强调学习市场的学问,这在当时是思想的一个大解放,突破了姓资姓社的禁锢,号召国有企业的领导学习市场学问,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其二,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工业结构存在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朱镕基1991年6月在黑龙江视察时指出,“这个结构怎么改过来?靠基本建设调整结构,时间长、花费大;要通过改革和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不能一说调整工业结构,就要建多少工厂,最有效的捷径是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上做文章。”对于以农产品为资源的轻纺工业,朱镕基同志强调“要搞贸、工、农一体化,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资产一体化、管理一条龙,还要搞好企业兼并。……企业兼并是穷富互帮,各有所求,双方自愿。”[1]P16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是内涵式的经济存量结构调整,实质上是对国有企业的重大改革。这在当时十分有效地防止了重复建设和经济过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企业兼并,实现资产一体化,打破了产业间的组织,用现代产业组织结构改造传统农业、传统乡镇企业和传统工业,在一个统一的企业资产组织的平台上,把农产品生产、工业加工、商业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即贸、工、农一体化,延长和拓宽轻工业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而且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已成为整个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方式。1996年8月朱镕基在研究企业资本重组问题的专题会议上指出,“资本重组这个口号得有内涵。我认为企业因建设资本金不足、产品选择不符合市场需要、经营决策失误、内部管理不善,造成产品积压、开工不足、亏损负债,要扭转这种情况,第一要兼并。让强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并承担债务,可以享受免息优惠,但要在五年内还清债务。这就是重组,就是调整,是最好的办法。要多去想这个办法,不要老想去冲销银行债务。”[2]P312在朱镕基看来,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就是充分利用弱势企业的资产去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并通过强势企业去掉弱势企业的债务包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其三,推进企业技术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朱镕基内因主导式企业治理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1991年12月在全国企业技术进步会议上朱镕基提出,“为了调整结构,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工作中,特别要注意调整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之间的比例。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的技术投入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上做文章。”[1]P98朱镕基企业技术改造思想有几大观点,一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结合。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政府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和价格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构成了重要的政策环境,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和导向器。只有宏观与微观结合,才能防止重复建设,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样企业技术进步才会有实质性和科学性的发展。二是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结合。对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来说,扩大能力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应依靠基本建设,搞确有实效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对于绝大多数产业部门尤其是工业部门则应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可收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三是技术进步与相关工作结合。企业技术进步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其中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群众性技术革新等。一般来说要把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1]P98-102同时,企业技术进步还涉及投资和市场,朱镕基强调这些工作都要跟上去,以减少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盲目性。实践证明,朱镕基企业技术进步思想是十分正确的,对我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导向和领航作用。

其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企业实现扭亏增盈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当时一些企业依靠国家财政拨补来实现扭亏的思想,朱镕基提出国有企业扭亏增盈要靠内因,要靠自己,抓企业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并强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如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朱镕基认为首先要深化改革,对问题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建立适应市场竞争规则的企业破产制度,不仅企业生产的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要,企业本身也要优胜劣汰。由此,朱镕基指出“实施企业破产是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保证国有资产特别是银行资产不要继续流失的一个重要手段。”[2]P307在推行企业破产制的同时,还要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破产企业人员的安置和基本生活,朱镕基指出这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的配套工作。其次是要搞好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不能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端“铁饭碗”。要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改革分配制度,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激发工人阶级的主人翁首创精神。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从严要求,把企业管理基础制度建立起来。再次是要抓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如果政企不分,企业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为此,朱镕基特别强调“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政府少管不等于撒手不管,要认真搞好试点,要监督、推动,但不要瞎指挥。”[2]P51-52总之,在朱镕基看来,政企分开和政府转变职能,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走向市场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朱镕基以内因为主导的企业治理思想理论内容丰富,一个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学术贡献,就是把企业产权改革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治理理论。在产权改革方面,既有所有权层面的改革如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又有经营权层面的改革如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厂长经理负责制等。在企业管理方面,强调领导班子建设、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结构调整和基础性管理制度的建立等等。[3]这样,企业治理就以内因为主导,把外因和内因、把改革和管理都高度整合起来了,建立起了一个逻辑体系完整的内因主导型企业治理理论,为我国企业改革领航指路,做出了十分重大而辉煌的历史贡献。

[1]朱镕基讲话实录(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朱镕基讲话实录(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刘茂松,国有企产权制度创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C93

A

1004-3160(2012)03-0067-04

2012-02-23

刘茂松,男,湖南华容人,湖南省经济学会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詹花秀

猜你喜欢
经营机制朱镕基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创新经营机制 推动持续发展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皖津公司农业发展研究
不识庐山
朱镕基慷慨助人严律己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