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问与升华——论须一瓜小说的现实书写

2012-08-15 00:42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名作欣赏 2012年24期
关键词:人性现实文明

⊙余 娜[厦门大学中文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作 者:余 娜,厦门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在近些年的小说创作中,福建女作家须一瓜的小说创作直面现实,表现不俗。正如华语文学传媒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授奖词的介绍:“在她的逼视下,人生的困境和伤痛已经无处藏身。须一瓜把写作还原成了追问的艺术,但同时又告诉我们,生活是禁不起追问的。”①须一瓜笔下追问的生活包含有两个世界——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世界以不同的姿态应对着现代化大潮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日益瓦解的理性原则。

数千年的前现代文明已经形成了乡村世界相对稳固的思想根基,然而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始,农村就被拉进了社会革命,乡村世界的良性循环被逐步破坏。到了新世纪,又是一个急遽变革的时代,现代文明冲击了乡村的几乎一切,农民经历着道德伦理的震荡和精神的分裂。在中国这次世纪之交的现代转型中,乡村世界里的精神冲突和价值皈依问题凸显。须一瓜以她特有的细腻,在小说中呈现出乡野中和城市中的两个乡村世界。

乡野的乡村世界即是地理上的乡村,须一瓜在作品中展现了现代化急剧转型时期的农村图景,抓住了农村中人心的常与变。面对愚钝落后,须一瓜继承了鲁迅对乡土中国批判的传统,忧伤愤怒地书写着当下中国农村。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农村青壮年向往城市离开家乡,留下了孩子、老人和几乎停滞不动的农村生活。《地瓜一样的大海》中,“小飞天”的养父母进城打工常年不归,亲生父母为了生男孩到城里躲避计划生育,农村里的爷爷奶奶简单地认为一盘炒地瓜叶就能打通农村和城市。孤独早熟的“小飞天”以寻亲之名进入向往已久的城市,即使是城市最边缘最肮脏的角落都能让她留恋不已,家乡的地瓜、黄土、嘲笑却让她厌恶。尽管在现代化转型中,城市文明改造着农村,但是乡村传统中的迷信、宗法等陋习依然笼罩着乡村,农村依旧保守封闭。《前面是梨树,后面是芭蕉》就是一出精神落后封闭所导演的悲剧。同样的,《第三棵树是和平》中封闭偏僻的羊公村让人痛心。虽然小山村还处在电力供应有限的阶段,可城市化的生活和思维似乎已经渗透进农村,乡村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城市文明。然而,现代文明对乡村的改造就像司法员对法律的理解一样简单肤浅,羊公村传统宗法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前来调查取证的律师戴诺处处设防。村民们顽固地维护着乡村既定的宗法传统,最终没能挽救素宝。面对宗法、习俗的时候,人显得残酷无情,现代法律也无可奈何。

在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时代,乡村被认为是落后的代表,不再是精神家园的所在,城市文明以一种优势文化的姿态吸引着乡村世界的人们心向往之。大量的农村青年主动涌入城市,试图寻找到更好的生活,这样就形成了城市边缘的乡村世界,一个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正面冲撞的世界。须一瓜的小说中众多的底层人物就属于城市中的乡村世界,其笔下的年轻农村男女生活工作于城市,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他们简单地概念式地想象着城市生活,却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灵魂处于漂浮的状态。乡村文化正面遭遇到城市文明时,有挣扎有妥协有退让,用隐性的方式维持着。《火车火车娶老婆没有》中,摩的司机童年贵和警察小杜的多次交锋正是城市化挤压下“城中村”无奈之举的缩影。摩的司机童年贵从乡下进入城市,为了家庭生计,和执法警察周旋,与城市管理规则抗衡,在围追堵截中突围。回到简陋的出租房,当火车经过,童年贵和亲人齐声喊道,“火车火车娶老婆没有”,听到火车准确无误地回答,大家开怀大笑。这样的城市生活艰辛,面临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但童年贵和家人总是能安然处之,感受简单的快乐。和童年贵在底层挣扎相反,《雨把烟打湿了》的蔡水清经过个人的奋斗取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城市过着舒适的生活。蔡水清告别卑微的农村出身,成为一个有修养、讲究生活质量、温柔体贴的城市精英男人,已然被城市文明改造得天衣无缝。就在蔡水清沉浸在自己编织的城市形象时,一个瓢泼雨夜,长相极为相似言行粗俗的的士司机勾起了蔡水清对自己的回忆和厌恶,以至于做出杀人之举。杀人之后的蔡水清如释重负,不用再迎合那些所谓的有教养的家人。这可以算是城市文明对乡村改造所遇到的最激烈反抗了。

当中国处在快速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城市在积极建构现代理性的同时,也显示出现代文明脆弱无情的一面。须一瓜在小说里,站在都市文明的立场看待现实与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在驳杂的城市图景中,表达对现代城市以及城市中人的理解和思考。

须一瓜笔下的城市世界物质充足、文明有序,进步现代的表象下,包藏着挥霍、贪婪、情欲。须一瓜在作品中细致地展示城市生活,对城市文明不怀好感,批评嘲讽现代化形成的制度秩序、人际关系和个体精神。她的小说在城市世界的繁杂中凸显了人性的复杂。现代文明高扬人的主体性,城市人处处标榜个性,以彰显人的自我意识。事实上,现代工业文明已经将人的自我碎片化,人被“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②。高度技术化和极端理性化使人的生命力委顿,人为物役,沦为金钱、名誉、地位的奴隶。须一瓜在小说中表达了城市中人感受到生存的种种悖论,小说里的人物在不停地追问、固执地寻找,以此来抵御人性的麻木和物化。爱情和刑事案件是须一瓜惯用的追问载体。

爱情在须一瓜小说里是个常见的主题,借爱情的表象来追问背后潜藏的人性和社会,是须一瓜所惯用的。《有一种树叶春天红》中陈阳里偏执地寻找真正的爱情,并用疯狂的方式验证爱情,最终绝望。追问在《淡绿色的月亮》中始终是个不可完结的悖论。芥子不断地追问丈夫桥北面对歹徒时行为懦弱的内心动机,将自己置于理想和现实的两难选择。而更为尖锐的对社会的追问在《穿过欲望的洒水车》中体现出来。环卫女工和欢费劲周折地寻找失踪的丈夫,深切地思念着丈夫。在丈夫杳无音讯的日子里,和欢遭受到旁人的质疑,有时也放纵自己,遇到真正的爱情却选择回避。和欢在寻找中逐渐失却自己,无法正视现实只好驾车奔向大海。爱情之外,须一瓜小说写作常常以某个案件为背景开始诘问人心。十几年前的一个灭门大案在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中不是作家要着力叙述的,悬疑推理之外,须一瓜关心的是救赎。三个凶手杨自道、辛小丰、陈比觉三人在逃亡异地的岁月中,努力行善,全心地爱护培养着弃儿“小东西”,试图以此来达到道德的救赎,但依然无法面对内心的诘责。房东卓生发是作家安置的一个对城市道德崩溃进行追问的人物。卓生发是个可怜的好人,阴暗自私似乎无害于他人,对不敢救自己至亲的行为深感内疚,同时又在寻找城市中的丑陋罪恶来平衡内心。在写信时,卓生发在反问自身;白天穿梭于城市时,卓生发在质询着城市崩溃的道德。须一瓜把人物推到了非常态的处境中,拷问人性寻求救赎。

和叙述乡村的旁观者姿态不同,须一瓜是城市的在场者,对于城市,充满矛盾犹疑。她在小说中批判城市生活的冷漠虚伪,却在书写中流露出某种陶醉沉迷;追问生活、追问人性复杂,习惯把人物放置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寻找纯洁美好,不自觉陷入肉体欲望的惯性思维。

须一瓜的小说直面转型的中国现实,书写乡村之痛和城市之乱,贯穿始终的是,在多元的价值观中对生活对人性对社会仍怀有期待,并试图通过死亡和偶然性来表达现代社会的困惑迷茫。最终,须一瓜在小说里将对终极价值和崇高理想的追求转换成在俗世日常的生活中守望精神。

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人性时,须一瓜显示出不确定,只能通过充满悖论的关系寻求明亮。她的小说在守望中追问,现实充斥着丑陋肮脏,但还留有温情,以抒情性的文字使作品闪烁着理想之光。警察忠于职守、有人情味(《太阳黑子》),小偷粽子和夭夭九心存善念地安抚陪伴着孤独的老革命者(《鸽子飞翔在眼睛深处》),曾经制造灭门大案的犯罪之人是当下社会的道德模范(《太阳黑子》),堕落的爱弥丽极力保护“小飞天”免遭毒手(《地瓜一样的大海》)……在一片灰暗中,存有一丝的希望和探寻。小说中阴暗和光明并行,大善和大恶同为一人。

偶尔闪现的人性温情无力改变混沌恶浊的现实,于是须一瓜的小说偏好死亡。须一瓜在小说中常常通过死亡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而且把死亡作为摆脱困境的捷径。另外,须一瓜将小说人物置于与死亡相联系的极端环境中,由此逼问社会、拷问人性,追问无果,则往往安排笔下的人物选取死亡逃离现实,做出消极的抗议。诚然,须一瓜在小说中选择死亡凸显了矛盾的尖锐,但也容易使进一步追问戛然而止。

须一瓜的小说敏锐地挖掘出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和城市的变化,映照现实时,作家试图用偶然性来解释。一切的发生就在偶然间,事态发展不可预知,没有必然的前因后果。人的存在既是偶然非理性的,那么人性的恶就会在某个时刻不期而至,少年偶然的一次翻墙酿成大祸(《太阳黑子》),一场连绵大雨诱发杀人行为(《雨把烟打湿了》)……人性善恶轻易地在一个人身上充分体现。让人遗憾的是,须一瓜触及了存在的偶然,没能够探讨人在存在的偶然中自由的行为和选择,而将视野转回到现实层面。因此,须一瓜的小说现实感强大,逼问现实,揭示社会和伦理困境,更多停留于道德评判,使得小说中的追问止步于现实。而小说里常常出现的音乐或童话是须一瓜表达思考主题的常用方式,也无助于主题的升华。

细腻地观察社会现实成就了须一瓜,也限制了须一瓜。米兰·昆德拉说过,“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深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③,在这样的现实中,“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这是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④。须一瓜的小说有着丰盈的现实世界,敏锐地观察着现代化转型中的乡村和城市。但是须一瓜小说创作过于迷恋现实感,逼问困境挖掘人性的同时未能提供升华之径,批判社会缺乏对现实的超越。可以说,须一瓜的小说批判有力悲悯不足。

① 《2003年度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须一瓜授奖词》,http://www.southcn.com/huati/face/200406070758.html.2004-6-7。

② 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③④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59页,第4页。

猜你喜欢
人性现实文明
请文明演绎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逼近人性
漫说文明
人性的偏见地图
漫画:现实背后(下)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