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

2012-04-14 02:24王桂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园家长

王桂秋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150020)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状分析及现实思考

王桂秋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哈尔滨150020)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等因素的影响,幼儿教育在发展的同时,有一些幼儿园办园行为不规范,出现了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获得等“小学化”现象。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教育,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误导了家长,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要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政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遵循幼儿发展规律,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同心协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化”;“小学化”危害及原因;预防和纠正“小学化”

近年来,幼儿教育在发展的同时,由于应试教育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宣传等因素的影响[1],有一些幼儿园办园行为不规范,出现了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强调知识获得和技能强化训练,甚至布置家庭作业,减少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小学化”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功利性教育,超越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误导了家长,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预防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必须要找准产生“小学化”现象的原因,对症下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内涵

要想预防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顾名思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将幼儿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按照小学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进行“小学化”的教学。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具体表现在:

(1)幼儿园设置的课程内容以小学低年段教学内容为主,如识字、写字、珠心算等,有些内容的难度甚至大于小学;个别幼儿园使用小学一年级教材上课。

(2)教学目标以知识技能强化训练为主,忽视学习兴趣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以灌输和机械记忆为主,缺少必要的具体形象教玩具和游戏;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单一的集体教学,缺乏幼儿自选的区(角)活动和自由活动;评价采取文化知识考试,忽视观察、作品分析等综合性评价手段的运用。

(3)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幼儿没有自主选择和自由游戏时间。一节教学活动时间过长,甚至超过45分钟。

(4)某些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与小学生相同,如要求幼儿上课背手、上学背书包、留书面家庭作业等。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利于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幼儿持续性地健康发展。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幼儿生理机能正常发育。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2]。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处在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大脑容易疲劳,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幼儿期是大脑快速发展时期,需要丰富的外界刺激,如果单一读写算,缺少各种感官刺激和游戏、动手操作机会,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减少,会阻碍幼儿大脑发育;坐的时间过长或者坐姿不正确,也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期的心理成熟水平还不具备像小学生那样系统学习的能力[2]。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是综合性和游戏性,“小学化”超越了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强化训练的不适当方式进行学科学习,易使幼儿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幼儿抑制机能较弱,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有损幼儿的心理健康。

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忽视自我学习能力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等[3],是片面的、情感缺失的,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幼儿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是一种“重复型教育”,由于已经掌握了小学的知识,到了小学后不用集中注意力听讲、也不用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久而久之幼儿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动脑、不肯努力的不良学习习惯,进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适应状况,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厌学等情况,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自尊心,因此“小学化”的成效是暂时的、表面的,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不利于长远发展。

4.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我国人才竞争力的提高。单科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不利于幼儿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社会性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发展。若干研究表明,当我们的学校正在为升学率或者考试成绩而陶醉时,儿童对学校、对学习的热情却正明显地在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参见1997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抽样调查结果),为了分数而学习、没有了学习热情的学习势必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丧失,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将没有竞争力。

总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这种“重复性教育”不仅挤占了幼儿游戏、玩耍的时间,剥夺了幼儿童年的快乐,而且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损幼儿身心健康,不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甚至影响我国未来国民的综合素养和我国人力资源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幼儿园教育之所以产生“小学化”现象,既有幼儿园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影响,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及其人才选拔体制、人才评价机制等因素导致的。

1.有些幼儿园办园思想不正确,以名利为目的。有些民办幼儿园在办园之初,就是为了营利,而不是为了幼儿的发展。他们为了吸引生源,盲目迎合家长需求,投家长所好,进行“小学化”教学。有些公办幼儿园不能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为了自己的政绩、名誉和利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的公办园长说:不教拼音、识字家长不同意;有的园长说:生源少影响力不大,上级领导不满意;还有些园长因为国家投入少而去招揽生源而导致“小学化”;更有甚者有些幼儿园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也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小学化”。

2.有些家长儿童观、教育观不正确,或者不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盲目让孩子提前学习、超前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很多家长们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有的家长认为,提前学习的孩子到小学后学习成绩好;有的家长担心别人的孩子都提前学,自己的孩子不提前学跟不上;有的家长不了解幼儿园教育,认为在幼儿园不能实现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如一位家长说:“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很宽松,课时短,小学有严格的课时要求,已经习惯幼儿园生活方式的小孩没有准备突然转换‘角色’,担心他会不适应。”还有的家长不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对幼儿教育评价不正确,如一位家长说:“这家幼儿园挺好的,老师天天教孩子认字、算术,不像别的地方只领着孩子玩。”以上家长的种种心态和行为折射出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而不是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健康发展,这种功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3.有些幼教工作者专业水平较低,不掌握幼儿发展规律导致“小学化”。目前有些幼儿教师(其中包括中小学转岗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心理,不研究幼儿学习规律,按照小学的要求管理班级,进行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明知家长“小学化”要求不合理,却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说服家长,反而迎合家长的不合理需求,进行“小学化”教学。

4.我国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以及我国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导致“小学化”。以哈尔滨为例,截至2010年底,共有幼儿园1 138所,其中公办园数112所,约占总数的10%;在园幼儿总数15万人,其中公办在园幼儿3.01万人,约占20%;幼儿园教职工1.24万人,其中公办在编专任教师1 307人,约占11%。到2013年底,公办幼儿园比例将达到35%,公办在园幼儿比例将达到60%(《哈尔滨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公办幼儿园数量之少可见一斑。幼儿教育投入不足、民办园占主体的格局,导致大多数幼儿园唯利是图,“小学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人才选拔机制唯学历与学位,因此高考成为了出人头地的唯一路径,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分数;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分数高遮百丑,将学生的品德、个性、创造力等综合素养排出在外。这种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影响到幼儿园,从幼儿开始就提前学习,追求分数。

综上所述,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最根本原因是幼儿园和家长的功利思想,是我国对幼儿教育投入不足以及人才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

三、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现实思考

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产生的原因,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是一个学段、一个部门单方面的事情,需要政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统一认识,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同心协力,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政府要履职尽责,加大投入、指导和监管力度,加快立法步伐

1.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有关要求,加大投入,同时加快立法步伐。幼儿园“小学化”很大程度上是生源竞争、利益竞争,根源在于我国幼儿园教育投入不足。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幼儿是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精神,落实办园责任,增加财政投入,使幼儿园园长不用去以“小学化”的办法筹集资金办园。同时有必要学习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学前教育法》,将学前教育真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保证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性质,禁止知识技能强化训练,从根本上消除“小学化”衍生的政策环境,使所有儿童享受到优质的幼儿园教育,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撑。

2.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教育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指导、监督、管理的力度。依法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建立健全督导评估体系,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园建设,规范公办园、民办园及早教机构等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园行为,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有些地方幼儿教师培训不系统,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4],教研和培训部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培养培训园长、教师,加强园本教研,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保育教育能力。

4.加强幼小衔接研究,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科学依据。委托科研、教研部门加强幼小衔接研究,从理论和政策上科学区别幼儿园与小学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牢固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立地位和性质,在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幼小衔接研究,明确各学段教学任务和方式方法,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完成幼小衔接任务。

(二)幼儿园和小学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要求,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明确各自年龄段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小学教育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不缩短课时,不抢前学习。幼儿园教育要去功利化,端正办园思想,坚决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证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配备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和幼儿读物,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注重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幼儿园和小学要积极开展园(校)本教研、园(校)本培训,通过专题研讨、教学研究、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做好衔接工作,解除家长顾虑。针对家长担心幼儿进入小学会不适应的心理,密切幼儿园和小学联系,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衔接阶段集中进行学习习惯、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解除家长顾虑,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三)政府和幼儿园要加大学前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儿童观、教育观,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幼儿教育理论以及担心不能适应小学生活。因此政府和幼儿园要面向社会和家长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政策方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化”危害、科学育儿方法以及小学招生政策等,提高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解除家长顾虑,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使家庭、社会、幼儿园形成合力,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教基二[2011]8号)[S/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2-01-12.

[2]刘占兰.“小学化”带来对幼儿永久伤害[N].中国教育报,2012-04-01(1).

[3]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G]∥《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山东潍坊教育局.关于加强幼儿园管理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意见(潍教字[2006]5号)[S/OL].山东潍坊信息港,2008-04-28.

G610

A

1001-7836(2012)06-009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39

2012-04-27

王桂秋(1966-),女,黑龙江双城人,副研究员,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儿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