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在“十八般兵器”中位置的变化研究

2012-08-15 00:50
武术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兵器黄帝器械

马 健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0)

1 引言

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剑被赋予了神圣的文化,因此,它同样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剑同时也是中国的一项文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剑被渲染的出神入化。历史上,史书对剑的着墨,远胜其他兵器,剑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作为历史现象,剑远远超出了技击的范畴,涵盖了诗、书、画、舞、乐等文化领域。对于剑来说,其文化内涵,已经胜出了它本身的技击功能。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的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尚剑之风发展为以“剑”代“武”,人们常常以“剑”作为习武的象征,后来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2 剑在十八般兵器中位置的变化

剑始于何时?《黄帝本行记》中说:“帝采首山之铜,铸以为剑,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黄帝时期在公元前三千年,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而黄帝时期中国还处于石器时代,夏始出现青铜器。所以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的说法,不可信。显然这只是一种传说,是为了宣扬黄帝时期的文化而出现的文字。根据历史记载,夏代已铸造青铜剑,所以说夏代铸造了青铜剑是可信的。”

剑,“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种,要了解剑的位置变化就必须要先了解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也称“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武器”。泛指多种武艺,是各种兵器的总和。了解古兵器的人都知道,古代由于战争频繁和军事需要,兵器不断涌现,其种类不计其数。由最初的石块、木棒、骨具等简易兵器,到中期的“五兵”、“五刃”和“五戎”,又到后来的“十八般兵器”。这种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证实了一个基本规律:即任何一种兵器的出现,自然带来适用方法的变更,同时,实践运用又对兵器的改进提出新要求,这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武术发展与兵器发明是相匹配的,即兵器是随着武术的发展而改进的,而武术又是随兵器的改进而不断提高的。

2.1 “十八般武艺”的说法不一

在古今戏剧、历史小说及武侠演义中,多以能使用“十八般武艺”来描写那些驰骋沙场的武林豪杰;在古籍经典及武术史料中,多见“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和图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器械的变革和创新,“十八般武艺”所指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众说纷纭,其主要表现在元、明、清时代。

2.1.1 元代时期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与枪、扒,一一学的精熟。”这些兵器是该书记述的主要兵器。

2.1.2 明朝时期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中记载:“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

2.1.3 清朝时期

据《简明武术辞典》中记载: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现只列一种说法供参考。此种说法为:刀、枪、剑、戟、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对于“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众说纷纭,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剑在“十八般武艺”中一直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自始至终没有被“十八般武艺”所抛弃。然而,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不仅仅是剑没有脱离出“十八般武艺”,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兵器一直被人们确立在“十八般武艺”当中。但无论是哪一种兵器,在不同时期,其自身在“十八般武艺”中的排列位置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纵观历史,解读武术,统揽兵器,各种兵器在“十八般武艺”中的排列位置为什么会在不同时期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里,只对“剑”进行研究。

2.2 剑在“十八般武艺”中位置变化的原因

2.2.1 剑在军事战争中所发挥的实用价值

这一点是决定剑在“十八般武艺”中位置的重要原因。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衰落和步兵的兴起,剑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称为当时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同时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铁剑代替了青铜剑,剑的杀伤力明显提高。西汉时,剑身加长,刃部也由原来的两度弧度曲而伸成平直。不难看出,此时剑在战场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人们对剑的欣赏更加提高,因此其在“十八般武艺”中的位置同样不容忽视。不言而喻,人们对“十八般武艺”的确立,如果是基于此认识,剑的位置必定要靠前。

东汉以后,骑兵大量涌现战场,剑逐渐被环首铁刀所代替。直至隋、唐时期,剑在战场上的作用明显削弱,后来又经过数百年的经历,剑逐步走出了战场。用同样的思维来考虑,此时的剑在“十八般武艺”中的排列位置毕竟要受到影响。显而易见,其位置要被其他的兵器所取代。

剑在一定时期虽然失去了其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经过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剑本身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在民间,剑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佩剑之风长久不衰,用剑来娱乐助兴、强身健体流传很广。这样,剑又占有了一席之地。所以,对于“十八般武艺”来说,剑的位置又要发生了变化。

2.2.2 编书者对武术与兵器的喜爱程度

在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说法中,不仅器械的选入有所不同,其排列的顺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反映了作者对各种器械的重视程度不一。进而我们可以推断出,编书者对器械的喜爱程度不同,自然对其受用的程度有所改变。如谢肇浙在《五杂俎》卷五中的记载:“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棉绳套索、十八白打。”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对各种兵器的不同作用以及自己对其喜爱的程度不同而进行定位。在《五杂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弓”不仅在当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作者对“弓”这一兵器是非常喜爱的,甚至是胜过其他兵器,这样自然把它排到了第一位,其次是弩,再次是枪,而后是刀,然后才是剑。可见,剑在当时不仅其作用不及前几位兵器,而且作者对其喜爱的程度也应该是不如前面那些兵器的。这样,受作者本身意识的影响,剑在“十八般武艺”中的位置也要受到一定的变化。

2.2.3 人们对“十八般武艺”总体上的认识

前文提到的民间文学、演义小说及戏曲舞台上对“十八般武艺”的界定,是采用人们对器械的一种总体、全面、宏观的认识,也包括《说岳全传》和《隋唐演义》。他们对“十八般武艺”的确立,则不存在某种个人因素,完全是因为每一种兵器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武术器械的全方位认识而定位的。这样,“十八般武艺”中各兵器的位置都是经过人们深思熟虑,三思后而敲定的。剑也不例外。

必须要提到的是,国家体委在当今把“十八般武艺”归纳为四大类,即长、短、软、双。这种说法的确立,完全是由于各兵器的性能、形状、特点、表演形式及表达效果来完成的。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规定是最合理、最准确的。只能理解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样的归纳更加趋于完善与完美。

3 结论

在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宝库当中,剑成了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剑的研究和探讨是为了让国人乃至世界更深一层地了解中国剑之文化,更清楚地认识中国文化之瑰宝。剑在中国兵器史上有着崇高地位,无论是剑的发展,还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特征都可谓源远流长,有着辉煌的过去和现在,在当今世界各地文化的相互冲击和融合下,它们必定会像我国的其他优秀文明一样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因而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便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1]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晓 余.十八般兵器”是哪些[J].中华武术,1989(10):22.

[3]蔡宝忠.“十八般武艺”种种说[J].中华武术,1989(7):46.

[4]李松福.十八般武艺的源流和演变[J].上海体育史话,1983(1):43-46.

[5]张 君.剑与中国传统艺术[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4):19-20.

猜你喜欢
兵器黄帝器械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黄帝养生园 一个直销企业的诞生
外来器械实行集中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健身器械
经皮器械复位法治疗难复性骨折8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