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时代报纸价值重塑的思考

2012-08-06 07:20文/刘
传媒 2012年12期
关键词:报纸受众信息

文/刘 鹏

作者系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所长、《新闻记者》主编

近年来,新媒体的繁荣发展对报纸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最具根本性、颠覆性的冲击,是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传播渠道的控制权,出现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的景象。

在这样的境况下,报纸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一个思路是,增加、扩展新媒体传播渠道,比如办网站、推出APP报纸、搞全媒体,等等。在竞争策略中,这属于对市场领先者的追随策略,当然有必要,但毕竟已经丧失了先发优势,成功的难度较大。另一个思路,则是采取挑战型策略,通过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生产差异化产品,取得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对于报纸来说,就是以专业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赢得受众,在众声喧哗的信息场中发出最响亮、对用户最有价值的声音。对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这恐怕是更重要更具关键意义的。因为,以目前许多报纸的水准来看,虽然办了网站、上了APP、开通了微博,仍然很少有人点击下载,更不用说付费使用了。

互联网的弊端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首先需要研究竞争对手的长处和弱点,然后避强打弱。互联网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好处已经被说得很多了,这里无须赘述。本文要展开讨论的,是其内在的、不被注意的一些弊端。

首先,网络信息超载带来信息恐惧、信息迷失。信息海量貌似是网络的优势,仅仅新浪微博一天的发帖量据称就达到1亿条,按每条140字算,就是140亿字。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些信息绝大部分质量不高,甚至可以说属于信息垃圾。受众被超量的信息淹没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文化垃圾,受众没有精力、没有能力筛选和辨别,陷入超负荷的信息恐惧之中。

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占有制造了虚假的信息膨胀感,形成网络依赖。人们常说一句笑话: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有了海量信息,再配合搜索引擎,让普通网友似乎都成了专家、学者,无论什么问题,只要上网一搜,总能找到一大堆相关信息。但是,信息不等于知识,占有不等于拥有,不断膨胀的信息与其占有者之间实际上是油与水的关系,根本没有形成源于自我、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知识结构。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是:离开电脑,人们不会写字;离开网络,人们不会写文章。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延伸的是媒介,人本身的功能反而萎缩退化了。

第三,超链接浏览损耗阅读耐心。不同媒介的信息结构内在地规定了不同的接收模式。比如,书籍一般是线性信息结构,整本书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要求读者从头到尾通读;报纸则是散点状信息结构,相邻的新闻可能有相关性,但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读者只要选择性阅读就可以了;而互联网是超链接式信息结构,每一个页面、每一篇文档上都散布着大量的超链接,受众往往还没看完这篇文章,就跳转到另一个题目上去了,不断延伸,离原来的主题越来越远。微博信息的碎片化、无序化特征则更显著。这样的信息结构,损耗了阅读耐心,特别容易使人产生浮躁心态。所以有人形容网络论坛、微博上,网民常常是“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

第四,封闭格局造成信息偏执。从宏观上看,互联网是开放的、多元的;但在微观上,互联网却是相对封闭的,是一个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空间。微博的开通,最典型地体现了互联网的这一特征。网络论坛时代,用户大都能以“游客”身份浏览各个板块,而微博开通后,用户必须注册、登录后才能浏览。微博是个信息大广场,但这个广场其实是以每一位用户为中心的无数个小圈子。互联网又有“无限过滤”功能,能够根据用户的设定及浏览痕迹,不停地推荐、甚至量身定制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相关信息,同时屏蔽其不太关注的信息,这就更加强化了互联网信息“圈子文化”的特点。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小圈子”之内的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我支持、自我肯定的声音被放大;而“小圈子”之外异质的文化、多元的声音被压低、被忽视,甚至对意见不同的人讨伐和咒骂。正如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所担心的:“越来越多的人只听到他们自己的回音”,“沆瀣一气的人在讨论中往往产生过分的自信、极端及对他人的藐视,有时甚至倾向暴力,这样的危机正逐步浮现”。

第五,眼球效应使极端意见更易传播。如前所述,互联网信息海量,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受到网友的关注和重视,难上加难。为此,大量信息突出刺激的语言、偏激的观点、片面的事实,以博取受众眼球。最近,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的研究发现,微博上的意见领袖更爱说“脏话”。根据其对250位“意见领袖”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的16万余条微博的统计,得到“脏话微博”6246条。“脏话率大于3.8‰,明显高于一般网友”。难道是“微博意见领袖”比普通人更爱说脏话?恐怕不是这样,而是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更易引起网友的关注,能带来更多“粉丝”。所以,人们开玩笑说“微博上看看很紧张,觉得马上要爆发革命了;菜场里转转又不紧张了,觉得天下太平”,正是反映了网络信息的极端化的特点。

报纸应当反其道而行之

针对上述新媒体的种种弊端,报纸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努力打造一张有限信息、有效信息、有理信息的传播媒介。

必须警醒的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报业经过跨越式大发展大繁荣,类似互联网的信息超载、质量低劣等泡沫化现象也很严重——夸张、奢侈的版面形式大行其道,“标题党”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缺乏新闻价值的信息被炒作、被放大,等等。由此,媒体的报道题材和内容越来越雷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被忽略和屏蔽,读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感知范围被一再压缩。当前,在新媒体冲击下,报纸媒体的发展势头慢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妨将其理解为一个清醒反思报纸媒体专业价值、培育专业素养、提高专业能力的机会,以及加强基本功训练的补课的机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信息的丰富造成了注意力的贫乏。”从本质上说,报纸不是在和新媒体竞争,而是在和人们的时间竞争,争取人们有限的注意力。那么,报纸要想避免在互联网时代被泡沫化,首先要避免自我泡沫化。

因此,报纸努力的方向,必然是以专业化的能力,办精品化的报纸。借鉴新华社著名记者朱玉的观点,所谓精品化报纸,应当达到这些要求:第一,重大事件不漏,不要成为互联网的边角料;第二,真实,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第三,精致,耐读。在网络时代,要成为精品化报纸,报纸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核实的能力。美国《纽约时报》最近开通了中文网,其文化版主编于困困发微博称:“到纽约时报中文网几个月,我各方面都突飞猛进就先不自我表扬了。最大收获是fact checking(事实核查),每天都接受美国标准的fact checking要求——所有事实不论多小的细节都需确认无误,匿名要说明原因,引言要找出最初出处核对无误……虽然不能全无一失,但感觉自己对发表的每一个字更尊重。这本是媒体该做的。”的确,通过严谨的多方调查核实,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准确、全面、客观,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社会化媒体的盛行,大量新闻首先在网络论坛、微博上被爆料,报纸很难抢到新闻的“第一落点”;不过,通过专业的核实,给读者更可靠、可信的信息,既是报纸媒体专业价值的体现,也可以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报纸在新媒体的时效、猛料的压力下,日益浮躁,甘做互联网的尾巴,“据微博”“据网爆”成为很多报道的开头。最近,经济学家邹恒甫在微博上爆料北大院长奸淫餐厅女服务员,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博客文章中写道:“看到经济学家邹恒甫的微博被大家转发,说真的我很是期待,期待有媒体介入,经过采访和各方核实之后,至少可以给我们这些看客更多一些事实,不管是澄清还是证实。这是太有价值的爆料,邹恒甫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新闻线索,如果媒体能够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去挖掘更多信息,会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报道。只是,第二天的报道,都是大家可以从网络上自己搜索得来的东西。”长期如此,报纸媒体的专业价值无法体现,被受众抛弃也就顺理成章。

筛选的能力。作家王蒙在一次演讲中沉痛地说,我们现在没有人做沙里淘金的工作,甚至也没有人做检查我们精神产品里面的三聚氰胺的工作。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剩下俗。如果说一个国家的书没有了,只剩下微博了,以后我们上课也改成了微博体,每节课15秒钟,这是不可思议的,没法想象的。

报纸是有限信息载体,替读者承担去伪存真、汰劣择优的信息筛选工作,既是其优势,也是其职责。在当前传统报纸发行量普遍下滑的态势下,每期只有对开8个版的《新华每日电讯》发行量却逆势上扬,2011年初宣布突破100万。该报成功的秘诀即在于秉持“为读者当新闻秘书、替读者选新闻精品”的理念,每天从浩如烟海的新华社各类新闻稿件,以及其他主要媒体的新闻中精选精编精品,让读者能够高效地获取每日重要的新闻信息。

在信息严重超载的当下,筛选工作中,难的不是“取”,而是“舍”。舍弃,特别是对一些其他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猛料的舍弃,不但体现报纸的风格、品位、立场、态度,更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勇气和坚守。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所说:“除了知情权之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整合的能力。网络信息不但海量,而且以碎片化状态分布,传统报纸可以通过专业的梳理、整合,重构其逻辑关系,就像将漂亮的彩色玻璃拼组成宏伟华丽的镶嵌画,在更高层面上体现其意义和价值。近年来,英国《经济学人》发行量持续增加,已经突破140万。它有个理念:我们从不做独家新闻,你只要花上20个小时通过谷歌搜索,我们提供的信息都能找得到。《经济学人》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它认为值得知道的东西、对于事物事件精辟独到的分析以及精悍的形式。

除此之外,报纸的分析能力、解读能力、挖掘能力等,也都很重要,也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其实,这些能力既是报纸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整个新闻业的价值所在、力量所在。在咄咄逼人的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下,比海量、比感性、比肤浅、比低俗、比不规范、比不靠谱,报纸必输无疑。因此,报纸亟需通过新闻文化上的自我救赎,重塑形象,体现专业价值,赢得受众的倾心与忠诚。

猜你喜欢
报纸受众信息
报纸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订阅信息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