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丰富内涵

2012-08-15 00:51贾富平
支部建设 2012年28期
关键词:公仆干部群众

■贾富平

深刻把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丰富内涵

■贾富平

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不仅是一句发人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要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工作,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特别是要做好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好日子。

要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一是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解决好“依靠谁”;二是要与加强群众工作相结合,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解决好“为了谁”;三是加强执政规范化建设,强化执政为民理念,解决好“我是谁”。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每当看到“老故事”频道播放的抗日战争战场、解放战争战场,那浩浩荡荡身着补丁布衣、手推独轮木车、担挑肩扛爱国支前粮的人民时,不由得热泪盈眶,一次次流下感激的泪水,心灵一次次得到洗礼净化。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时,肯定地说:“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木车战胜了外国列强的飞机大炮。”当一名外国记者采访周恩来打仗的后勤保障靠什么时,周总理指向了人民,外国记者非常惊讶,周总理笑着说:“不要怀疑,我们百万雄师过大江,就是人民用小木船帮我们渡过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要问革命胜利的谜底何在,那就是“民心”。

我深深领悟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更从蒋家王朝的覆没和上世纪苏联和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权中悟出“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人心”。安泰离开大地,就会力量顿失,陷于危殆。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的干部就必须走党的群众路线,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人民的信赖与拥护,永远是我们党开拓奋进的动力,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饱含把群众当亲人的真情,肩负群众利益重于泰山的责任,克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职守,用民心所向获得开拓未来的力量,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就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支撑。

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巩固加强。正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改善民生,积极推进民生,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始终引领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潮流。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的干部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因为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历史经验表明,密切联系群众不在形式上,而在感情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如果人民公仆演变为人民主人,以“父母官”自居,为一己政绩而大搞形象工程,则伤害干群关系,损害人民利益,最终也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每个党员要想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就要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端正态度,要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多向群众虚心请教,他们才会掏心窝子,干部才能真正问出成果来。要及时发现善于总结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新经验。只有走出机关,到田间地头,才能接地气,摸透情况,才能找准症结,发现短板。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时间上保证、行动上自觉,才会丢掉“官气”,沾上“土气”,集聚人气,才能真正做到在深入基层中了解基层、服务基层,真正得到群众拥护,切实把基层的事情办好。

向人民学习,更加有力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也是我党开启全新未来的钥匙。

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私利,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的干部就必须防止脱离群众的危害。希腊英雄安泰的力量来自大地,赫拉克勒把他抱起,他离开了大地,就被勒死了。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当前,国情、世情、党情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把从政“根”扎牢、“魂”守牢,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不迷失、不糊涂、不犯错。

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为党的事业不懈努力,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会烙上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的位置,逐渐丢弃了群众观,视群众为“土包子”,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脱离群众,不仅贻害自己,更贻害党的事业。倘若说: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方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忘了党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都应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与归宿。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的干部一定要树立“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平遥古城一副门联写道:“当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耻,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又是人民群众的一员。检验一名党员干部是不是做到了“为政不移公仆之心”,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不是铭记自身是民。铭记自身是民,心里才会装着人民群众,才会像人民群众那样“有着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平淡之中的无私奉献”;忘了自身是民,就丢掉了民的品质、民的淳朴、民的本色。铭记自身是民,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关键是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会永远铭记“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个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永远都不会忘记自身是民这个基本事实和道理。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的干部必须有一颗“爱民”之心。“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其信仰之坚定,情感之丰富,心灵之强大,思维之高远,干劲之充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深入实际,心系群众,从百姓那里获得了无尽的启示、无穷的力量。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以百姓幸福为一生守望,以群众冷暖疾苦为不舍的牵挂,以改善民生为不变的承诺,始终是我们党员干部不可动摇的人生基点。只有我们心里装着群众,信念坚定一点,心胸开阔一点,责任心强一点,作风务实一点,情趣高尚一点,爱民之心多一点,我们的党才会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只有做到去贪求廉、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俗求雅,才能更好地“爱民”,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在实践中交出不负人民期待的崭新答卷。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我们的干部必须树立“一切为了人民”的情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群众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没有“为民”情怀就会高高在上、官气十足,就不能真正体会到群众的疾苦,也找不到与群众共同的语言。领导干部来自群众,要永远保持一份平常心、平民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要对群众困难有怜悯之心、同情之心、关爱之心、奉献之心。有了这份“为民”情怀,我们的工作才会做得更好。“为民”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根本要求。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作风纯洁,最根本的就是要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执政为民,做到民在心中扎深根,公仆本色永不变。只有做到民在心中,才会有公仆之心、公仆之行,才会在感情上和态度上亲民爱民,在行动和工作上为民利民,从而密切与广大群众的鱼水情谊,有效地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作者系汾西县非税征收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公仆干部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句话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哪里错了?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