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在力量与美中涅槃

2012-07-17 10:04宇文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花滑冰刀女选手

□ 宇文

花样滑冰是技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个冰上运动项目。在音乐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裁判员根据动作评分,决定名次。国际滑冰联盟规定的比赛项目有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 3个项目。

花样滑冰(Figure Skating)是冬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穿着脚底装有冰刀的冰鞋、靠自身力量在冰上滑行,表演预先以技术动作为基础编排的节目,由裁判组评估打分、排出名次。

花样滑冰比赛按选手水平高低与参赛范围,分为不同的级别(从初学者到奥运会)与不同的规模(从地区赛、全国赛到国际赛)。成立于1892年的世界性滑冰运动管理机构国际滑冰联盟(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简称国际滑联或ISU),负责为国际比赛制订规则、进行评判。国际滑联认可的国际大赛包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Winter Olympics)、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World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世界青少年花样滑冰锦标赛(World Junior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European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四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Four Continent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以及国际滑联花样滑冰大奖赛(ISU Grand Prix of Figure Skating)。

一、花样滑冰的历史

花样滑冰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在德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迅速开展。1772年,英国皇家炮兵中尉罗伯特·琼斯(Robert Jones)撰写的《论滑冰》(A Treatise on Skating)在伦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花样滑冰的著作。当时举行的花样滑冰比赛是所谓的“英式风格”,古板又正式,和现代花样滑冰相去甚远。1863年,被誉为“现代花滑之父”的美国人杰克逊·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尼尔·梅伊(Daniel Mey)和乔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了双人滑。1872年,奥地利首次举办了花样滑冰比赛。1896年,首次世界男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在俄国彼得堡举行。1906年,首次世界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锦标赛在瑞士达沃斯举行。1952年,首次世界冰上舞蹈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

花样滑冰的冰场长56-61米,宽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于3-5厘米。它于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现在包括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四个比赛项目。

二、花样滑冰的项目分类

花样滑冰运动按照参赛人员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可以分为众多单项。花样滑冰的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共有四个,归属三个大类:单人滑(分男子和女子两项)、双人滑与冰上舞蹈。此外,花样滑冰还包含同步滑冰(Synchronized skating)、规定图形(Compulsory figures)、冰场滑行(Moves in the Field,或Field Moves)、四人滑(Fours)、冰上戏剧/冰上芭蕾(Theatre on Ice/Ballet on Ice)、柔板双人滑(Adagio Skating)、特殊图形(Special Figures)、冰上杂技(Acrobatic Skating)等等,但它们的流行与受欢迎程度不及四个奥运会正式项目。

1、单人滑(Singles)

单人滑包括男子单人滑与女子单人滑两项,技术动作要素包括跳跃、旋转、接续步、燕式步等等。三大类项目中,单人滑对跳跃的要求最高,因此单人滑通常代表了选手能达到的最高跳跃难度。

2、双人滑(Pair skating)

双人滑要求一位男选手和一位女选手配合,在冰上表演同步的单人滑动作,及双人滑特有的动作:抛跳(男选手“抛掷”女选手跳跃)、托举(男选手将摆成某种造型的女选手高举过头)、双人旋转(两位选手同时绕一个共同轴心旋转)、螺旋线(Death spiral)、捻转(Twist)等。

3、冰上舞蹈(Ice dancing)

与双人滑相同,冰舞也要求一位男选手和一位女选手配合。冰舞与双人滑的主要区别在于:冰舞的技术动作不包括跳跃和旋转,托举亦不能过肩。两名选手在近距离保持国际标准舞造型的同时,要紧扣音乐节拍表演复杂多样的步法。

三、花样滑冰的装备

1、冰刀

花样滑冰的冰刀与冰球冰刀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前端有着“刀齿”。刀齿主要用在跳跃中,不应用在滑行和旋转中,冰刀以螺丝固定在冰鞋的鞋底。高水平的花样滑冰选手通常都会定制冰鞋和冰刀。

冰上舞蹈的冰刀后部比其他项目的要短1英寸,这是为了满足舞蹈对双人近距合作和精细步法的要求。

选手穿着冰鞋在冰场外行走时,要在冰刀外套上硬塑料的保护套,这是为了避免冰刀被地面磨钝或沾上灰尘杂质。选手不穿冰鞋时,则用软套保护冰刀,它可以吸收残留的融水,防止冰刀生锈。

2、服装

花样滑冰选手练习时通常穿紧身柔软的长裤。比赛中,女选手可以穿短裙、长裤或体操服,裙装下穿不透明的肉色紧身裤或长袜,有时会以此来覆盖冰鞋。男选手则必须穿长裤,不能穿紧身裤。

花样滑冰选手的比赛服装可以十分华丽,若由顶级服装设计师来完成,可能花费上千美元。虽然使用肉色布料的服装并不真正暴露,但仍有许多人提议禁止给人“过度暴露”印象的服装,因为这不符合体育竞技的特点。许多选手在比赛中会使用夸张的化妆和发型。

申雪、赵宏博摘金圆梦温哥华

上世纪初,花样滑冰还是一个冬季室外冰上项目,因此服装为抵御寒冷的天气着想,比较笨重:女选手穿紧身带扣的上衣,长裙直达脚面;男选手则头戴高筒式礼帽,身穿长燕尾服和长西装裤。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十次世界冠军、三次冬季奥运会冠军得主索尼娅·海妮(Sonja Henie)对女子服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她将裙子提高到了膝部。这一惊人的创举,有利于女子单人滑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男士服装也有了改进,变为齐腰的短西服上衣和芭蕾紧身裤,滑起来更加自由。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女选手的裙子一次又一次变短,并出现了上衣与裙子一体化的短连衣裙。为了表演的需要,服装还添加了如毛边、亮片、珠子等装饰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选手开始穿白色或肉色的冰鞋。

近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弹性较大、质地柔软的氨纶等多种面料,这些材料更适合花样滑冰的训练和比赛要求。如今服装已成为选手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选择、搭配和设计与音乐特点和舞蹈风格息息相关,从而大大提高了选手的表演效果。

四、花样滑冰在中国

滑冰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宋史》已有关于“冰嬉”的记载。元朝以后,冰嬉更为盛行。明代《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冰床、冰擦”的记载,都是指在冰冻的江河湖泊上作滑冰游戏。清乾隆年间,画家沈源的一幅《冰嬉赋》图中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等姿势。清末,专为慈禧观赏的北京北海花样滑冰表演中,已有双飞燕、蝶恋花等双人动作和朝天镫、童子拜佛等单人动作。那时民间的冰上表演有猿猴抱桃、卧鱼、鹞子盘云、凤凰展翅、摇身晃等动作。

1930年前后,西方花样滑冰传到中国,北京、天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的学校,有些学生参加了花样滑冰运动。1935年,在北京举行的滑冰比赛会上,进行了花样滑冰表演赛。1942年冬,在延安的延河上举行了冰上运动会,表演了花样滑冰的图形和自由滑。

清代的冰嬉运动

现代花样滑冰鞋

现代花样滑冰服装

中国花滑名将陈露在1996年世锦赛上惊艳亮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北方一些城市的大、中、小学校开展了花样滑冰运动。在群众性花样滑冰广泛开展的基础上,1953年2月在哈尔滨举行了第1次全国冰上运动大会,花样滑冰被列为比赛项目。1953-1980年,共举行过25次全国性花样滑冰比赛。1979年10月,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NHK杯国际邀请赛,1980年2月参加了第1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花样滑冰比赛,1980年3月参加了第70届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1980年,28名中国冰雪健儿出征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13届冬奥会,其中包括两届花滑选手,分别参加男女单人滑比赛。与其他项目一样,中国花滑选手在赛场同样没有竞争力,男子单人滑许兆晓在17名选手中仅列第16,女单选手包振华则在22名选手中垫底。

1984年,中国参加了萨拉热窝冬奥会,许兆晓和包振华的名次均有小幅提升,前者在23名男单选手中列第18名,后者摆脱了“副班长”头衔,但实力在参赛选手仍然属于末流。这届冬奥会,中国选手首次参加了双人滑和冰舞比赛,栾波/姚滨、奚鸿雁/赵晓雷分别在这两个项目垫底。

1984年至1985年,中国花滑男单选手先后两次奏出强音,先是许兆晓在1984年匈牙利国际花样滑冰邀请赛力挫群雄,后是张述滨在1985年冬季大运会摘取金牌。这两个国际比赛冠军,当时在国内引起不小震动,但严格意义上讲,这两项赛事含金量均不高,中国选手仍然没有改变在花滑世界的落后位置,三年后的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中国选手在男单、双人、冰舞均位于末流或末位。

中国花滑首次让世界冰坛感到震惊的,是一位名叫陈露的中国女孩。陈露是早在11岁就完成过三个三周跳的天才选手,当时有些国内行家就预言,陈露很有可能在欧美人苦心经营的花样滑冰长城打开一个缺口。在教练李明珠的精心调教下,短短三年过后陈露就在1990年世青赛勇夺女单亚军。1992年,陈露先后夺得冬奥会第6名、世锦赛第3名,在世界舞台全面展示了中国花滑运动的新形象。此后几年,陈露在世锦赛上摘金夺银,1994年、1998年两届冬奥运连续夺得第三名,为中国花滑运动在世界赛场争得一席之地。从此中国选手成为世界花滑界的一支主要力量。

就在陈露退出冰坛的1998年长野冬奥会,一对中国双人滑选手引起世人的关注,他俩就是申雪/赵宏博。那届比赛,25岁的赵宏博和20岁的申雪勇夺第五名,改变了中国双人滑选手冬奥会逢赛必垫底的尴尬史,成为继陈露之后中国又涌现出的两位世界级高手。1999年至2002年,申雪/赵宏博先后取得世锦赛亚军、日本NHK大奖赛冠军、大奖赛总决赛冠军和盐湖城冬奥会第三名等佳绩,成为国际冰坛公认的超级明星。国际滑联一位权威人士说:“中国的双人滑就像撑杆跳一样,一下就窜了上来。”

与陈露不同的是,申雪/赵宏博并不是独自在作战,他俩的恩师姚滨,也就是在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双人滑垫底的那位男选手,在盐湖城冬奥会周期先后打造了庞清/佟健、张丹/张昊两对优秀组合,两对组合在那届奥运会分别夺得第9、第11。一个双人滑的中国时代呼之欲出。

都灵冬奥会,三对中国双人滑组合刮起了一股强烈的旋风,虽然伤病等原因使申雪/赵宏博他们无法一圆冬奥会金牌梦想,虽然张丹/张昊因动作失误未能成功冲顶,但张丹/张昊、申雪/赵宏博和庞清/佟健三对中国选手无一例外地跻身四强,形成了对“花滑王国”俄罗斯的合围之势,这一业绩足以震憾国际体坛。一个月后,佟健/庞清和张丹/张昊在世锦赛上包揽金银牌,创造了中国双人滑的又一个新纪录。

2009年10月底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大奖赛,淡出两年有余的申雪/赵宏博重新回到赛场,他俩一炮打响,以200.97的高分摘取金牌。两位老将的强势复出,改变前两年中国花滑选手一直被德国好手萨维琴科/索尔科维压制的状况。半个月后的美国大奖赛,申雪/赵宏博再次笑到最后。年底的大奖赛总决赛,申雪/赵宏博携手佟清/庞健,双双击败近两届世锦赛冠军萨维琴科/索尔科维,申雪/赵宏博214.25的总分甚至刷新了国际滑联最高分纪录。这是中国花滑选手第一次在冬奥会前夕占据有利位置,种种迹象显示:冬奥会金牌距离中国花滑选手近在咫尺。

果然,温哥华奥运会成为中国花滑选手夺金的见证地。短节目比赛,申雪/赵宏博以微弱优势领先萨维琴科/索尔科维,庞清/佟健则紧随川口优子/斯米尔诺夫之后。谁能问鼎这届冬奥会金牌,一时似乎难见分晓。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巨大的压力下,萨维琴科/索尔科维、川口优子/斯米尔诺夫等主要对手纷纷出现失误,当庞清/佟健以一套几无暇疵的表演完成全套动作时,已经提前宣告中国选手捅破了冬奥会最后一层窗户纸。随后,申雪/赵宏博在自由滑的出色发挥,使双人滑冠亚军悉数写在中国选手名下。申雪/赵宏博、庞清/佟健,这两对征战多届冬奥会的老将,在温哥华赛场用一个完美的句号,共同创造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花滑冰刀女选手
西浦学生刘雨晴:我与冬奥的花滑故事
打混双,专业与业余天差地别
美国花滑队员接连“控告教练”
序章 穿冰刀的少年(3)
序章 穿冰刀的少年3
冰刀的秘密
序章 穿冰刀的少年(1)
论钢琴作品中艺术性与花滑技术性的融合方式与途径
倒立射箭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