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

2012-04-18 01:28张梅龙
关键词:信仰中华民族红色

张梅龙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论红色文化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

张梅龙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先进文化,它蕴藏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拥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在当今拜金主义比较盛行、理想信念失落和精神迷失的时代,为了帮助人们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我们在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时,还须用红色文化内涵着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感力量去教育与感化国民。

红色文化;信仰;坚守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伴随着她的成长与发展历程,红色文化也走过了九十个春秋。在此期间,红色文化曾盛传过,也一度沉寂、淡忘过。但是,当岁月的长河流转到今天,红色文化再次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并且迅速演化成文化流行季下的“红色”文化现象,究其原因,从本质上讲,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秀品格的传承,是与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相结合,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吸纳天地浩然正气和人类智慧的生机无限的文化创造力。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红色文化不仅能较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因其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有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所以,它对当代中国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一、时代需要红色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两大怪异之处:一是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二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时隔多年,这个问题或许依然困扰着今天的很多中国人。与历史上任何时代相比,当今中国最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也就是“文化”与“信仰”。

信仰,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从哲学的视角看,信仰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是人类建构自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是关乎世界与人生终级意义的选择和持有。

对于信仰的作用,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后才有意义。中国作家巴金曾说: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为了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革命烈士方志敏曾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信仰的力量坚定如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之所以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赢得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人民群众之所以会始终支持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军队,其力量源泉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对共产主义的不懈追求。

如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与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无庸讳言,经济的繁荣与物质的充裕并不能有效填补有些人思想的空虚和精神的失落,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提升对信仰的守望。难怪有人感叹:如今我们虽已走出了物质贫困的年代,却没有完全走出精神贫困的年代。对金钱与享乐的向往正侵蚀着社会良知,扭曲着人们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而理想信念失落乃是当代中国最为突出的挑战之一。这个问题不仅在社会上严重存在,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1]也成为党在今天存在的首要不适应问题。

为了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失落与精神迷失问题,帮助人们走出拜金主义和道德沦落的困境,许多良知未泯的有识之士,他们有的抬出孔儒,大讲国学以拯救人心;有的祭出上帝、佛祖,以净化人心;各主流媒体则希图通过正面宣传、“灌输”的方式以对国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就其效果看,不是令人非常满意。与此同时,不少党政干部和文化工作者重拾红色文化、重推红色文化,他们希望借助红色文化内涵着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感力量,进而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令人惊异的是,很快,红色文化就在中华大地广为传诵,在男女老少中广泛传播,并且汇集而成一股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的再度盛行,说明时代需要红色文化。而红色文化之所以魅力不减,并且再次迸发出新的力量,其一是红色文化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真理,又是科学的信仰。“其学说中具有人们可能通过自己的有限的人生不懈追求达到不朽的方式和驱动力,具有鼓励人们不断超越自我、趋于‘至善’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常常被称之为共产主义信仰,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作为一切进步的人们有限人生的无限价值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信仰是与社会理想内在地联结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把他的信仰和社会发展的理想相统一,将自己人生的有限融入社会发展的无限中,在自己人生的有限中体现社会发展的无限,他才能拥有一个崇高的人生。 ”[2](P471)正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许多先进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进而创造了无怨无悔的崇高人生,也创造了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及讴歌的主要对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为真理与信仰而献身的精神则是当代中国人最不可或缺的。其二是红色文化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与许多先进的思想文化相比,红色文化不仅思想先进,内容健康,而且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活泼有趣,比如,红色歌曲、红色影视剧等文化形式,还有以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和以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文化消费活动,就深受社会各阶级与阶层群众的欢迎与喜爱。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观赏与消费活动,从中大家不仅可以感悟历史、缅怀先烈,而且还可得到思想升华与精神洗礼。

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存活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不朽。在意识形态纷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了帮助当代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我们不仅要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而且还要不断创新与发展红色文化,进而用红色文化内涵着的思想与精神力量去教育与感化国民。

二、红色文化蕴涵着强大的思想与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既是一种思想文化,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红色文化的教化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价值导向上,而且还体现在它的生成、发展和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优秀品格的传承中。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种先进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曾经发挥、并正在发挥强大的思想引领与精神感召作用,进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1.从历史发展进程看:红色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谛。

近代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掠夺与凌辱,以及国内战争频繁,统治者反动与贪婪,中国人民饱受磨难,倍感生活艰辛。为了拯救国家和人民,无数革命先驱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并为之浴血奋战,直至流血牺牲,但是,仍无法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她就勇敢地担负起拯救国家、拯救人民的历史重任。经过近30年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期间,我国虽遭受了不少失败的挫折,但收获的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改革开放30余年之后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大国,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红色文化发展的历史。在此过程中,红色文化不仅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脚步,而且还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和革命思想、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历史印记。从早期的中共一大会址到革命圣地井冈山、革命摇篮延安;从西柏坡时期革命进程的伟大转折到北平的和平解放及新中国的成立;从白手起家、百业待兴,到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再到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凡此种种,红色文化无不在以铁一样的事实向世人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从文化发展进程看:红色文化传承了民族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它是当代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在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其核心与关键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以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优秀品格的同时,不断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98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等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P35)作为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3.从文化价值导向看: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涵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

价值导向是指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以及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倡导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严格地讲,在一定的社会中,价值导向一般是一元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这样,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文化价值导向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系统内,居于核心与统帅地位的指导思想与价值观念。在我国文化大系统内,红色文化因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和先进文化的特质,所以,它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是共产主义。在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它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又能根据时代主题的发展变化,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即改革与创新。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还表现在革命道德文化的资源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爱国主义的文化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的文化底蕴,革命人生观的文化价值,等等,所有这些,无疑也是红色文化的经典内容。就此来看,红色文化涵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部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它们在价值导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弘扬红色文化,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革命文化。它不仅真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英勇斗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壮美历史,而且承载的是一个伟大民族、一个伟大政党、一支伟大军队无往而不胜的血脉灵魂,讴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仰望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

历史已经证明,信仰一旦失去,社会将失去凝聚力,失去前进动力。可以说,当今中国所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信仰缺失有关。从既有经验看,解决信仰问题的大思路就是必须坚持以培育共同理想作为引领个人信仰的根基,而培育共同理想主要靠教育。

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不仅蕴藏着巨大的思想教育价值,而且还拥有强大的教化功能。为了帮助当代中国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方面,我们需要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还须用红色文化内涵着的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感力量去教育与感化国民,进而使之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1.弘扬红色文化,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形成与人民选择的结果。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她就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动、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先后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是“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9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革,中国人民命运发生的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4]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与作用,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评价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并自信地向前迈进。不能不承认,多亏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世界经济才得以‘上浮’,并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很难说中国哪座城市或哪个省份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它们都独具魅力,我无法停止对这个独一无二国家表示惊奇。”[5]此外,巴基斯坦、希腊等国的驻华大使也评价道:世界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跨度内,使数量这么多的人口摆脱了贫困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有8000多万党员,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她是一个有着广泛代表性的执政党,其他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中国共产党是二战以后成绩最优秀的共产党,它形成了自己的执政模式,执政情况非常好。中国不存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的任何因素。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些积极的事情让人非常振奋;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政党。

作为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及描绘与讴歌的主要对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大多是以群体形式和个体事例于世人面前鲜活地展现出来。面对国际国内有些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地位、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种种非议,我们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从红色文化中深切地感受到:在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弘扬红色文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尚玄谈阔论,善于在实践中寻找、追求和检验真理,不断书写富有中国特色的不朽传奇的政党。正是在对真理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独具中国特色的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中国革命求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缔造了新中国,奠定了中国追赶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百年路程,创造出了推进现代化的‘中国速度’,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

诚如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过短短30多年的实践探索,这条道路就使当代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跨越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根本性跃升,国家面貌、人民面貌历史性变化。”[4]它不仅让中国赢得了世界的赞美与惊叹,更凝聚着中国人民毅然前行的价值共识。

历史与现实表明,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一直团结和带领人民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见证与反映及描绘与讴歌的主要对象,红色文化一路走来。面对国际国内有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与非议,我们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从红色文化中深刻地领悟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中国必将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3.弘扬红色文化,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她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大贡献。但是,自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但都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她就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不管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都能将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找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空前成功。“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作为一种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以其巨大的思想魅力与精神张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红色文化的感召和激励下,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宏伟的发展目标。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及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双百战略目标”,我们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给养,不断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决心。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www.gov.cn/ldhd/2011-07-01/content_1897720.htm,2011-07-01.

[5]陈家兴.“中国道路”凝聚价值共识[N].人民日报,2011-07-01.

On Red Culture's Values in Enhancing Marxist Beliefs

ZHANG Mei-long

(School of Marxist Studi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343009, China)

Red cultureisan advanced culturewith Marxistideologies. Itcontainstremendous education values and strong moral functions.In this money-worshiping,belief-less and spirit-lost age,it is necessary to inherit and promote our red culture,and to educate and move the people with the ideals,beliefs,morals and passions within the red culture.In this way it helps people enhance their beliefs in Marxism,consolidate their trust i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crease their faith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confidence i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red culture;belief;enhancement

G411

A

10.3969 /j.issn.1674-8107.2012.01.004

1674-8107(2012)01-0022-05

2011-11-10

张梅龙(1968-),男,江西吉安人,教授,主要从事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刘伙根)

猜你喜欢
信仰中华民族红色
红色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红色在哪里?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信仰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