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六最”传佳话
——记孝义市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武立荣

2012-08-15 00:51郭峥
支部建设 2012年28期
关键词:孝义市老支书村干部

■郭峥

老支书“六最”传佳话
——记孝义市后沟村党支部书记武立荣

■郭峥

平凡的农村,总有不平凡的事;平凡的农村,总有不平凡的人。

孝义市兑镇有个偏僻的没什么名气的小村庄,叫做后沟。村里有一个过“耳顺”之年的老支书,叫武立荣。40年党员生涯中,他用行动践行了共产主义信仰;15年支书生涯中,他用德行树立了新时期农村党组织书记的一面旗帜。

最“痛心”的老支书

西振江,80岁,山东籍移民,建国后后沟村第一任支书。老伴在多年前去世,一双儿女在外打拼,家里就老人一个人。2008年秋冬季节,老人下地查看墒情。回来后,发现炕塌了半截,一炕被褥半数被烧。得知这一消息,武立荣立即赶了过来。了解清楚情况后,他安排在家的“两委”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十几个人一起帮西老整理塌炕,自己一个人来回驱车50公里跑民政局申请救济。回村时,天已经黑了,全场的人看着汗流浃背的他,一起涌出了热泪。西老紧握着武立荣的手说,“你也不年轻了,为了我一个糟老头子干嘛还遭这份罪,况且,今天办不了,明天也行,又不急于一时。”老武讲:“天凉了,多等一天,你就多挨冻一天。不论是哪个村民多受一点委屈,我都很痛心。”

最“糊涂”的老支书

老武书记有个习惯——“爱瞎琢磨”。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后沟村是远近闻名的煤矿村,不足400人的小村庄里有2座煤矿。在2007年、2008年,因政策要求,两座煤矿先后关闭。村集体收入、村民收入一下子失去了保障。

近年来,我省掀起转型跨越发展热潮。老武书记把“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召集起来,告诉大家:“这是个好机会、大机会,我们村也要上一个500万只肉鸭养殖的大转型项目。”过惯“日进斗金”的老煤矿主们看不到转型项目的收益,也看不清转型项目较长的收益周期;而过惯了“穷日子”的老百姓觉得转型项目投资太大,不如安分守己过日子。面对一片“瞎逞能”、“老糊涂”的“叫骂声”,老武书记提出了著名的“马无夜草不肥”战略。全村23个党员、11个村民小组长被分成8个工作组,入户做思想工作。那段日子,老武每天不到6点起床,凌晨还不睡,成天不是在支部,就是在农户,整整瘦了10斤。

历经半个多月的努力,村里人认同了老武书记的设想,涉及项目用地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带头签订了用地合同。一场转型革命轰然上演。几年之后,500万只肉鸭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有30多个壮劳力在项目里扮演管理、产业工人等角色,人均纯收入提升到了5800多元。再访当年反对声最强的老党员冯万才,他一个劲说:“咱的老武办了件大实事、聪明事!”

最“无情”的老支书

500万只肉鸭项目从上马到建成投产,前前后后100天。这100天里,有96天老武都呆在村里,盯守着项目进展,应对村民与项目之间随时出现的各种矛盾。项目建成投产了,老武终于能回家好好休息一阵子了。谁想,回家路上,天就下起了雨。临近家门时,雨下得更大了。近在咫尺,小儿子抱着孙子透过三层楼房的窗口对着刚下车的老武,远远地各自叫着“爸爸”、“爷爷”。可老武走了没两步,突然调转身子,驱车又消失在雨幕中。

原来,村民王玉林在后沟北坡下新建了一处小型养猪场,为了方便照顾猪场,他在猪场旁盖了座小屋子,整天蹲守观察。下雨了,伴着阵阵雷声,河沟里集满了滔滔洪水。连夜赶回后沟村的老武,翻出了自家的新帐篷,带着五六名在家的党员,在猪场旁较安全的地方为王玉林搭起了临时简易住房。雨停了,王玉林的小屋东墙后出现了一堆堆从北坡上滑落的淤泥、石头,大家都在为王玉林庆幸,如果他还住在那所小屋里,当真有“灭顶”之虞!然而,村民安全了,老武却由于长期劳累病倒了,连输了三天液。

最“窝囊”的老支书

2008年“两委”换届,很多年轻人跃跃欲试。在外经商的一名学员也准备回乡竞选党支部书记。不了解政策的他,在选举失败后,找老武理论,一把揪住老武的衣领,狠狠地唾了一脸。在场的后沟人对这一突然的举动都感到震惊,大家都猜想着一场恶斗在所难免。再看老武,他并没有发怒,一伸胳膊拦住了几名“见义勇为”的党员,转过头来和乡镇包村干部一起耐心地向这名党员讲政策、讲法律。人群中,少数人嘀咕道:“老武真窝囊。”

2009年夏季,防洪工作提上日程。老武带着“两委”干部沿线查看防洪设施,发现在本村与黄文村接壤处附近,一处新建炼石场的院墙压住了一段20米长的排洪渠。“窝囊”的老武先后找了3次炼石场负责人、5次黄文村干部、4次乡镇干部,硬是让那段院墙绕了个弧线,确保防洪渠畅通无阻。

最“多余”的老支书

2008年孝义市选聘了100名大学生村干部,有8人分配到后沟村所在的兑镇,其中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大学本科学历,在校期间主修了经济学、法学两门课程,还有一段在政府机关实习的经历。老武一眼相中了这个“人才”。

9月1日,村官“下放”的日子。老武一大早就赶到了兑镇政府,找镇党委书记张由泉、镇长李永平,说了半天,就一个意思:“把这个人才分配给后沟”。在场的镇干部有的讲“老武,分配村官要尊重村官本人和村级组织两方面意见,再说了,这事儿至于让你这‘爱面子’的老书记亲自和书记、镇长开口么?”老武憨憨地笑着,激起一圈皱纹说,“值得,咱农村人吃的就是没文化的亏。找个读书人作老师,也能跟着进步点,不要让时代淘汰口罗。”一听这话,看着这银丝白发的老支书,不少乡镇干部都笑了。在老武的努力下,这名大学生村干部最终落户后沟。

为了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开展工作,老武先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又在支委武立攀家为大学生村干部开了免费的灶。半年后,大学生村干部熟悉了村情,办了一些实事,取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老武又将支部章这把“尚方宝剑”交到了大学生村干部手中,对着不理解的人,他总是讲:“这孩子靠得住,是咱们村的希望。”

最“护短”的老支书

后沟村,武姓人家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历次“两委”换届,总是老武家“包办”天下。然而,在2008年支部换届中,这个“铁桶江山”补充进了新血液。

在全村人、全家人的一致质疑中,老武力挺办事公道、经验丰富、博学多才的冯万龙进入支委队伍。大家都记得,老武、老冯平时就有矛盾,在不远的2003年,两人一度因煤矿问题吵过、闹过,差点动了手。全村人尤其是老武家的人,都认为老武这种举动无异于“引狼入室”,说不定不远的将来老冯就要“反客为主”,即便是眼前的几年,也会没有太平日子。老武“倔”就是“倔”,把老冯“扶”上了支委,并让他分管治安、调解工作,成了后沟的“武装部长”,“军权”在握。

三年任期将满,再回头来看,老武、老冯成了一对黄金搭档,有老武的地方就有老冯,有老冯的地方也会找到老武,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很多年来,后沟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上访案件也是屈指可数,这种好传统在老武、老冯任上继续保持,后沟是远近闻名的治安村。

马上“两委”又要换届了,63岁的老武终于服了老。他将离开这个心系一辈子、奋斗半辈子的后沟村,但是,正如村民讲的:“他人虽不在其位,但是他的魂却会留在后沟,他是后沟的骄傲,是后沟永远的‘老支书’。”

猜你喜欢
孝义市老支书村干部
乡村老支书
捡玉米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咱村的老支书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孝义市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投入使用
老支书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Reading?Ability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