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概念视角下的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

2012-04-14 02:24刘子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后现代音乐系统

刘子阳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系统”概念视角下的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

刘子阳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80)

谈起现代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承认后现代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甚至还应警惕以后现代音乐代替现代音乐、以零散性代替完整性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中曾出现过许多后现代音乐超过现代音乐而大受欢迎的现象。从“系统”概念的视角,分析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形式、特性及意义,并阐述现代音乐和后现音乐的本质差异,对于研究系统和非系统成分的一般理论成为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主义;后现代音乐;系统论;非系统

我们现在谈到的现代音乐(Modern Music)一般都是一个美学范畴,指的是音乐的风格。西方的现代音乐按照不同风格和流派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尽管西方现代音乐经历了不同时期,在时代精神和音乐样式方面都有各种不同的变化,但从整体上看,它们在从简单形态到复杂形态,从各局部的发展到严密系统的形成中,都强调一种“中心”,一种有序,一种结构形式,一种精英文化圈的生态。后现代音乐中的体现,主要在专业音乐领域和大众音乐领域,是最激进、最具摧毁性质的一种,它以不确定反叛精确性、以非中心对抗中心,以无规则反对规律性,这是后现代音乐提倡的大众文化与现代音乐提倡的精英文化的分歧和对立。本文通过对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和分析,从系统哲学的角度对其差异化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系统概念

系统思想在从生产企业、军队到纯科学的深奥课题的广阔领域中起支配的作用。贝塔朗菲在其《一般系统论》中将系统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1]。“系统”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的元素的整体。对贝塔朗菲的表述稍加精确化,可得到:如果对象集S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S中至少包含两个不同对象;(2)S中的对象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则称S为一个系统,称S中的对象为系统的组分,即组成部分[2]20。

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3]邦格认为:“宇宙不过就是系统的系统。”摩根讲:“整个宇宙不过就是大的系统罢了。”[4]简言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系统。一台机器,一家公司,一个国家,都是一定的系统[2]21。这个定义表明,系统具有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的基本特征。比如人的生命本身是自然界物质属性的产物,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物理、化学现象”。

二、非系统概念

对象集合N如果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N中只有一个不可再分的对象;(2)N中不同对象之间没有按一定方式连成一体,则称N为一个非系统。这个定义把非系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没有构成元素的事物,即不可分解的囫囵整体,如数学中的单元集。第二类是组分之间没有特定联系的对象群体,如数学中没有规定元素关系的多元集,或者至少存在一个孤立或孤立子集的多元集[2]21。现实世界不存在完全没有内部联系的多元集。只有偶然联系的多元集也不是绝对非系统,因为偶然性连着随机性。但在相对的意义上,系统科学承认非系统概念的合理性。有些群体中元素间的联系微弱,忽略这种联系,把它视为第二类非系统,能够更好地显示那些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群体的系统性。第一类非系统也有现实意义。汉字的笔画都是无穷点集,由于点并无文字学意义,从文字学观点把笔画看做第一类非系统存在物是合理的。三元笔画集{ノ,ー,ㄟ}是第二类非系统存在物,只有按汉字规则形成“大”字,才具有文字学意义[2]22。与系统的概念相比我们可以理解,凡是不满足“相互作用的因果联系的元素的整体”定义的事物都可看做是“非系统”:只要元素间不存在相互作用,不存在连续的因果链条。“非系统”的性质也揭示出:“非系统”意味着“问题域中的某些元素彼此独立,其间不存在确定性联系”。一旦问题主体无法在多种可能性中断定现实性(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必将导致因果链条的断裂,此时不能以系统形式将问题相关方面统摄起来。

三、从“系统”概念视角下看现代音乐与后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正经受着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颠覆,研究现代音乐的同时就不能不考虑后现代主义,因此我们通过“系统”概念分析,从后现代音乐的不确定性、零散性和非原则性背叛现代音乐的原则性、整体性和精确性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比较。

(一)现代音乐与后现代音乐的产生

1.现代音乐的产生

进入20世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人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张扬,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音乐文化都受到强烈冲击。在西方,表现为几百年来形成的音乐艺术、原则、规范如调式、调性、形式结构、音乐语言等发生了动摇和解体。各种形式乐、流派、体系、主义纷至沓来,与传统音乐有明显的区别,把这些冲破传统,否定传统的音乐流派、体系称为现代音乐或先锋音乐。这种音乐的最大特征就是多元化、个性化,创作上一些新技法、新体系的产生标志着现代音乐时期的到来。

这个时期,沿着传统音乐的道路发展的现代音乐创作影响是巨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闻名全球,而且他作为慕尼黑“巴哈学会”的领导人,为纪念巴哈的活动,创作了一部宗教轶事题材的舞台表演作品《卢卡斯的受难》,在演出时引起了轰动,奥尔夫还从事音乐戏剧作品的创作,一生创作了各种形式、体裁的大量作品,他的音乐在德国是家喻户晓的,著名的歌剧《聪明的姑娘》在许多国家的歌剧院中成为最受欢应的保留剧目之一,他是20世纪最成功的德国音乐家行列中的一员。

2.后现代音乐的产生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后现代音乐产生于现代音乐之“后”的“反”现代音乐。这里所指的“后”是时间上的后,意思大约是一种分期概念,是继1920—1950年左右的现代音乐之“后”的,产生于1950年左右的音乐。这里“反”的意思是指后现代音乐是对现代音乐甚至一切传统音乐的颠覆和反叛。后现代音乐的表现特点为:反形式、无序、无联系、多元混杂、虚拟真实等。消除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界限,是后现代音乐的主要体现。

20世纪70年代的后现代音乐出现了许多非音乐、非美音乐、反美音乐的形式,比如约翰.凯奇的《4分33秒》[5]。他的作品《4分33秒》是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无声乐曲,该曲的休止符长达4分33秒,创最长休止符的世界记录。再如约翰·凯奇在钢琴的弦之间夹上异物来创造新的音色,在乐谱中写明各演奏员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觉来随意打开或关上收音机,请钢琴家在台上泼水等等。

(二)现代音乐与后现代音乐的比较

1.现代音乐与后现代音乐的范式比较

现代音乐的范式是受到固定的作曲模式控制的,这种模式追求自身的旋律美、节奏美与精神上的美感,它必须依据特定音乐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自身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与需要表达的内容、希望抒发的情感及期望传递的信息有序地结合为一体,就形成了现代音乐的范式。既然现代音乐按照这种“既定”的模式展开,那么音乐作品的自由发挥空间就缩小了,音乐范式的可推理性就大大增强了。相反,由于后现代音乐范式的不规律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后现代音乐突破了现代音乐的结构化和模式化的束缚,强调了音乐创作本身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自然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明显增大了。比较而言,后现代音乐的范式恰好与现代音乐范式相对应,即不可推理性。

2.现代音乐与后现代音乐的主音比较

现代音乐的欣赏或演绎中,人们通常可以根据对以往音乐经验的熟悉和记忆,对将要演奏的主音加以推断或预测,甚至在某些作品的复调部分人们可以预知;后现代音乐创作者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而采用无序的原则,使得对主音的熟悉度或预知度明显削弱。但随着受众对这类音乐的不断认同和追捧,主音的可推理性正在逐步增加。后现代音乐的偶然性、无序性和非中心性不仅消散了重复因素产生的主音相似,同时也消解了因反复演奏完全一样的主音给人们留下的乐感。由于几乎每一次的演奏都不一样,因此人们对主音的熟悉记忆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3.后现代音乐与现代音乐相比较的不可复制性

现代音乐在作曲的过程中,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元素都是按照一定的艺术美感创作的。因此,如果严格按照艺术美感创作的话,从理论上讲音乐是可以得到相近或相同的效果的。但后现代音乐的主音是完全不可复制的,例如约翰·凯奇所创作的乐曲,每一次的乐谱都是不相同的,那么按照不同的乐谱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就具有不可复制性。后现代音乐由于未遵从固有的作曲模式和精细化的记谱方式,强调了作品的偶然成分而使得所奏出的音乐获得了不可复制性。后现代音乐中偶然成分的增加就意味着乐曲演奏的不可复制性的增加,从而形成了后现代音乐所特有的风格。

(三)通过“系统”概念分析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本质差异

贝塔朗菲在其《一般系统论》中将系统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整(综)合作用,及同此形成的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的基本特征。

例如: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

起来!!

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由于这首歌曲连贯性、秩序性、组合性、目的性的基本特征,在以严谨的系统建构这首音乐时,挖掘出了它的深层含义并凝结升华出一种高于作品本身的精神力量,而科学的演化,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到来以来,这首歌曲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同时这首现代音乐作品也表现出了理性占主体地位的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追求系统概念。因为现代化的艺术总是以内容为基础,以情感为贯穿,从而自然地形成了具有系统结构特点的现代音乐,呈现出的作品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与系统相比较,苗东升指出:“非系统意味着问题域中的某些元素彼此独立,其间不存在确定性联系。”后现代主义的主体就表现为某种破碎的、无联系的内容的集合,同时还表现为一种包括哲学、美学、艺术、宗教等领域在内的艺术形式。

下面一段歌词是一位名叫孙思怡的作者创作的:

想寻找属于灵魂逍遥

无奈总是被闲人打扰

都市的每一天三份日报

爱情在泛滥中做着广告

从这段歌词中我们不难体会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它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和意境,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内涵,拒绝展现任何意义,打破了事物本身的规律,不能从联系的角度出发,只能按非系统的性质理解,而且歌词因为组分之间没有特定的联系,所以不再称为“作品”,而称为“文本”。它是无深度、无织体、碎片化的堆砌,平面式的多元集,孤立而存在。

后现代音乐通过对语言的无序解拆和对逻辑、理性、情感的无规则堆积,使现代文明按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新话语和新性质不复存在。还以孙思怡这首后现代歌曲的曲调为例,它的曲调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无内部联系的、不揭露本质的后现代旋律。一句乐曲作为一个系统,其中单个音符没有曲义,不能看成构成乐曲的元素,相对于句子系统,单个音符是不再细分的基本单元,这充分证明了苗东升所提出的第二类非系统即组分之间没有特定联系的对象群体。同时它还包含着一种极端的非系统理论,它以自身无中心、无主体,消解一切事物规则的状态,将人类对真善美和正义的追求也消解了。后现代音乐根据自身无序、无联系的特点,模糊了乐音和噪音的界线,同时彻底断开了由相关性和整体性构成的传统艺术。传统的欣赏原则规定了音符作为组成音乐的基本元素,而后现代主义音乐创造性地颠覆了传统音乐,运用了非结构的、毫无联系的噪音作为音乐素材。这些噪音包括自然界各种音响,以及撕纸声、咳嗽声、脚步声等。在后现代主义中,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而独立、无意义、零散的存在,当然不可避免地旋律的美感也会丧失。

因此,后现代音乐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凯奇所追求的继续将不确定、无联系进行到底,在作曲过程中彻底消除作曲家的作用,使音乐获得完全彻底的自由,其结果是使音乐完全回归自然,将“音乐”的概念界定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音响,从而取消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另一种是返回到现代主义音乐的老路上来,重新接受理性的控制,实行一种在理性控制下的非理性。

[1]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秋同,袁喜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48.

[2]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钱学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和系统工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221.

[4]摩根.突创进化论[M].施友忠,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72.

[5]布林德尔.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48.

Abstract: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usic,we have to admit post-modern music's influence and challenges for it.It even alerts us to the tendency that post-modern music has taken the place of modern music for its fragment instead of integrity.This is because in temporary society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popular phenomena in which post-modern music is beyond modern music.Based on“system”concept,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forms,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modern music and post-modern music and then elaborates differences between post-modern music and modern music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us to study the common theory about system and non-system.

Key words:modernism;post-modern music;system theory;non-system

Modern Music and Post-Modern Music in the View of“System”Concept

LIU Zi-y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ilongjiang Univesity,Harbin 150080,China)

J60-02

A

1001-7836(2012)06-0118-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48

2011-10-27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计算性质的‘系统’与‘非系统’差异研究”(11552206)

刘子阳(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后现代音乐系统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音乐
秋夜的音乐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