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应急管理视角的事故灾害的防范与处置

2012-04-14 02:24吴爱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预案灾害应急

吴爱萍

基于政府应急管理视角的事故灾害的防范与处置

吴爱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进入了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因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逐年升高。在这些突发事件中,既有自然灾害,也有因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灾害,其中事故灾害的比重在与日俱增。如何应对事故灾害,已经成为处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应急管理;事故灾害;防范处置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大量增加。在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人类遭遇事故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因为事故灾害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界过程中,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反作用,这种状况在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尤为突出。现阶段,基于社会资源和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事故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

一、事故灾害的界定与特征

事故灾害是指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在生产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发生的具有危害性后果的意外事故和人为灾难。事故灾害属于社会性突发事件的范畴,其发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领域密切相关,通常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甚至可能会危及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等。

一般而言,事故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1.时间上的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发性和意外性是事故灾害的一种外在特性,意指事故灾害发生很突然,这是就事故灾害发生的时间、规模和发展态势而言的。通常这类事件很难预测,超乎人们的常规判断之外。

2.危害的严重性。危害的严重性是事故灾害的显著特征。事故灾害一旦爆发,其破坏性能量便会迅速蔓延扩散,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而且其破坏程度往往超乎人们的自救和承受能力。

3.影响的广泛性。事故灾害的负面影响很大,对所在区域的群众生活、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等都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尤其会对社会公众心理造成破坏性冲击。此类事件即使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出现连锁反应,造成公众的恐慌,激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4.处置的紧迫性。紧迫性是指事故灾害引发的问题非常严重,需采取紧急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因为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处置得越及时,越有利于消除事故灾害的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二、事故灾害的诱因分析

事故灾害发生的原因很复杂,但从事故灾害发生的潜在因素或深层原因看,却存有共性。具体而言,管理失误,缺乏危机意识,群众自救水平较低、应对事故灾害的经验不足,预防和处置事故灾害的机制不健全等是各类事故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1.管理的失误。仔细分析每起事故灾害便会发现,事故灾害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相关监管部门在管理方面的失误造成的。具体表现为监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监管不到位甚至缺位等。

从表象上看,导致事故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仅仅关注于这些直接原因,简单地把原因归于某个人的失误,而不去研究根本原因,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灾害的发生。事实上,管理的失误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深层次的原因,也是事故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管理失误作为一种事故隐患存在于各个行业和部门中,只要隐患存在,事故灾害的发生就有必然性[1]。以建筑领域为例,该领域事故灾害的发生往往与管理失误、施工单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有关,如承接与自身资质不符合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偷工减料、监理不到位、未经正常验收即投入使用等。

2.公众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事故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发和导致的,本可以避免,但由于疏于防范导致事态的发生和进一步扩大。究其原因,与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应对灾害的经验不足导致避险知识和技能缺乏有很大关系。

3.事故灾害应对机制的不健全。事故灾害应对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事故灾害事态进一步扩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事故灾害应对机制是指人们在预防和处置事故灾害时的一整套科学制度、规范、措施以及方法和技术体系等的总称。一套科学的灾害应对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事故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从我国现阶段看,应对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缺少有效的危机处理工作计划和操作方案;缺少常设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构等。

三、发挥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做好事故灾害的防范与处置

过往的事实证明,事故灾害的发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在这种情境下,政府相关部门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将可能演变成更严重的公共事件。因此,面对事故灾害,事先的有效防范和事后的正确处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实际彰显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

作为应对事故灾害的主要手段,事先的防范是指为避免事故灾害的发生,相关政府部门在思想、行为和安全设施等方面预先进行的各种有效准备,以期遏制并警惕事故灾害的发生;事后的处置则是指在事故灾害发生后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遏制事故灾害事态的进一步恶性发展。

1.政府应积极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协调管理。这是事故灾害处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其目的是解决“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2]。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曾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可操作的和切实有效的事故灾害应急预案。

当然,事故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是政府相关部门从社会层面上采取的宏观对策,预防与处置事故灾害及其所带来的危害,还需有具体的举措。

2.政府应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强化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虽然事故灾害的预见和预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强化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帮助其树立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对事故灾害的高度敏感性和警惕性,就能够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减少事故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或是在事故灾害发生后将其破坏性后果降到最低。

3.政府应加强公众对事故灾害的应对训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事故灾害的应对和处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这些将会直接决定事故灾害的应对结果。但是,就一般公众而言,在事故灾害发生时往往会陷于恐慌,难以组织有效的自救,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加强公众对事故灾害的应对训练,提高其自救互救的能力十分重要。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办法训练提高公众应对事故灾害的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将防灾救灾意识和技巧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能够在事故灾害发生时进行科学施救和安全施救。

四、结语

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的滞后和缺失,我国事故灾害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这也成为当今政府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课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社会常态下的管理,对事故灾害缺乏足够的警觉,对突发的非常态社会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应对经验。如何加强对事故灾害的监控和管理,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应急管理职能,做好事故灾害的防范与处置工作意义重大。政府应在增强民众防范意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在组织上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设,从而将事故灾害降到最低。

[1]王杰秀.灾难性事故应急处理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2]张彩云.加快完善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时代报告,2011,(8).

D630.8

A

1001-7836(2012)06-017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6.070

2012-05-09

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资助(PHR201008359)

吴爱萍(1971-),女,安徽宿松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近代政治法律思想史研究。

猜你喜欢
预案灾害应急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