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血气分析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价值探讨

2012-06-21 08:19黄荣宁陈显源谭晓明
海南医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动脉血血气二聚体

黄荣宁,陈显源,林 英,谭晓明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1、呼吸内科2,广西 玉林 537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的高凝状态及血栓前状态是加速COPD进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检测血浆D-D对COPD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50例COPD患者进行了D-D及血气分析测定,初步显示D-D与COP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COPD患者50例,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缓解期患者20例,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并除外测试前两周服用过阿斯匹林、华法令等抗凝药物,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功能障碍性疾病及血液病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58~78岁,平均(64±12)岁;对照组3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年龄46~74岁,平均(54±16)岁,男22例,女8例。

1.2 方法 (1)标本收集:COPD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及治疗缓解后清晨空腹抽血,血气分析为住院当日及缓解期抽血;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抽血。(2)检测方法:D-D用内置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抽血管抽取肘前静脉血4 ml(抗凝剂与血的体积比为1/9)于4℃,3 000转/min离心15 min,吸取血浆于-20℃保存待检,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Sysmex生产的免疫比浊法D-D试剂测定。血气分析抽动脉血1 ml(肝素抗凝),用美国NOVA PHOX血气分析仪测定,但取血前均应停止吸氧30 min。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做t检验,血气分析与D-D关系用直线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OP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D-D水平比较 表1显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D-D水平明显高于COPD缓解期及健康体检者。

表1 COP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D-D水平比较(±s)

表1 COP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D-D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D-D参考值:<0.5 mg/L。

组别 例数D-D(mg/L)△△COPD急性加重期COPD缓解期对照组30 20 30 1.56±0.76△0.48±0.21 0.37±0.14

2.2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D-D、PaO2和PaCO2比较 表2显示治疗后D-D明显下降,PaO2升高,PaCO2明显下降。

表2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D-D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s)

表2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D-D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急性加重期动脉血PaO2和与D-D水平呈负相关(r=-0.82,P<0.01);△△△急性加重期动脉血PaCO2与D-D水平呈正相关(r=0.61,P<0.05),1 mmHg=0.133 kPa。

时间 例数D-D(mg/L)PaO2(mmHg)PaCO2(mmHg)治疗前治疗后30 30 1.56±0.76 0.78±0.88△57.3±16.0△△78.2±9.0△66.7±17.0△△△44.5±8.0△

3 讨 论

在生理状态下,人体内保持着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以保证纤维蛋白及时形成和清除,如果这一平衡遭到破坏,会导致血管内凝血倾向增强、纤维蛋白聚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和D-D含量增加。由于COPD患者肺部基本病理表现是肺气肿与小气道炎症,不仅肺泡受到破坏,而且肺泡间隔组织中微血管、毛细血管前段动脉也会受到损害,加上肺血管存在大量受体和血管活性物质,当肺血管内皮细胞等受到激活、损伤后,可发生功能紊乱,大量释放炎症介质,激活凝血系统;同时,低氧血症导致继发性红细胞增多,从而增加了血液的黏度;此外,氧化应激、高碳酸血症均可损伤内皮细胞功能,而损伤的内皮细胞又可促进血液凝固[2]。目前已知COPD患者血液多存在高粘、高凝固状态,甚至存在血栓前或血栓状态,且以急性加重期多见,其原因多与以下因素有关[3]:①长期慢性缺氧可引起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膜的能量代谢发生紊乱,顺应性下降,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使血液黏度增高;②长期组织缺氧促使白细胞、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干扰素-2(IFN-2)、白细胞介素-6(IL-6)等,导致肺泡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并刺激血小板粘附和聚集;③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普遍存在抗凝血酶-Ⅲ(AF-Ⅲ)活性显著降低、血液抗凝功能减退等情况。

D-D是交联纤维蛋白及其特异性降解的产物,血液中D-D的出现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和溶解,可作为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研究表明,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体内的改变可能与肺泡毛细血管充血、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从而激活了凝血及纤溶系统,使D-D产生增加。多数研究已经证实,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D明显增高,且随治疗病情好转而逐渐下降,故检测D-D对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塞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4-7]。本组资料显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治疗后患者血浆D-D明显下降,而COPD缓解期患者血浆中D-D的水平升高不明显。本组资料还显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PaO2与D-D水平呈负相关,而动脉血PaCO2与D-D水平呈正相关,表明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与患者血浆D-D水平的增高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提示对COPD患者进行D-D、血气分析检测,有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定。文献报道,COPD患者应用肝素治疗后,患者D-D、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均明显下降,同时伴有动脉血PaCO2降低和PaO2增高,进一步表明了凝血系统变化与血气改变存在相关性[8],值得今后重视。由于本组检测样本尚小,更多的临床意义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COPD患者血管中D-D含量异常增加,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的重要因素,故应及时监测D-D水平,在临床上应及时纠正缺氧、应用解痉药物以及适当的给予抗凝药物,可望是改善COPD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李立宇,王 辰,庞宝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凝血-纤溶功能异常[J].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4):1081-1083.

[3]方宗君,蔡映云.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70-3372.

[4]李燕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2):1592-1594.

[5]张 静,刘庆玲,熊德标,等.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和血气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医学前沿,2010,5(16):73,8.

[6]黄 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4):104-105.

[7]俞绮虹,李月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水平及预后的关系[J].天津医药,2010,38(5):389-391.

[8]马五林.抗凝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8):32-33.

猜你喜欢
动脉血血气二聚体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勘误声明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