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名士的泰山旅游活动

2012-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封禅泰山旅游

王 璐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旅游活动自古有之,但古代的“旅游”与现代的“旅游”存在很大的差异。谢彦君先生认为“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1]强调了旅游的审美性和休闲性。而古代的旅游只能概括为“旅行游历”之意。与现在的旅游观光相比,古代的旅游活动内容更广泛,古代旅游活动包括:帝王巡游、士人漫游、官员宦游、商贸旅游、僧道释游、平民旅游等类型。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山、圣山,泰山旅游活动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就有先人巡猎泰山,蟠柴祭天的行为,是原始的山神崇拜;到封建社会更是有历代帝王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以彰显其天命正统;文人名士登泰山以明志,抒发情感;僧道到泰山参禅悟道云游;平民百姓到泰山朝拜进香;泰山的旅游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本文主要探析历代帝王的泰山封禅祭祀和文人名士的泰山旅游活动。

一、帝王的封禅与祭祀

泰山,一直是历代帝王们向往的朝拜之山。据《史记·封禅书》载,秦以前就有七十二位君王到泰山巡狩祭祀,这种仪式被以后帝王逐渐演变成了封禅大典,“以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以泰山下小山上祭地,报地之功,故曰禅。”此即封禅。[2]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都在泰山举行了封禅典礼。

帝王巡游封禅泰山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效法古帝王“受命”举行封禅的做法,率群臣从咸阳出发,跋涉千里巡行登封泰山。始皇“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2]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位不久即东巡泰山,举行祭祀之礼,并命丞相李斯在秦始皇原刻石上再行刻辞,即《李斯篆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之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八至泰山,六次封禅泰山。汉武帝如此频繁的登封泰山,为泰山留下了众多古迹。如立于泰山极顶玉皇宫门前的无字碑,相传为汉武帝亲手所植的岱庙千年汉柏,以及位于泰安汶水边的汉明堂基址。汉武帝登泰山留下的赞语是:“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他从不同角度赞美了泰山,他的赞语古雅浑朴,毫无雕饰。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三月过泰山,命官员祭泰山、梁父山。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封泰山,禅梁父山。“二月……辛卯,柴望岱宗,登封太山。甲午,禅于梁父”。[3]从臣马第伯撰写《封禅仪记》,虽题为《封禅仪记》但内容多描述景物、风俗,可谓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散文。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二月,章帝东巡至泰山,举行柴祭,并于明堂祭祀。东汉延光三年(124年)二月丙子,安帝东巡至泰山,举行柴祭。

北魏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一月,太武帝率军南下伐宋,经泰山,行祭礼。魏孝文帝大和四年(公元480年)七月巡行泰山。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正月,隋文帝东巡至泰山,柴燎祭天。

唐朝时期,高宗李治同皇后武则天于麟德三年(666年)举行封禅泰山,唐高宗与武则天从洛阳出发,率文武百官,亲赴泰山封禅,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女性。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七日抵达泰山,举行封禅,玄宗从泰山南麓登封泰山,在岱顶筑坛举行封禅大典,并亲笔撰书记述这次封禅经过,即《纪泰山铭》,镌刻在泰山之顶的峰峦绝壁上,即今岱顶大观峰上的唐摩崖刻石,摩崖书法遒劲婉润,庄严雄厚,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

最后一位举行过泰山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他于大中祥符元年十月登封泰山,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并且建造了昭真祠、岱庙、天书观三座庙宇。并且留下了回马岭、御帐坪等地名。

明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东巡,驻东平,望祭泰山。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世宗为求子东巡,祭泰山。清朝康熙和乾隆也都亲临泰山,为了不伤民力财力也没有举行封禅仪式,而是巡游致祭。康熙帝曾三次登临泰山,并两次登上了岱顶,拜祭泰山神。乾隆帝十次巡幸泰山,六次登临。并且留下了许多赞美泰山的诗词,据记载,乾隆登岱所赋泰山风景的诗章,共有170余首。

古代帝王登封泰山,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为了彰显大一统和应天受命,并且都对自己的王位进行了一番宣扬,表示其“功德卓著”;二是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国泰民安,江山永固;三是为了祈求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方。

二、文人名士的泰山旅游

除了帝王登泰山的政治性,还有历代文人名士登泰山的休闲性。随着泰山信仰的兴起,泰山已不再仅是帝王巡游封禅的地方,有越来越多的士人大夫也慕泰山之名,前往登览。这些文人士宦游览泰山,感悟泰山的雄奇伟岸,寄托百般心绪,抒发情怀,吟诗作赋,为今日泰山文化的形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孔子登游泰山,还有观览名胜,开阔眼界,增强道德文化修养的目的。并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名言为泰山增添儒雅之韵。还感悟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最早的旅游文化学。

司马迁一生曾多次来往于泰山。他二十岁时奉父命南游,并在向往已久的泰山领略峰峦之伟岸,考察封禅的遗迹,流连忘返。武帝历次到泰山,司马迁皆为随从。[4]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才写出了“承敝通变”的《封禅书》。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与泰山渊源极深。不仅生于泰山,他的六处封地均与泰山相去不远。曹植多次经过、登临泰山,既有寻仙访道的优游,也有抒发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政治热情。并于黄初年间创作了大量有关泰山的游仙诗,成为第一位创作泰山游仙诗的诗人。

南朝刘宋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游泰山时曾写下了“岱宗秀维岳,崔萃刺云天”(《泰山吟》)的名句。现刻于岱庙汉柏亭南的墙壁的诗碑上。

唐代两大著名诗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杜甫都曾游览泰山。杜甫在他25岁游泰山时,留下一首千古绝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元年游鲁地时登临泰山,也留下了《游泰山)(六首),“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名山雅句相得益彰。

元著名诗人元好问偕友人进行泰山之游,著《东游略记》及诗数十首,,以写实手法为主,叙述整个游览全程,其中主要是泰山及泰城见闻。延佑年间,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游岱期间,见王母池西侧的岱岳观有古柏、古松十余株,其枝干如虬如龙,挥毫泼墨,留题“汉柏”二字。[5]

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游历泰山。在五岳之中,他率先拜访的就是东岳泰山。徐霞客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游览了泰山,徐霞客沿十八盘径登泰山绝顶,只见泰山雄中藏秀,秀中藏奇,美不胜收,令其叹为观止。

清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曾多次到泰山。《聊斋志异》中有关泰山的作品有26篇,约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除小说外,还有一批赞颂泰山的诗、文、赋等作品,如其描写泰山之高的诗句“白云之上接天界,山巅又出白云外”。

历代登游泰山的文人名士还有孔子弟子颜回、曾子、林放,俞伯牙,史圣左丘明,秦相李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欧阳修,词人辛弃疾、苏辙,元代诗人诗人张养浩,清代文人纪昀等等,数不胜数,再此不一一列举。总之,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名士,都将泰山作为其人生的标尽,人格的高度,精神的超越。他们在进行游览的同时,或题字石刻,或建庙立碑,或吟诗作赋,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气息与宝贵的历史古迹。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49.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8 卷 28.

[3]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 1.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太史公行年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9.

[5]周郢.周郢文史论文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371.

猜你喜欢
封禅泰山旅游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旅游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