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2012-08-03 08:32杨冠聪邓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3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

陈 冕 杨冠聪 邓冬梅 朵 辰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佛山 52800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深受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欢迎,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在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使其临床疗效受到很大影响[1],因此如何合理使用该类药物,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的儿科门诊处方,为保证代表性,每天随机抽查100张儿科门诊处方,共18000张。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以及《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统计抗生素的使用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品种、使用率、联合用药等情况并进行分析。

2 结 果

儿科门诊18000张处方中,含抗生素处方9776张,占总处方数的54.31%;含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处方8425张,占总处方数的46.81%,占含抗生素处方的86.18%。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占58.63%。联合用药率为9.2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品种、使用情况和联合用药情况见表1~3。

表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品种

表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表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用药情况

3 讨 论

3.1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抗生素的使用率为54.31%,表明我院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使用率高,不符合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生素,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此时可给予抗菌治疗[2]。抗菌治疗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药物自身的吸收、分布、代谢特点,患儿的生理特点和感染部位等来合理选择抗生素,不能将抗生素作为一种万能的药物来应用。

3.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来看,均符合儿科用药的要求。其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率为58.63%。而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较多的为复方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显著提高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不耐酶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因而该类复方制剂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由于该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造成微生物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大增加,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是近几年来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巨大的选择压力下,大量的耐药菌被选择,敏感菌被淘汰,耐药基因通过转化、转导、接合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使新的细菌获得耐药性[3],造成了目前细菌耐药严重的局面。

3.3 联合用药情况

儿科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的抗生素选择,轻型感染或初治患儿应选用一般抗生素;院内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可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高的抗生素,有指征时也可联合用药[4]。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用,目的是为了取代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以减少耳、肾毒性。β-内酰胺类与其他类别抗生素联用,主要是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联用。大环内酯类是快速抑菌剂,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是繁殖期杀菌剂。如果先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再用大环内酯类,此联合用药不会出现拮抗现象,只会出现相加或无关作用,属合理用药。但是,在调查中仍发现了少量处方是先用大环内酯类,后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这就出现了拮抗作用,因为大环内酯类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使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不能发挥杀菌效力,导致拮抗作用[5],所以两者联用不如单用好。

综上所述,我院儿科门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应加强儿科门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观念,以求针对患儿病情,寻求对细菌最敏感,不良反应最小的抗生素;应加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监测,由于儿科门诊患者年龄偏小,故在发生不良反应时,会出现表达不清等现象,从而易被忽视,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对患儿应用抗生素时,医生应该由青霉素类开始筛选,能用青霉素类的,绝不用头孢菌素类的,防止抗生素的滥用,从而有效的遏制抗生素耐药菌株的蔓延;应该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必要时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用药,确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联用和无指征用药;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限制药物的滥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抗生素。

[1]张守钗,刘小康.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8,30(1):17-20.

[2]全心荣.我院儿科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5):43.

[3]焦军东,艾静,杨宝峰,等.滥用抗菌药的危害与“非典”发生的启示[J].中国药师,2004,7(2):118.

[4]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的基本意见(一)[J].儿科药学杂志,2005,11(6):422-45.

[5]贾公孚,谢惠民.药物联用禁忌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7-45.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药学研究
头孢菌素给药前有必要常规皮试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头孢菌素,代数越高不一定越好
依替米星联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