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字的由来

2012-08-15 00:42荀春荣
中华魂 2012年13期
关键词:同音字异体字小篆

文/荀春荣

关于『秦』字的由来

文/荀春荣

近年来,有一则荒诞不经的“文字故事”大肆泛滥。始作俑者不知为谁。由于到处流传,反复转载,各家文字互有出入,但其题目都叫《“秦”字的由来》,基本内容也是相同的。现在约略引述如下:

秦国的“秦”字原作“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琹”字有一国二王之嫌,想造一个同音字以代替它。一日他问群臣:“自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史书有无记载?”一臣对曰:“自开天辟地,古人的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一书中。”秦始皇听了大喜,曰:“寡人乃千古一帝,就选《春秋》的一半作为国号吧。”众臣一时不解,于是秦始皇提笔顺手写了一个“秦”字,递给臣下说:“寡人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为国号如何?”众臣叹服皇帝的睿智。从此以后,“秦”字就诞生了。

此文一出,不胫而走,许多报刊、网站纷纷转载。仅笔者看到和查到的报刊就有:《报刊文摘》(2003年10月 8 日)、《文摘报》、《中国老年报》、《老年生活报》(2003年 10月 20日)、《番禹日报》(2003年 12月 10日)、《青年科学》(2004 年第 2 期)、《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2005 年第 2 期)、《晋江乡讯》第 219 期、《中国语文大观园》、《中华趣味语文》……至于网上的“文史掌故”、“文史知识”、“小学作文”等栏目中,这篇文章更是随处可见。一位讲述《中国历史二十五讲》的学者也称此文“有些意思”。甚至个别地方政府的网站也“严肃认真”地刊载此文,把它当作某地人不可不知的知识来向群众宣传。这些报刊以及许多网站刊载或转载此文时都没有注明“文字戏说”、“文字笑话”、“文字故事”之类的字样。以致人们从网上读过之后纷纷表示,“长见识”,“很有道理”。当笔者2003年10月从《报刊文摘》上第一次看到此文时,曾出于对这家影响很大的报纸的尊重和爱护,给该报编辑写了一封短信,说明此文系“戏说”,“不足为据”,但未见任何反馈。可见编者是把此文当做文字知识转载的。

然而这则文字故事是彻头彻尾的无稽之谈。

第一,“秦国”原作“琹国”,毫无根据。无论是《尚书·秦誓》、《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都未见“秦国”原作“琹国”的记载。相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却明确地说:“秦,伯益之后所封国。”(见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说文解字注》1981年版第346页)伯益一作伯翳,《史记·秦本纪》说,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见中华书局北京1959年版《史记》第一册第173页)这正是后来秦国国君的始祖。何来“秦国原作琹国”之说?

第二,“秦”字起源很早,甲骨文就有(见马如泰《殷虚甲骨文引论》第469页)。“琹”是后起字,不但已识甲骨文中未见,《说文解字》中亦未见。许慎去秦未远,如果“秦”字原作“琹”,《说文》不当不收。 不单《说文》,就是后来的字书、韵书,如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北宋陈彭年等人源于隋陆法言《切韵》的《广韵》、北宋丁度等的《集韵》也都未收此字。这些书收异体字是很多的。特别是其中收字“务求该(赅)广”,被当今学界称为“有点像异体字字典”的《集韵》共收53525个字,有的字有七八个异体,但“秦”字下未见“琹”字。成书于康熙55年(公元1717年)的《康熙字典》在1915年以前一直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字典(不含韵书),其中异体字也很多,然“秦”字下未见“琹”字。

第三,“琹”字大约在北宋时已经出现,不过不是“秦”字的异体字,而是“琴”字的异体字。乐史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976—984)年间的《太平寰宇记·西戎·大秦国》中有这样一句:“其殿以琹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其中以“琹瑟”连文。旧题南宋尤袤 (1127—1194)《全唐诗话》(一说为贾似道撰)中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琹。”其中的“琹”字一本作“琴”。后来明清两代也有以“琹”代“琴”的。但成书在《太平寰宇记》之后的《广韵》(1008 年)、《集韵》(1039年)却都没有在“琴”字下收“琹”字。可见“琹”字在当时也还不是常用字。

第四,《说文解字》中的“琴”字是象形字,作 。段玉裁注云:“象其(按指琴)首身尾也。”又说:“今人所用‘琴’字,乃上从小篆,下作今声。”(同上版本《说文解字注》第670页)可见今天“琴”字上面的两个“王”形就是象形字 上面的部分,并非是两个“王”(wáng)字。饶炯在其《部首订》中解说小篆 字上半部分时说:“上四横象弦轴,下二横象弦轸,左右直下象弦。”(见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1811页)因此《说文解字》中的“”并不在王(玉)部,而是自成一部。南朝的《玉篇》中,“琴”仍是自成一部,也不在王(玉)部中(见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9月版《宋本玉篇》第303页)。“琹”字上面的两个“王”形,显然和当今的“琴”字一样,都是小篆 字上部隸变的结果(如隸书《孔虎碑》中的“琴”字)。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书同文”,是要用小篆来统一文字,那时的“琴”必定是小篆“”字。退一万步说,即使当时有一个“琹”字在,那上面的两个“王”形也必定是象形字 字的上半部分,即“上四横象弦轴,下二横象弦轸,左右直下象弦”的形体,而并非是两个“王”(wáng)字,怎么可能让秦始皇产生“一国二王”的误解呢?

第五,最主要的是,在秦始皇时代,“秦”和“琴”(琹)并不是同音字。那时“琴”字是侵部字(中古属侵韵),韵尾是-m,“秦”字是真部字(中古属真韵),韵尾是-n,二者相去甚远。而且声母也截然不同。“琴”(琹)是群母,“秦”是从母。“琴”(琹)与“秦”别说在秦始皇时代,就是在隋唐时代也不是同音字。它们变成同音字是很晚的事。由于这两个字分别是三、四等字(见古籍出版社1955年版《韵镜》第92页,51页。其实“秦”字是假四等,也是三等字),韵头都是一个高元音[i],受其“同化”作用,声母(清化以后)分别由舌根音[k']和舌尖前音[ts']变成了舌面辅音[即汉语拼音的q],而在此以前“琴”(琹)字韵母由双唇闭口韵尾-m变成了与“秦”字相同的鼻音韵尾-n。完成这两个演变最早也要到18世纪了。因此,退一万步说,秦始皇即使选择“琹”字的同音字,也不可能选出“秦”字来。

第六,“秦”字的下半部分固然是“秋”的左半,但上半部分与秦始皇时代的“春”字的上半部分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秦时的小篆“春”字作 ,从草从屯从日,屯亦声,是会意兼形声字(见《说文解字注》上述版本第50页),取草木盛出即是春的意思。其上半部分是草字头下面一个“屯”字,即 ,而“秦”字的小篆作“”,是“从禾舂省”(同上书第346页)。而“舂”字的上半部分是双手持午(杵),即 。“秦”字是双手持杵舂禾的意思,也可引申为“禾”的意思,或者宜于种禾的地方,即秦地。这就是秦国所以称“秦”的历史缘由。由此可见,退一万步说,即使秦始皇真的取“春秋”二字各半也只能造出一个草字头下面一个“屯”,再下面一个“禾”的字来(这根本不是字),断然造不出一个“秦”字来。

从以上六点可以断言,“秦”字与“琹”字毫不相干,所谓秦始皇造“秦”字纯属子虚乌有。那么,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不见有人出来澄清呢?这可能是因为,不懂文字学的人可能信以为真,不会去澄清;而懂文字学的人又不屑于澄清,以为这是杀鸡用牛刀,会自贬身价。于是这个向壁虚造的故事就到处招摇,大行其道。其实,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人们除语言之外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工具,我们应当十分敬重它,爱护它,不应当亵渎它,随便拿它开玩笑。这样做不但会误人子弟,也是不尊重文化、不够文明的表现。✿

猜你喜欢
同音字异体字小篆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宋伯军小篆作品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未收的古文隶定字分析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耳听为虚 慎辨为实
同音字 我会分
同音字
耳听为虚,细辨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