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学刊》2007~2011年核心作者的确定与分析

2012-06-01 10:35刘晓霞
武陵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武陵学刊发文

刘晓霞

(湖南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常德 415000)

《武陵学刊》2007~2011年核心作者的确定与分析

刘晓霞

(湖南文理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常德 415000)

作者群是期刊发展的骨干力量,研究期刊的作者群特征,确定期刊的核心作者队伍,有助于期刊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二次文献转载数据和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数据,根据普赖斯定理,综合考虑作者发文量、转载篇次、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这4个指标,遴选出《武陵学刊》2007~2011年的42位核心作者。这些核心作者基本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既有学富识广的博士教授,也不乏誉满学界的学术泰斗,还有一批脱颖而出的年轻学者,说明《武陵学刊》已形成了一支以本校专家学者为依托,面向长沙,辐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起点、广地域的作者队伍。

转载篇次;被引频次;下载频次;核心作者;《武陵学刊》;普赖斯定理

《武陵学刊》系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文理学院主办的“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多年来《武陵学刊》一直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学报前列。作为期刊论文的创造者,作者群是期刊发展的骨干力量,是期刊论文重要外部属性,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作者队伍更是期刊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1,2]。《武陵学刊》所取得的成绩和发展与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二次文献转载数据和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对《武陵学刊》2007~2011年共30期刊物所刊载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作者发文量、转载篇次、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这4个指标,确定出了42位核心作者,对核心作者特征进行了分析。

一 相关数据分析

(一)二次文献转载情况

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有效交流的工具,二次文献转载指标是衡量学术期刊质量高低的一项主要指标,是对我国几种重要的二次文献所转载的期刊论文数量的统计[3]。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二次文献出版物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4]。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二次文献转载数据,《武陵学刊》2007~2011年被二次文献转载篇次统计如表1所示,表1中排名指的是《武陵学刊》被二次文献转载论文篇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的排名。同被引频次一样,转载篇次会受到刊物原始载文量的影响。因此,表1给出了当年被转载篇次同当年发文总数的比值即即年转载率指标,以便评价《武陵学刊》转载情况。为便于比较,设最大即年转载率为1,对即年转载率进行了归一化值。由表1可知,2011年《武陵学刊》转载率最高,为0.135。

《武陵学刊》2007~2011年作者论文被二次文献转载篇次统计如表2所示。在表2中,合著论文仅给出了第一作者(下同)。由表2可知,论文转载篇次最高的为魏饴教授,达到13次。

(二)被引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论文

论文被引频次表征了作者学术成果的扩散度与影响力,代表了论文在学术交流中实际被利用的程度[5]。一般来说,一篇学术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研究价值较大,该论文的被引频次也相对较多。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刊载多了,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数据库,查找《武陵学刊》2007~2011年被引频次超过10次以上的论文(查找日期:2012年4月20日,下同),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符合条件的论文共12篇,最大被引频次为18次。12篇论文被引频次合计151次,平均被引频次为12.58次/篇。论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6篇),所占比例为50%,2008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各为25%。

?

(三)下载频次前10位的论文

下载频次是评价论文的又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论文的被关注度和研究价值[6]。本次统计的下载频次仅基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统计,由于还存在其它全文数据库(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论文实际Web下载频次是要大于本文统计数字的。利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数据库,查找《武陵学刊》2007~2011年下载频次前10位的论文,如表4所示。

《武陵学刊》2007~2011年下载频次前10位的论文一共被下载8 471次,平均下载频次为847.1次/篇,单篇最高下载频次达1 285次。论文主要集中在2007年(5篇),所占比例为50%,2008年论文和2009年论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0%和20%。

二 核心作者研究

(一)作者情况统计

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查找《武陵学刊》2007~2011年刊载的所有论文题名、作者、作者机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用于分析《武陵学刊》核心作者。在分析论文作者时,对于合著论文只统计第一作者。

《武陵学刊》2007~2011年共刊载论文1 067篇(不含简讯、消息、会议纪要等),其中2007年刊载论文263篇,2008年刊载论文247篇,2009年刊载论文210篇,2010年刊载论文177篇,2011年刊载论文170篇。由于论文学术信息量变大,篇幅增加,载文篇数逐年减少。《武陵学刊》2007~2011年共有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818人,平均约为1.30篇/人。《武陵学刊》2007~2011年作者发文情况统计如表5所示,其中作者比例为作者人数与全部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人数(即818)的百分比。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学刊》的作者群中有不少外籍作者,如日本的近藤昭二、松本正一、吉见义明、桥爪隆、聂莉莉,美国的马尔科姆·菲利、丹尼尔·吉尔韦伯、R·彼得·安德森等等,这也反映了《武陵学刊》的学术影响。

?

(二)核心作者确定

1.指标体系。确定核心作者考虑如下4个指标:发文量、转载篇次、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发文量是体现作者创造性科研活动的指标;转载篇次是体现作者论文学术影响力的指标;被引频次是体现论文扩散度与影响力的指标;下载频次是体现论文被关注度和研究价值的指标。

2.核心作者候选人的确定。核心作者候选人确定采用普赖斯定理[7,8],以作者发文量作为确定标准。当作者在统计期内发文量m满足关系式时即为核心作者候选人,其中M为统计期内作者最大发文量。由表5可知,最大发文量M=10,因此,即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论文即为核心作者候选人。《武陵学刊》2007~2011年核心作者候选人如表6所示,共有53位作者。

3.核心作者候选人综合指数计算。第一,计算发文量、转载篇次、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平均值n1、n2、n3、n4。由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转载篇次、被引频次、下载频次总和计算总发文量、总转载篇次、总被引频次、总下载频次。由表6可知,53个候选人总发文量为219,总转载篇次为36,总被引频次为238,总下载频次为22282,故发文量平均值为n1=219/53=4.13,转载篇次平均值为n2=36/219=0.16,被引频次平均值为n3= 238/219=1.09,下载频次平均值为n4=22 282/ 219=101.74。第二,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折算指数N1、转载篇次折算指数N2、被引频次折算指数N3及下载频次折算指数N4。计算公式为:N1=(候选人发文量/n1)×100;N2=(转载篇次/n2)×100;N3=(被引频次/n3)×100;N4=(下载频次/n4)×100。如第一个候选人魏饴的各项指标折算指数为:N1=(10/4.13)×100=242.13,N2=(13/0.16)×100=8125,N3=(20/1.09)×100=1834.86,N4=(976/101.74)× 100=959.31。依此类推,分别计算出每个候选人的各项指标折算指数。第三,计算核心作者候选人综合指数N。综合指数是各项指标折算指数N1、N2、N3、N4赋予一定权重的和。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N1、N2、N3、N4权重分别为0.4、0.25、0.25、0.1。则核心作者候选人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如第一个候选人魏饴教授的综合指数的具体计算过程为0.4×242.13+0.25×8125+ 0.25×1834.86+0.1×959.31=2682.75。依此类推,分别计算出每个候选人的综合指数,综合指数不低于平均指数(100.00)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武陵学刊》2007~2011年核心作者名单及基本情况如表7所示。

?

(三)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确定了《武陵学刊》2007~2011年的42个核心作者,占核心作者候选人数的79.25%。核心作者在《武陵学刊》2007~2011年期间共发表论文184篇,占核心作者候选人发文量(219篇)的84.02%,占全部作者发文量(1 067篇)的17.24%。有2个候选人尽管有较高的发文量(4篇),但由于其它指标不够理想落选核心作者;而有18个候选人由于转载篇次、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等指标相对较好,虽然发文量不高(3篇),其综合指数达到入选标准。这说明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全面性。

《武陵学刊》42个核心作者所属单位分别为:高校(36个)、省委党校(2个)、研究院(2个)、博物馆(1个)、政府(1个),高校作者占核心作者人数的85.71%,且不乏哈佛大学(该作者为美国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在站博士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高校。42个核心作者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为31人,占核心作者人数的73.81%。核心作者中既有学富识广的博士教授,也不乏誉满学界的学术泰斗,还有一批脱颖而出的年轻学者。

?

《武陵学刊》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学报,在争取优质稿源和名家作品的过程中优势不足。为此《武陵学刊》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和本校学科、学术优势,向外积极寻找、吸纳和接受优质稿源,组织策划特色栏目,用特色栏目彰显刊物特色,力争做到作者高起点、广地域,稿件高水平、有创新,不断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在核心作者分布的城市和学科上反映出了《武陵学刊》所取得的成绩。核心作者分布的城市为:常德(17个)、长沙(10个)、北京(9个)、武汉(2个)、吉安(1个)、美国马萨诸塞州(1个)、湛江(1个)、沈阳(1个)。作者不再局限于常德一隅,而是形成了一支以本校专家学者为依托,面向长沙,辐射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起点、广地域的作者队伍。核心作者中,有很多是我校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文艺学”或《武陵学刊》地域历史文化专题栏目“细菌战罪行研究”和“环洞庭湖社会发展研究”专栏的作者。因此,《武陵学刊》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栏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细菌战罪行研究”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特别推介,多次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结语

作者群是期刊发展的骨干力量,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一支相对稳定且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作者群体。研究期刊的作者群特征,确定期刊的核心作者队伍,有助于期刊着眼于作者群整体水平的发展,学者专家群的巩固,新人的培养和挖掘力度,从而促进期刊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因此,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二次文献转载数据和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为数据源,根据普赖斯定理,综合考虑作者发文量、转载篇次、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等指标,确定了《武陵学刊》2007~2011年核心作者群,分析了核心作者所属单位的组成、职称构成和地理分布。

在确定核心作者的4个指标中,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这两个指标与文章的刊发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讲,文章刊发时间越早,这两个指标相对较好。《武陵学刊》2007~2011年高被引频次论文和高下载频次论文集中在前三年,也反映了这个现象。但基于文章的刊发时间和被引频次、下载频次两个指标的关系难以确定的原因,本文没有考虑刊发时间对这两个指标的影响。这也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

通过分析发现,《武陵学刊》核心作者基本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这说明《武陵学刊》有高水平的作者和读者来源。

核心作者多数为本校教师,也反映了《武陵学刊》身为高校学报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即学报的作者主体多为本校教师。总体来看,《武陵学刊》在保障推广本校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应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多渠道挖掘校外精英作者的论文,进一步提升《武陵学刊》在国内的学术代表性,引领学校科研走向,成为国内外重要科技成果的交流平台,更好地为科研发展服务。

核心作者的引领作用值得关注。本文统计的核心作者,其研究方向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未来发展乃至所属地区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武陵学刊》栏目的设置应该注意与学界近期科研目标一致,使之能够成为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优势栏目。

[1] 刘晓霞.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下高校学报地域特色栏目的构建[J].武陵学刊,2011(6):138-141.

[2] 赵基明,舒明全.基于CSSCI的《中国图书馆学报》h指数及核心作者测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98-102.

[3] 张爱霞,王娜,潘晓蓉,等.NSTL收藏期刊被七大二次文献数据库收录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1):29-32.

[4] 姚申.对中国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新探索——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J].河北学刊,2012(2):258.

[5] 蒋伟伟.艺术学期刊二次文献转载及Web即年下载率分析——基于CSSCI(2004-2006)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87-90.

[6] 张志转,朱永和.《安徽农业科学》2005~2008年核心作者的确定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9):封2-封3.

[7] 王丽娟,赵萱.《林业经济》核心作者及其研究领域分析——基于2006~2010年数据[J].林业经济,2011(11):66-69.

[8] 钟文娟.基于普赖斯定律与综合指数法的核心作者测评——以《图书馆建设》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2):57-60.

(责任编辑:刘英玲)

G237.5

A

1674-9014(2012)04-0137-06

2012-04-30

基地课题:湖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项目资助“高校学报模糊综合评价算法研究”。

刘晓霞,女,山东莱芜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学。

猜你喜欢
武陵学刊发文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高师理科学刊》征稿简则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文化学刊》十年
『武陵追梦』湖南省文艺家采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选
自作诗《武陵追梦》(书法)
武陵晨曦
一次成功的破袭战——谈奇袭武陵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