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2012-04-14 02:24王晓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舆论领导干部

李 祥,王晓燕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李 祥,王晓燕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网上舆论引导过程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网上舆论汇聚了不同社会集团、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思维表达,带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以及难以分辨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的高动态性网上舆论,基层领导干部需要有透彻的政治辨别能力和较高的应对引导能力,需要有从党性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自觉增强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的能力。

网络媒体管理;网络媒体规范;网络媒体发展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主要是指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的能力。这个规律的要义是以人为本的民主集中原则加开放互动的形式。就基层领导而言,网上舆论引导过程应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思想观念的建设性发展过程,也是接受监督依法行政的过程。面对复杂的高动态性网上舆论,基层领导干部需要有透彻的政治辨别能力和高应对性的引导能力,从党性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自觉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

1 基层领导干部对网上舆论引导应有清醒认识

1.1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有改变世界历史的巨大能量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最大的能量是直接助推历史改变的力量。它像核能源一样,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惹塌天之祸。所以,江泽民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胡锦涛进一步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意识到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马克思认为,公众舆论可以改变历史。恩格斯更明确地说:“世界历史——我们不在怀疑——就在于公众舆论。”但当时的舆论工具主要是电讯和报刊。今天的全球网络化时代,舆论已经插上了跨越时空的有线和无线这个超级翅膀,改变一个国家历史、促进社会转型以及改变政策决策取向的速度大大加快,甚至可以说只需很短时间。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把握舆论引导规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此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中央机关刊物上发表重要文章明确要求,各级干部要学习和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信息网络,提高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1]。基层领导干部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1.2 网上突发事件和强烈的公众诉求考验基层领导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是网上舆论方向的重要把关人。面对复杂的高动态性网上舆论,领导干部需要从党性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自觉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需要有透彻的政治辨别能力和高应对性的引导能力以及平实的互动能力[2]。目前,越来越多的高层领导通过网站开辟政民互动、官民交流的平台和窗口,参与网上互动,发表意见和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舆论领袖”作用,但是,有些基层领导却对不同社会舆论分辨不清,引导乏力。一方面对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网上舆论熟视无睹;另一方面又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网上舆论如临大敌,摆不正位置,甚至出现了任性或错误引导。从“河南灵宝跨省抓捕网上发帖网民案”与去年发生的多起类似事件中不难看出,基层领导的网上舆论引导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社会思维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知识素养,缺乏对网上舆情的战略性认识和理性思考,不尊重网上舆论引导规律,思维框在一定范围的“实际”里打转转,囿于或留恋传统的封闭、凝固、单一舆论引导方式;其次是恃权妄为。忽视网上民意,消极对待涉及当地政府特别是涉及领导个人的网上舆论,甚至出现局部乱作为,对不利于当地政府,不利于己的舆论一律封堵删或出现严重偏颇的控制,动辄以“诽谤”治罪;第三是缺乏党性原则和法制观念。对网络事件定性不准,分不清矛盾性质,不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总之,网上突发事件和强烈的公众诉求考验着基层领导的舆论引导能力。

2 基层领导干部对网上舆论要作出快速反应和有效引导

网上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共同关心或争议的事物和问题的意见、议论和评价。网上舆论汇聚了不同社会集团、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有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思维表达,带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以及难以分辨的不确定性。因此,网上舆论引导必须体现世情国情党情的要求,除了要正确处理好主流与非主流、现实与虚拟、有效控制与有效疏导等关系外,还要深刻理解党的民主集中原则在虚拟社会实践中的扩展。

2.1 网上舆论瞬间就会成为国际性的,而国际舆论引导明显带有国家利益色彩

各国都有相关的法律制衡网络舆论,都有适应本国特点的不同网络环境的有效引导方式,可以互为借鉴。但是西方世界的网上主流舆论与我们中国的网上主流舆论是有本质区别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世情、国情、党情条分缕析。但是,有一条是肯定的,不重视网络舆论,不接受网民监督,必然会被民众和历史所淘汰。从我国目前的网上舆情看,网络媒体舆论正在上升为主流媒体舆论,网上言论的通畅,使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置身于全世界媒体和网民的监督之下和评说之中。领导干部与媒体、自媒体(网民)的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控制和利用通畅的互动渠道和大量的信息反馈资源分析系统,进行科学思维,快速应对,本质上体现党和国家利益原则。

2.2 任何社会都需要实施一定的舆论控制和引导

没有主流舆论对虚拟世界网民认知行为、意志行为、和感情行为的引导,社会必然失控。但是,这种引导必须符合规律,不符合舆论引导规律会更加失控。网上舆论控制和引导的关键在领导。一般情况下,回应网上舆论,领导的层级越高,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舆论影响力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就是引导。网上舆论引导是否有效,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是议程的关键“节点”,必须准确把握尺度。对“度”的掌握,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表态表达砝码分量极重,是导向的决定因素。从网上舆论引导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的自觉行动。

2.3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

对待网上舆论引导的根本原则要体现公开、互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党性自觉;根本要求是努力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根本方法是改革创新,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根本策略是形成网上舆论引导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指向是突发事件、社会思潮、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重点是把网络媒体作为工作对象,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特别是要善于同“草根媒体”打交道,善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善待广大群众包括网民对政府工作和干部作风等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有包容网民过火批评甚至抨击的雅量,特别要适应网络发展新要求,通过网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自觉接受监督[3]。

2.4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要通过决策民主化来体现

各级领导干部是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不是封建家长,不能为所欲为,必须科学执政。在网络环境中,基层领导的临机处置和网上表达正确与否,其重要的保证是决策要民主化。一方面,决策内部要民主,不能个人专断。班子成员对原则问题能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有效发挥班子成员民主参与的热情和智慧,避免任性引导,降低决策风险。另一方面,决策要广泛听取研究机构、专家和网民意见,集思广益,避免靠小圈子捏点子。对网上舆论的关注点主要应该体现在,对中央的重要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举措在网上发布时,意见空间有价值的和有网络效应的信息;网民社区对地方法规,对实际工作部门具体操作环节重要情况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从切身利益不同的各种网上诉求中把握全面性趋向性舆论,清楚地解疑释义,尽量满足人民群众迫切愿望。最重要的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澄清事实,准确定性,有说服力的表达和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3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

3.1 发挥各级党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通过培训、轮训、研讨、调研、模拟和现场互动等形式,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和网上舆论媒体(自媒体)应对能力。研讨要围绕重要议题设置进行;调研要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相结合,要重视专家学者意见,尤其是要深入群众,尽量获取真实情况和全面信息;模拟要身临其境;现场互动要敢于形成争论甚至是激辩。舆论引导能力培训要勇于打破狭隘封闭的、静态僵化的、单维教条的舆论引导框架,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紧密结合,从实际出发的逻辑方法,架构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开放、动态、多维、互动的舆论引导格局。从而使基层领导准确认识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解决与现实政治相对应的比现实更复杂多样的问题,在不断的舆论交锋中提高社会思维能力,增长舆论引导才干[4]。

3.2 加强基层领导网上实践锻炼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外化,说到底是一种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的获得只能来自辛勤的网络耕耘。基层领导要减少应酬,顺应信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出来的新型实践方式,多抽时间上网,成为网上舆论引导的大胆实践者。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民反映的问题,形成的舆论大多是现实的、带有原汁原味的政治色彩,有的甚至会直接影响战略决策,影响稳定发展。这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引导能力是在开放的、动态的、多维的具有物质性活动特性的虚拟实践中获得的。领导干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有力倡导者,其体制性要求是网络媒体和一般网民所不具备的。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应对困难和危机的实践是提高基层领导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动力和训练场[5]。

3.3 建立基层领导评估体系

将民主集中规律的运用能力引入基层领导评估体系。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不仅是对高层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地方官员和部门单位领导的更高标准要求。因此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其中,解决舆论引导问题时,高低不同的理论素质、精神境界、作风养成、经历阅历、意志品质、网络文字和语言表达以及对工作的科学态度应该成为考评的重要内容。舆论引导能力应成为基层领导提拔任用的一条重要依据,直接与其切身利益和成长挂钩。

3.4 增强基层领导党性休养

网上舆论引导能力的本质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凝聚亿万民众的思想和力量。基层领导班子的核心是党委班子,领导干部的核心是党委书记。党内强调民主集中制,网上也要坚定地贯彻民主集中原则。决策层对网上舆论的态度、感情、立场和本色表达,都严格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党性要求,体现党的作风和文风,更体现遵从以实事求是为主要特征的舆论引导规律。领导干部提高与舆论引导能力直接相关的应对风险、维护稳定、同媒体打交道、接受舆论监督等能力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使网上舆情极其复杂,领导干部肩负着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热点、化解社会矛盾的政治责任,要提高对公众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中奋力开拓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体现当代领导者风范。

[1]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0,(1).

[2]王晓燕.领导干部应多角度认识网上政治舆论场[J].理论探讨,2010,(5).

[3]王晓燕.论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干部执政能力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1).

[4]李君如.30年来中国媒体的发展和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1).

[5]丁柏铨.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Improving the Grassroots Cadres'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ing Ability

LI Xiang,WANG Xiao-yan
(CPC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Harbin 150080,China)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i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keep pace with the times,respect differences,tolerate diversity,and use the unified guiding thought to integrate and lead the divers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and the ideological concept.Internet public opinion brings together the interests of different social group,class,group,with diversified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cial thinking,with a certain influence and tendency and uncertainty which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In face of complex and highly dynamic Internet public opinion,leading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needs a thorough political discrimination capability and high response and leading ability,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consciously grasp the law of guiding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the party spirit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network media management;network media standardization;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dia

D262.3

A

1001-7836(2012)06-0192-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06.075

2012-03-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XW018)

李祥(197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馆员,从事信息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王晓燕(195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研究馆员,从事网络舆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舆论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2016重要领导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