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审美观念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2012-04-14 02:24孟凡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形式

孟凡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哈尔滨150080)

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的审美观念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孟凡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哈尔滨150080)

深入分析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创作审美观念的分歧,以及相互影响与融合的结果——现代中国画“写意精神”审美观的产生,从而揭示中西绘画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绘画;审美;笔墨;写意精神

中国与西方传统绘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地域等种种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包括绘画观念、审美观念、艺术趣味、表现手法和绘画材料等方面都有不同。然而,毕竟从本质上体味中国传统与西方绘画,其形式和精神的概念,还都属于同一个范畴的艺术形式。中国与西方绘画表象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尤其是进入近代,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不断加强,两种绘画所追求的精神本质有很多共同特点,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断被强调的“写神”,还是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所强调“写实”,都无法脱离绘画的本质——形神兼备。

仔细观察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在其创作过程,我们就能够抛开彼此的绘画材质的制约,发现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精神”意蕴和艺术追求,这种共同的“精神”意蕴和艺术追求,包括画面的形式是否生动,更有绘画作品中所谓“精神”的抒发是否完全。如果一幅作品缺乏所谓的“神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恐怕都不会被称为好的作品。假如一幅绘画作品不重视“形”或对“形”的认识不足,其所追求的“神”似乎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虽然中国与西方绘画在“形神观”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艺术本体上的同一性。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绘画作品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方面,也有很多共通的元素。优秀的中国和西方绘画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们以强有力的冲击,同时在精神层面上也给人们以震撼,这所谓的“精神”内涵才是绘画的真谛所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绘画是一种固有图式,但它不仅仅只是图解,绘画与文学不同,不需要和不可能很清楚地将一个事件或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即使摄影与绘画也是不同的,绘画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瞬间的情景再现。绘画是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依托于视觉形象给观画者以美感、思考和感动,给人一种“精神”内涵上的艺术魅力。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和西方传统绘画的最终追求是一样的。

现代中国画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中国现代绘画的形态表现出与传统艺术的巨大差异,它是围绕现代的艺术观念经过长期探索后产生的。近百年的中国绘画积极致力于寻找一种适合新时代的表现元素,而人物画正是这种风格流变发展的主要阵地。由于时代的不同,现代人物画不能直接从传统中吸取表现方法和形式,传统绘画中对笔墨的过分追求与现代审美观相背离,现代绘画更注重对形象形式的追求。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很大。西方艺术中对素描、解剖、透视等科学因素对中国近代绘画的影响有目共睹。可以说,经过这些科学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中国绘画,从根本上提高并且加强了中国画原本缺少的科学性,现代的中国画教学体系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素描、解剖、透视等科学因素的引入,使得对人物画的刻画更加准确,形象更加逼真,明暗立体引入笔墨表现技法之中,近代中国人物画在近百年的时间一反明清之际的颓势,成为紧贴这个时代脉搏的重要画种。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学观念的形成是特定的民族群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是这个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追求在审美领域的完美结合。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审美形式,必然包含了不同的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精神意蕴。从艺术创作的思维特点分析,越是富有异国情调的东西,越会产生新奇的视觉冲击力,所以西方绘画陌生的绘画语言必然会使中国画创作产生新的灵感。这也正是为什么近几年来,中国画创作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西方绘画元素,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学院派的风格特征。

无论是从中国绘画史,还是从中国画的当下状态中追溯,都可以发现:中国画是一个相对孤立、封闭,自成体系的画种。尤其是现代,中国画在国家经济开放的条件下,与外来文化产生的碰撞,并且由此出现了很多的争议、互补、融合的现象,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画无论是如何变革,都不会背离艺术的主旨。其精神内涵是致力于创造、创建可以随时代的内容与形式感,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中国画绝不会倒退到古代,在中国画的现代画过程中,中国画是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进步的历史,尽管不时会流于激进和保守,但它总是同步于大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它的每一个变革,都是当时代大文化背景变革的折射。当代的中国画画家,立足于当代社会而生存、变化、调整,其命运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中国画依托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几乎是与其同步实现其从古典到现代形态的转换。

笔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笔墨只有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够产生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性和神秘特质,进而使中国画作品产生应有的艺术魅力。笔墨在某些画家眼中,被看做是传统的,没有进步的,甚至在某些画家的观念中,笔墨是与现代绘画相对立的,这无疑是错误的观念。追根溯源,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的,提出这类似主张的画家或理论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笔墨的真谛。因此,这些人就不能正确地将笔墨与现代绘画的关系解决好。这也就是很多的所谓的“前卫”画家生硬地借用西方绘画的技巧将披着“西方”外皮的东西搬到中国画的宣纸材料上,这种创作充其量只能算是生搬硬套,怎么能体现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呢?

事实上,追溯中国“笔墨”的起源发展,从中国画的传统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中,并不只包含“意象”这一种思维和表现形式,它还包含了“象意”与“悟象”的思维形式,而两种形式在中国画中的表现方法,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展,更遑论以当代人文精神和科技进步方面来说,中国画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只要我们肯下工夫研究,并结合传统哲学思想体察和了解固有的理念,完全可以结合传统的“整体”艺术思维找到新的艺术方法,用以创建“笔墨随时代”的中国画作品。因此,如果没有以正确的“理”为基础,即使费尽心机,仍然难以实现的“与时俱进”的目的。中国画的“笔墨当随时代”应该是结合正确的画理和技法才可以得以实现,更确切地说: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应该结合中国画传统的“理”并且在画面中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崭新的笔墨图式,创作出具有新时代艺术风格的中国画作品。

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画家时刻关注现代人的情感,运用现代人的视点和思维去选择和建构画面意境,面对新时代的自然物象,通过俯仰观察,以新的笔墨形式完成新形式的绘画创作。这些视觉形象的表现,既要照顾到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要注重结和笔墨涂抹历练中的情绪表达,这些都是需要用内心去感受的。这些都离不开去自然中写生、观察万物的形态,最终才能“形神具备,迁想妙得”。只有这样,才能在传统的题材中体会出新的认识和见解。在创作中,应注重将潜意识的感受传达给视觉对象,并且借助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宣泄不同的艺术情绪,进而强化选定题材的审美表现力,进而使得自然、画家、作品,欣赏者之间达到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共鸣。

与绘画相同,一个民族的个性是传统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其独特的审美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一个族群的艺术理念乃至整个文化认同只有不断成长壮大,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民族个性的增强可以影响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建构,也可以相对与其他的民族与文明形成一个有益的促进和影响,进而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也只有这样,民族个性才不能在新的日新月异的文化侵略中消亡。

千百年来,中国画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范畴。无论从它对造型观念的确立,还是对画理品评论证,甚至其追求的审美趣味,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追求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赞同以一个所谓的“世界的”审美取向恒定自身的艺术,但我们相信中西绘画交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我们的民族艺术必须具备个开放性与随时代的当代性,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对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文化背景,符合当代的审美标准。

Abstract:This paper profoundly analyzes the diverg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esthetic outlooks on painting and the result of mutual 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freehand spirit of modern Chinese esthetic outlooks on painting so as to reveal the inevit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painting communication.

Key words:painting;esthetics;pen and ink;freehand spirit

Mutual 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Esthetic Outlooks on Painting

MENG Fan-qing
(School of Art,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J20

A

1001-7836(2012)06-012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6.049

2012-05-08

孟凡清(197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从事美术学研究。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形式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