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赢在大格局

2012-08-15 00:45金一南
党史文苑 2012年12期
关键词:张国华中印鸭绿江

■金一南

抗战后期曾驻延安任美军观察团负责人的谢伟思,对毛泽东为什么在共产党人中具有那么高的威望不得其解。他后来回忆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

所谓高瞻远瞩,就是预见。宋代名家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领袖能够以大眼光和大境界超越眼前的纷繁万象,通过更大的气象和更大的格局,最终实现更大的利益追求。

以抗美援朝和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为例,两次作战都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作出用兵决定。朝鲜战争发生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军队长期作战亟需休整,整编复员、边疆剿匪等任务也相当繁重。面对美韩联军向鸭绿江挺进,出兵即出境,即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迎头相撞,我军武器装备落后、缺乏海空力量的弱点将暴露得十分明显。如此困难情况下决定用兵,毛泽东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一思维表现出的眼光和胆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在毛泽东的战略视野里,战场胜败不是是否出兵的标准,“入局”或“不入局”才是出兵与否的标准。

这就是“跨过鸭绿江”这一新中国战略决心的根本来源。

无独有偶,1962年中印自卫还击作战前,再次出现类似处境。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国力虚弱。军事斗争主要方向又在东南沿海,重点防范蒋军窜犯大陆。与苏联老大哥刚刚吵翻,对方撤专家、停援助,“中苏同盟”已成废纸。得到西方支持的印度则气焰嚣张,一进再进。不得不作出自卫还击的决定后,因我军从未与印军作战,并不摸底,毛泽东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之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毛泽东问: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毛泽东的战略决心,同样超越了战场胜负。大眼光、大境界、大决心之综合,便是大格局。

题图 毛泽东

(本刊编辑部摘自2012年2月10日《老年生活报》)

猜你喜欢
张国华中印鸭绿江
1949年以来俄国(苏联)对中印边界政策演变历程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欢迎订阅《鸭绿江·华夏诗歌》
《鸭绿江·华夏诗歌》征稿启事
2019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
“卷绕王”张国华:一辈子,一件事
时间之河
家有贤妻解心忧,厅官放胆狂贪2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