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龙江剧的花脸艺术

2012-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2年6期
关键词:花脸同名行当

龙江剧的花脸,是龙江剧的重要行当之一,它对于整个龙江剧的表演艺术与整个剧种的创造,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自己多年来龙江剧花脸表演艺术的学习、实践、思考,对龙江剧的花脸艺术进行粗浅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龙江剧花脸艺术,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龙江剧花脸艺术的历史回顾

一切艺术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同样,龙江剧的花脸艺术也是历史经验的积淀和表演实践的凝聚。因此,对龙江剧花脸艺术的历史回顾,就是必要和必需的,也是有意义与有意味的。

应当承认,龙江剧的花脸艺术,在整个龙江剧的表演艺术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与弱项状态,尤其是与著名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所创造的龙江剧旦行表演艺术,就更显出很大的差距。但是,这并不等于龙江剧花脸艺术就毫无所成、毫无可言,恰恰相反,龙江剧的花脸艺术,在相对的艺术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也是必须予以充分肯定的。

最早有花脸行当的龙江剧实验剧目,是龙江剧初创时期的《包公赔情》,其中花脸应工的包拯由王金山扮演,旦角王凤英则由陈纪春扮演。这出剧目源于同名拉场戏,在省龙江剧成立之前,由省民间艺术剧院(俗称“小剧院”)的地方戏队演出,曾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省龙江剧院成立之后,王、陈二人皆调入龙江剧院,此剧目也演出过,可惜未能紧抓不放,故艺术成果形成停滞状态,被后来的吉剧同名剧目抢尽了风光。但必须承认,王金山老师在剧中的唱腔、表演等各个方面,都表现不俗,充分彰显了龙江剧的剧种个性,可谓功不可没。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龙江剧移植的现代剧目中,也有花脸艺术的实践与探索。例如根据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移植的同名龙江剧中的座山雕一角,原为京剧“架子花”应工,龙江剧由栾昌智扮演,也属于龙江剧花脸一行,其表演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又如根据同名现代京剧《红云岗》移植的龙江剧中,也有反面人物头领一角,同样由花脸演员谢鸿斌扮演,其中的“鸡汤里面有文章”的唱段,也十分成功,达到烩炙人口的高度。

以花脸为主角的龙江剧,当推粉碎“四人帮”之后推出的《张飞审瓜》,其中的张飞是典型的花脸,由宿兆林、张选(特邀)先后扮演。这个剧目重点对龙江剧的花脸艺术进行了系统化的实践与创造,取得了唱、念、做、舞的全方位成果,并晋京演出,受到好评。

由此可见,龙江剧的花脸艺术,在多年的历史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是必须充分肯定和认真总结的。

二、龙江剧花脸艺术的创新之路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龙江剧花脸艺术虽然是新剧种的新行当艺术,但是也必须以创新为支点与亮点。

当然,这种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

一是要纵向继承。要继承龙江剧花脸艺术的艺术成果,虚心向老演员们学习,把好东西真正学到手,并化为自己的血汗。

二是要横向借鉴。首先要借鉴老大哥剧种京剧的花脸表演艺术的精华,从“净行三杰”——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到裘盛戎、方荣翔、孟广禄等,都各有千秋,特别是在唱功上,要充分吸收京剧“铜锤花脸”的韵味,以丰富龙江剧的花脸唱腔;其次要借鉴评剧花脸表演艺术的精华,特别是“魏(荣元)派”花脸,值得好好学习。

三、龙江剧花脸艺术的剧种特色

在继承的基础上,龙江剧的花脸艺术,要形成剧种独有的艺术特色。

这种剧种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就是土野、粗犷、豪放、火爆、热烈。这些剧种特色与行当的固有特色是相一致的,二者要水乳交融,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剧种特色指导行当特色,又以行当特色体现剧种特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花脸同名行当
同名
论博物馆对老行当档案的保护与利用
网络网际之网络新行当
有猫如弟
“花衫”行当考辨
花脸一朵朵
集成成像同名像点三维形貌获取方法
与星星同名
当了一回“花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