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2012-05-10 13:31王玉玲刘志华刘艳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8期
关键词:总分服药精神分裂症

王玉玲 刘志华 刘艳红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6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病程多迁延,有慢性化倾向[1]。其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再适应与健康行为再建的过程,不仅与治疗有关,也与康复环境有关。家庭是患者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7-01—2011-12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3例,男92例,女71例,年龄16~67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无严重躯体及器质性疾病,无酒精及药物依赖史,入院前后患者均与父母、子女或配偶生活在一起。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将所选择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83例,男42例,女41例;年龄(32±6.12)岁;已婚53例,离异或丧偶9例,未婚21例;受教育年限(7.42±4.33)a;陪护家属为父母43例,配偶26例,子女10例,其他4例。对照组80例,男50例,女30例;年龄(29±7.45)岁;已婚47例,离异或丧偶16例,未婚17例,受教育年限(7.42±4.33)a;陪护家属为父母49例,配偶21例,子女8例,其他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2 评定工具:①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3]评定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4]评定自知力恢复情况和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5]评定社会功能损害情况。由经过培训的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采用盲法评定,并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2~0.92。

1.2.3 效果评定:干预前及干预8周末分别评定2组效果。评定标准:减分率≥75%为显效,50%~74%为有效,25%~49%为进步,<25%为无效。服药依从性评定标准:拒绝服药:指家属报告患者拒绝服药;被动服药:指家属报告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药或需在督促下服药;依从服药:指家属报告患者能按时按量主动服药。

1.2.4 干预方法:2组患者均进行抗精神病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①家庭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及正确情感表达方式指导,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②集体辅导:每周1次,每次45 min集体心理卫生指导,讲解与患者正确的沟通技巧,帮助建立恰当的人际关系。③个别干预:针对患者病情,指导家属用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行为模式与之互动,应用心理学技术,对家属进行解释、支持等心理干预。

1.3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BPRS评分比较2组入组时BPRS总分及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研究组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入组时与干预8周末BPRS评分比较±s)

表1 2组入组时与干预8周末BPRS评分比较±s)

项目 入组时研究组 对照组 P值 干预8周末研究组 对照组 P值BPRS总分 39.12±13.12 37.92±7.78 P>0.05 21.34±7.16 26.12±4.22 P<0.05焦虑抑郁 4.54±0.65 6.16±0.84 P>0.05 1.18±0.65 5.88±0.77 P<0.05缺乏活力 9.71±3.24 10.14±2.56 P>0.05 4.05±1.45 7.25±0.69 P<0.05思维障碍 9.35±6.78 8.98±7.65 P>0.05 5.86±7.23 6.28±4.52 P<0.05激活性 6.15±0.98 7.14±1.78 P>0.05 3.28±1.42 4.56±1.68 P<0.05敌对性 8.87±3.32 7.02±2.12 P>0.05 3.78±2.08 5.91±0.44 P<0.05

2.2 SDSS评分比较见表2。2组入组时SDSS总分及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研究组SD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入组时与干预8周末SDSS评分比较(±s)

表2 2组入组时与干预8周末SDSS评分比较(±s)

项目 入组时研究组 对照组 P值 干预8周末研究组 对照组 P值SDSS总分 15.35±0.12 13.78±0.78 P>0.05 3.34±1.36 9.74±0.22 P<0.01职业功能 1.64±0.24 1.92±0.58 P>0.05 0.28±0.14 1.74±0.43 P<0.01社交能力 2.45±0.36 2.18±0.16 P>0.05 0.38±0.25 2.25±0.09 P<0.01家庭功能 6.35±0.28 7.23±0.15 P>0.05 1.26±0.09 5.18±0.12 P<0.01生活能力 3.67±0.13 2.78±1.78 P>0.05 1.04±0.07 3.16±0.11 P<0.01

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比较2组入组时ITAQ评分分别为研究组(0.71±0.14),对照组(0.58±0.6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ITAQ评分研究组为(17.24±0.48),对照组为(9.56±0.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的康复场所,家庭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康复效果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表明,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影响显著。结果显示,研究组通过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8周的家庭护理干预,患者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尤其是焦虑抑郁、缺乏活力因子较其他因子变化更为显著,以上症状明显减轻,表明良好的家庭护理干预能促进精神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活力和主动性。ITAQ量表评定结果显示,2组入院时对疾病的认识程度、治疗依从性差别无显著性,8周末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为差别有显著性。说明以家庭为导向的人性化康复护理可培养患者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服药依从性的提高可直接降低疾病复发率。患者家属通过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对整个治疗康复过程的主动介入,可改变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粗暴态度,从而提高照料患者的应对能力,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总之,家庭护理干预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随时与家属接触沟通,获得与家人情感上的交流及社会化的康复训练,同时护士可通过家属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有利于为其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1]郝伟.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5.

[2]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4]张作记.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特刊):169.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4-135.

猜你喜欢
总分服药精神分裂症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