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邻/相似视角下的移就话语生成机制研究

2012-07-16 09:38刘凤英
关键词:意向话语事物

雷 卿,刘凤英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一、引言

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作为修辞的运用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纵观相关研究成果,移就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结构层面”进行的,将“移就”的语言现象抽象为基本结构的三个部分:原属项、终属项、移属(词)项,其要义是说移就是把原属一个领域事物的词汇移置给另一个领域的事物的修辞现象。国内相关专家学者[1-8]从修辞学、逻辑学或从 Chomsky的转化语法理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心智哲学心-身随附性的角度,对移就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无论是修辞学、逻辑学对移就研究还是依据一些相关理论对其开展的研究,都把握住了移就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其基础必定是由两项构成的:终属项和移属(词)项。但这两项连接的中介和机制是什么?移就话语所关涉的原属和终属是缘何得以联系起来的?这些问题还需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从移就实际语用表达形式的运作模式切入,分析语言运用中的移就话语现象,阐释移就话语生成的机制。

二、对移就话语的一般说明

移就作为一个修辞,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9]315的解释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epithet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appropriate noun to modify another to which it does not really belong.”这就是说,移就是将修饰适当名词的形容词移用来修饰不属于它修饰范围的名词的辞格。在有关移就的文献中一般用“甲”、“乙”来表示两个印象或两个事物,例如Nesfield et al[10]284给“移就”定义为:“When two impressions are associated together in the mind,an epithet that properly belongs to one only is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陈望道[2]105给出了在意思上与之基本一致的定义:如遇有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辞。王德春[1]189的解释是:移就是将原描写甲事物性状的修饰语移来描写相关的乙事物性状,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辞海》(1999)定义“移就”为: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但是比较起来,还是王德春的解释最为清楚,它点到了移就根本上的用法,即移就“通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移用于物”。我们知道,无论英语还是汉语,词与词发生有规则的组织关系时就产生了意义。词与词的搭配应当是一种自然的衔接和连接,并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但有时人们在实际运用的话语表达形式上会故意去违反或偏离常规模式来重组词与语句。实际上,这种不合逻辑的修饰关系是自然语言的属性之一,而移就修辞格正是属于这种表面上词义搭配悖逆逻辑、偏离常规模式且又合乎逻辑的一种独特语言现象。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理解,我们不打算使用“甲乙”来表示两个印象或两个事物,而是用X表示“本来应该修饰”的名词(事物或概念),即原属;用Y表示“本来不应该修饰”的名词(事物或概念),即终属;用x表示原属X的某一性状或属性特征,即移属(词)。英语中的移属(词)修饰语除最常见的形容词外,还包括副词、名词、分词、介词短语等,移就话语的常见结构[11]71-72有:

(1)形容词(X)+ 名词(Y),如 a pitiful white smile(一丝可怜的苍白的微笑);The indefatigable bell now sounded for the fourth time.(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那不知疲倦的钟声如今敲第四遍了。)

(2)动词(Y)+副词(X),He looked at the servant reproachfully.(他用责备的眼光看着仆人。)Franklin Roosevelt listened with bright- eyed smiling attention,saying nothing,and applauding heartily with the rest.(Herman Wouk:The Winds of War)(弗兰克林·罗斯福微笑着,目光炯炯有神地倾听着,什么也不说,只是由衷地同其他人一道鼓掌。)

(3)名词(X)+ 名词(Y),如a loneliness industry(为孤独的老年人服务的社会产业);Don’t be fooled by his crocodile tears.(别被他的鳄鱼眼泪所蒙蔽。)

(4)分词(X)+名词(Y),如a surprised silence(惊讶的沉默);Darrow had whispered throwing a reassuring arm around my shoulder as we were waiting for the court to open.(我们在等待开庭的时候,达罗对我低声耳语,并把胳膊搭在我肩上,叫我放心。)

(5)名词(Y)+of名词(X),如 the grapes of wrath(愤怒的葡萄);She shared a poem of a night with her love.(她与心爱的人共同度过了一个如诗的夜晚。)

汉语中的移就话语的结构模式和效果与英语修辞格移就基本相同,如古诗词:“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现代汉语中的:喜酒、苦酒、爱心工程、爱心超市;“我要一连跨过眼前的辽阔的秋……”(冯骥才:《苦夏》)

然而,移就并非仅仅是个修饰格。按照我们的观察与理解,这种有悖逻辑的修饰(X)与被修饰(Y)的关系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X和Y之间以某种方式在发生联系。移就像转喻/隐喻一样通常涉及X、Y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或称两个认知域和同一个认知域下的两个次认知域),两者连接的中介是事件/概念间的常规关系(相邻性±/相似性±),其最明显的特点是把本应该修饰X性状的词语x(X可能为X某一的内涵或属性特征)移来修饰本来不应该修饰的Y。这种明显的特点从心理模型常规推理理论[12-14]的相邻/相似关系角度可识解为:如遇有X、Y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在时空上“相邻连”或“相关联”在一起时,在交际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制约下,说话人通过对X和Y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进行认知加工、心理建模后就把原属于形容X事物的性状的修辞语x移属于Y事物。例如:

(1)The sick child tossed about on the troubled bed.

(2)燃烧的爱情。

例(1)中“the troubled bed”(苦恼的床),只因为X(child)病卧在Y(bed)上,两者在时空上处于“相邻关系”之中,于是说话人通过对X和Y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进行认知加工、心理建模后把“本来应该修饰”X的性状的词语x(troubled)(或称此时此刻X因病所表现出的某一属性特征)便移属于“本来不应该修饰”的Y。此句描写X躺在床上忐忑不安,无法入眠的心情,而在表达时却说Y苦恼不安,把人的情绪转移到没有情感的Y上,从而使(病)人的苦恼不安情绪有所减缓。

在例(2)“燃烧的爱情”这一典型移就话语中,“燃烧”(X)原属于某一(些)事物(X)的属性特征,本不能与“爱情”(Y)连接的,但从心理模型的认知世界角度可对其连贯性作出合理的解释,词项语义不能简约为典型,而是相互连接的关系,这些连接关系划定了约定俗成的范围,一个词项约定俗成的语义甚至牵动人们心智上的整个类知识网络。从心理模型激活操作的角度出发,一个词语概念一定能够也必须激活其他概念,才能完成任何一个实时在线的认知操作过程。例(2)中的“燃烧”就会激活一个关于“燃烧”的“心理模型”:燃烧“火焰、树木、房屋”等,但人们常常把“爱情”(Y)比喻成“火焰”(X),“火焰”可燃烧,既然爱情像火焰,那自然也就能“燃烧”了。在这里,人们通过爱情和火焰都具有“炽烈”的“相似性”,而把本应描写实体的形容词移用来描写情感名词或概念,通过“炽烈”这一相关纽带,使人们产生相似联想,于是“燃烧的爱情”也就“言之有理”而“顺理成章”了。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任何一次具体的移就话语表达中,移属(修辞语)x的作用并不是给所修饰的终属Y指派特征,而是提示人们激活相关的心理模型与认知框架,它把已熟知的有关人的情感、行为特征等的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范畴概念中去;它不仅仅是描述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一种思维过程的体现,是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手段。

三、移就话语表达的基本路向

同任何话语的生成与理解一样,移就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是以“相邻/相似”为基础的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相邻性±]和[相似性±]不仅可作为我们认知移就话语中“X、Y两关系体”之间关系的两个认知纬度,而且也是我们观察语言中实际表达出来的移就话语的内在基本路向。我们可以用简图1表示移就话语表达的基本路向。

图1 移就话语表达路径

移就作为一种隐喻性的话语语言现象,在形式上,它重在把本属于X的感情和心理性状X“移”到属于Y物上,要么移人于物,要么移物于物;在语义关系上依据相邻/相似联想进行了语义嫁接,形成修饰性的因果关系,进而推断出Y的潜喻。从隐喻的外延内涵传承[12-14]的角度来看,被移就修饰的事物/概念(Y)及其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但最终都可能体现为Y继承了X的某一突显的属性特征或内涵内容,或曰是通过人们心智上建立起X、Y间相关的链接,而把X的某一突显的属性特征或内涵内容传给或映射到Y。这就是说,在构建起特定的“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中Y与X拥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Y与X有(某些)“相关联重合的本质内容”。实际上,人们对事物总体特征的认识通常涉及两个方面:事物的内在特征(内涵)和外部特征(外延)。事物的内在特征大体可概括为对事物如内部构成、主要属性、内在本质和功能等的认识。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它们往往是看不见,凭一般的感官不容易把握,所以在人们的认知中会特别感受到它们的“相邻性”。事物的外部特征却常常会对人们的感官产生直接影响,常常可以从事物的类属、层级和数量特征体现出来,所以在人们的认知中会特别感受到它们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这就是说,无论是部分与整体、种与属,还是具体与抽象、原因与结果、工具与工具使用者或相关事物等,两者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空间上或时间上的“相邻”或“相似”感,从而引起心智认知活动。例如:

(3)a:How well did you sleep?

b:I lay all sleepless night.

跟“燃烧”激活“燃烧火焰”的心理模型相类似,sleep(less)可激活“睡眠心理模型”,其基本的常规关系成分是:someone(施事)、night(时间)、bed(地点)和pillow(工具)。也就是说,这四个彼此相关的范畴共同构成了一个“sleep(less)”的认知框架。从“相邻/相似”关系中的空间模拟相邻的视角来看,不管sleepless跟哪个成分结合,人(X)与物(Y)两者都处于时空上的“相邻关系”,而sleepless在认知框架都是突显的属性。如果突显成分是“施事”(someone),那么,语言形式表现为sleepless修饰表示人的名词。这属于常规表达,并无“移就”可言。如果突显成分是“时间”(night)、“地点”(bed)、“工具”(pillow),语言形式表现为sleepless修饰不表示人的名词,而是原本描述人的修饰语sleepless被移用于物,从前者移置于后者。这就突破了常规变成了“移就表达”。这样看来,上例的实际运用的话语表达形式还可能是这样:

(4)a:How well did you sleep?

b:I lay on the sleepless bed.

(5)a:How well did you sleep?

b:I lay on the sleepless pillow.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移就话语这种表面上悖逆逻辑、偏离常规模式的表达方式并非只是停留在人类对于语言与事物的一种单纯的认知性操作上,而是在交际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制约下将词语从逻辑思维方式制约下解放出来,并从深层或隐性的语义关系中挖掘词语/概念的内涵或本质特征,着力突显出某一(些)隐含的相关图像,揭示出词语/概念的“言外之意”;移就在本质上与隐喻一样,其话语的生成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心智认知加工过程,是心智大脑在知识系统的制约下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储存、提取、组合、识解的结果,或曰是人们利用X和Y两事物间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原理,通过建构和操作心理模型去重新进行合乎常规的、逻辑的比拟、联想的结果[15-17]。下面我们以“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范式理论中提出的“自主-依存”说为基本的理论导向,尝试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探究移就话语生成机制。

四、移就话语的生成机制

认知语言学从不同角度研究过自主依存问题。Langacker[18]认为,自主成分(Autonomy)是“一个自在的结构,它的呈现不以另一个结构的存在为预设”,而依存成分(dependency)的“呈现则要以另一个成分的存在为预设”。从范畴理论角度讲,自主成分为多元性的基本范畴集,而依存成份突显该范畴中某一成分,为其子范畴。也就是说,自主成分与依存成分是同一范畴的认知连续体,即A-d1(A2… d2… dn)。由于两个成分处于不对称的地位,其关系是包含被包含的关系:自主成分A包含依存成分d;自主成分可以推衍出若干个依存于它的成分,即A={d1,d2,d3,…},d1∈A,d2∈A,…。从框架学说角度看,自主成分为隐性整体意向框架,依存成分为其内部结构突显参照点。为此,徐盛桓[19]还特别强调了“拈连”在其间的作用,认为各个参照点被激活后形成整体框架的机理就是“拈连”,拈连机制以相邻相似律及突显原则为指导,其过程具有转喻性。徐盛桓基于国外认知语法理论分析了“自主与依存”关系,将该理论与他数年前所倡导的常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创建了“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见图2)。

图2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12]37认为:人们日常所听到或看到的话语是显性表述,它是从大脑中要表达的相对完备的隐性表述推衍出来的。在一次具体的话语表达或生成中,大脑中想要表述的意思(意向内容)以及这意思如何表述(意向态度)是自主的,由此推衍出来的显性表述是依附于它的,二者构成了自主成分-依存成分的联结。另一方面,意向内容在意向态度的制约下以相邻/相似关系为中介,推衍出依存成分,即实际运用的话语。这就是说,依存成分原则上可反溯自主成分的基本内容。

就上文移就话语3b、4b和5b的生成而言,首先,根据前提或上文语境(a的问话),设定b所说的移就话语(3b、4b和5b)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X和Y)之间的关系是体现为相邻/相似关系的常规关系,b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为“I lay sleepless(because…)”;再根据这个意向内容,b认为选择以“移就”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较为恰当,因为从认知语用学的观点来看,移就这种语言现象在人际修辞上能体现语用“合作原则”即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这就是意向态度;二者合起来成为自主成分A。自主成分的表述通常都为隐性,听不到看不到。反之我们听到、看到的是依存于它的显性表述[12]38,即依存成分的 d。据此,3b、4b 和 5b 就应该是b的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为自主成分A推衍出的依存成分d1、d2和d3,成为三种可能的显性表述,即三种实际运用的话语。

无论b说的是哪一句移就话语(3b、4b或5b),认知框架都是“睡眠心理模型”,都蕴含了有意义的认知内容,是sleepless(X)激活认知框架并突显属性与成分作用的结果[6]243。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激活延伸的路径一定受事件/概念间的常规关系(相邻性±/相似性±)限制,在一定的时空中,只能将整个事件/概念系统的部分路径激活对于“sleepless night”来说,突显的是“时间”成分,表示在应该睡觉的时间里因事而“有意不睡”或因“night”的缘故而“辗转难眠”。但是对于“sleepless bed”和“sleepless pillow”来说,就没有因事而“有意不睡”的含意。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隐现的“时间”成分通常是“night”,但也有可能是其他时间。“sleepless bed”突显的是“地点”成分,表示在睡觉的地点因事而“辗转难眠”或曰是因“bed”的缘故而“彻夜难眠”;隐现的“工具”成分一般是“pillow”,但也可能不是。“sleepless pillow”突显的是“工具”成分,表示虽有睡觉工具却因事而“辗转难眠”或曰是因“pillow”的缘故而“彻夜难眠”;隐现的“地点”成分一般是“bed”,但也可能不是。因此,在我们看来,突显属性与突显成分结合于心理模型组成的认知域,形成我们在语言中实际表达出来的移就话语。

尽管3b、4b和5b这三句移就话语的“突显成分”不同,但它们的语义结构和概念内容的“突显属性”却有相似之处,即说话人b的某一具体移就话语表达式都受到了认知特征中的相邻/相似原则制约,其运作过程且都是说话人b把受事x(sleepless)即“突显属性”从原属X即“施事”(someone)到终属Y即时间(night)、地点(bed)或工具(pillow)的领属拈连(转移)的过程。实际上,这种相似的语义结构和概念内容为语言的人际交流和思维推理等认知过程提供共同相似的含意:I lay sleepless.然而,受话人在解读说话人b的某一具体移就话语表达式时也要受到认知特征中的相邻/相似原则制约,只有结合实际认知语境认定提供的约束,方可做到合情推理,从而获得通达的理解。

进一步观察,我们还发现人们在语言中实际表达出来的移就话语反映了一个事件中究竟是哪一(些)部分攫取了人们的注意力。还回到上文提到例子,3b、4b或5b其实分别只选取了整个事件(I lay sleepless.)中的某一部分而使其突显,是在自主成分(交际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制约下b运用整体生成拈连机制使整个事件中自主-依存成分、突显属性-突显成分形成具有转喻性的拈连效应的结果。根据“自主-依存分析框架”理论,我们认为,在一次具体的话语表达或生成中,作为隐性表述的自主成分是话语要表达的整体意向内容,而作为显性表述的依存成分是话语实际生成的部分意向内容。认知语言学生成[20]23-25的基本观点是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生成性。整体不是各部分的集合,而是具有前者生成后者的生成关系,即部分是整体生成的,先有整体,然后才谈得上认定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整体和部分不再认为是简单的构成或还原的关系,而是大整体和小整体的关系,小整体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由大整体决定的,整体通过信息反馈、复制与转换生成部分。依据这一理论观点,可以说3b、4b或5b具体的话语表达或生成前提是先有整体(I lay sleepless.),然后才会有部分(3b、4b 或 5b);部分(3b、4b或5b)只是整体(I lay sleepless.)的显现、表达与展示,部分(3b、4b 或5b)作为整体(I lay sleepless.)的具体表达而存在,而不仅仅是整体(I lay sleepless.)的组成成分。整体(I lay sleepless.)通过连续不断地以部分(3b、4b或5b)的形式显现其自身,而部分(3b、4b或5b)则作为整体(I lay sleepless.)的体现而存在,原则上可反溯整体(I lay sleepless.)的基本内容。

五、结束语

总结上述分析,可以说“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是体现认知语言学生成整体论这一科学哲学观念和方法论的一种语言研究的范式,它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在关系网络的模式中,“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整体性表现为许多不同程度的输入都可以激活整个心理模型。心理模型是心智中的类知识结构的组织形式,是紧密结合的知识网络,且能反复激活调用。它既是认知操作的基础,又是认知操作的结果。以“自主-依存”说为基本的理论导向,分析各种语言现象,不仅可以成功地解释为什么在一次具体的话语表达或生成中只有一个部分或在一个句子里整个事件中只有一个阶段得以表达,而其他的部分或阶段却被隐形忽略不提,而且更有效地切入语言本体,揭示语言生成、演进的实质。行文至此,我们可在认知语言学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内对移就话语生成机制及理解过程作出如下的具体描述:

(1)通过常规关系心理建模的联结即以设定话语中所涉及的对象和事件(X和Y)之间的关系是常规关系为前提,话语表达者(说话人)要有表达的自主意向内容和如何表达的意向态度,以此建立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联结。

(2)以相邻/相似律及突显原则为路向指导,确立自主-依存成分和突显属性-突显成分。

(3)运用整体生成拈连机制,使自主-依存成分、突显属性-突显成分形成具有转喻性的拈连效应从而生成移就话语。

(4)话语解读者(受话人)在识解某一移就话语表达式时要受到认知特征中的相邻/相似原则制约和语境认定提供的约束,方可做出合情的、通达的推理与理解。

[1]王德春.修辞学词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897:189.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05.

[3]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4-64.

[4]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65-267.

[5]黄慧敏.英语“移就”的逻辑性矛盾析[J].外语研究,2002(2):50-52.

[6]汪立荣.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J].现代外语,2005(3):239-248.

[7]程洞春,程 欣.英语移就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2007(1):31-35.

[8]徐盛桓.移就为什么可能[J].外语教学,2011(3):323-334.

[9]Cuddon J A.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Middlesex:Penguin Books Ltd.,1986:315.

[10]Nesfield G C,Wood F T.Manual of English Grammar& Composition.[M].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64:284.

[11]吴华松.移就的结构模式与认知心理学理据[J].现代语文,2006(10):71-72.

[12]徐盛桓.自主与依存[J].外语学刊,2007(2):33 -40.

[13]徐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3):2-9.

[14]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3):1-6.

[15]雷 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3):8-12.

[16]雷 卿.话语含意推导的心理模型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3-106.

[17]雷 卿,覃云华.自主依存模式下的双关话语生成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4-68.

[18]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徐盛桓.说“拈连”[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1-6.

[20]徐盛桓.语言的认知维度——生成整体论与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8(3):23 -25.

猜你喜欢
意向话语事物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美好的事物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奇妙事物用心看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5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其它文章
当阳玉泉寺与关公信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