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研究

2012-08-15 00:43吴亚男王树礼陈康柱
物流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预置军民力量

吴亚男,李 雄,王树礼,陈康柱

(1.65301部队,吉林 长春 130028;2.装甲兵工程学院,北京 100072)

信息化条件下,物流保障体系是一个由多系统、多部门、多种类、多专业组成的综合体,保障力量内外协同关系复杂,要发挥整体保障效能,必须大力推行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模式,建立综合保障网络体系,使军队与地方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保障整体,并对各种保障力量实行集中使用、统一指挥,使其协调一致地完成物流保障任务。所谓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是针对信息化战争作战强度高、物流保障时间紧而任务重等特点,将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以实现军地物流兼容部分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最后达到物流基础要素一体化、物流技术标准一体化、物流运营规范化、物流评价体系同一化、拥有权威的管控机构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实现高效的应急物流保障[1]。

1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参战军兵种多,力量构成复杂,作战的突然性、快速性和连续性增大,作战样式增多,转换频繁,战场情况变化急剧复杂,从而对应急物流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提升体系能力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双方将紧紧围绕夺取制空、制海、制电磁权,运用各种火力在陆、海、空战场进行反复交战,作战样式转换频繁,作战进程节奏加快,作战强度不断增强,各种作战物资器材消耗大,品种、型号多,器材保障困难。特别是在作战初期,装备的战损将会急剧增加。为此,要求建立高效能的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综合运用多种保障方式,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保障信息化系统的作用,增强应急物流保障力量战时的全维保障能力、全环境保障能力、精确保障能力和指挥协调能力,增强物流保障的时效性和质量水平,提升物流保障体系能力。

1.2 面向快速机动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大纵深、高立体化的特点决定了作战任务和作战区域都将随战场态势而不断变更。同时,为迷惑敌人,灵活巧妙地利用地理、水文、气象条件,作战部队将更加注重机动作战。因此,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必须突破以往的模式,将快速反应、快速投送、保障资源预置、指挥控制手段等有机结合,突出快速、机动保障,建立高效、灵活的物流保障体系,以适应应急机动作战需要。

1.3 突出灵活多变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的各时节、各阶段任务转换快,指挥关系变化频繁,指挥协同困难。加上作战部队遂行任务的多样性和力量编组的小型化、合成化,使物流保障需求在短时间内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要运用灵活多样的保障方式,科学编组、合理搭配应急物流保障力量,采取小群、多路、平行、交叉、超越等保障行动,建立灵活多变的保障机制和稳定、高效的指挥机制,以适应复杂作战环境的需要。

1.4 注重多元复合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由于作战部队采取群队式部署,各作战群和梯队都具有合成化的特点,因此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力量的编成和部署,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和体制界限,打破军兵种界限、军民界限,针对不同的保障任务,注重合成,进行合理编组,使每个保障群都具有完善的物流技术专业保障要素,以达到多元复合,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保障能力的应急物流保障实体。

1.5 实现综合保障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要求应急物流保障力量运用必须立足全局,形成整体的、综合的保障能力。联合作战的多维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是综合的军民一体化保障。要把综合一体化物流保障观念,作为物流保障运用的指导思想,贯穿于物流保障的全过程。因此,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力量运用,要做到立足全局,建立合理的综合保障网络,在作战地区内外形成前后衔接、左右关照、纵横辐射的保障格局,做到合编、合成、合力,以提高整体综合保障能力。

2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队建设思想的转变,军事物流保障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与部队规模不断压缩,应急物流保障任务日趋复杂艰巨,物流技术军民兼容性逐步提高以及物流保障效益受到人们更多重视的形势相符。应当加强军民联合,建立起开放的、与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相适应的,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军事物流保障功能的,市场化的、能适应战争要求的,以信息流、技术流、物资流、人才流和资金流为核心的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2]。

2.1 宏观组织体系

在宏观体制和组织基础上,要将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活动深深融入到整个国家科技工业体系之中。强化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意识,按照现代 “大保障”的思路,从自办实体、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市场、依托社会力量组织保障上来,做到凡是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应逐步打破军民界限,形成军民融合的总承包商—分承包商—零部件协作商的国家科技工业组织体系。应按照 “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的要求,形成系统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无缝隙式应急物流保障体系。

2.2 技术体系

在技术体系上,要制定和实施应急物流保障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应积极采购先进的民用产品,引进最新物流技术,满足军事物流保障的需求;消除民用和军用两个工业体系的 “壁垒”,对它的物流技术体制及技术管理办法和程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物流高技术产业民转军,并允许更多地采用物流手段两用产品、技术和操作规程,利用民间最先进的物流技术推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应急物流保障技术的发展。

2.3 力量体系

在力量体系构成上,强调充分利用社会技术资源条件,建立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一体化模式。要面向社会,引入竞争机制,逐步走开军地通用装备、设备和器材社会化保障的新路子。一方面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已有的飞机厂、舰船厂、车辆厂、农机厂、修理机构和通用器材库等,在重要的作战方向、交通主干线、重要水系区域,合理确定应急物流保障基地布局;另一方面混合编组军地物流保障力量,将地方技术员、专家和部队保障人员混合编组为固定保障机构、巡回保障队等应急物流保障力量,完善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将民用技术潜力转化为物流保障能力。

3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信息化条件下应急物流保障活动,专业复杂,技术性强,仅靠军队力量往往难以完成物流保障任务,民兵与地方支前保障力量地位将更加突出,作用将更加明显。坚持以军队自身力量为骨干,以人民群众为基础,以战区经济技术潜力为后盾,广泛动员地方保障力量,建立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体系,必须以配套的机制作为保障。

3.1 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运行机制和协调机制

应加强平时战时军地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统筹、配置和使用的协调,制定军地协作制度和规范,协调处理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充分利用民间高度发达的运输力量和物资流通系统,力求实现备件补给的高效和节约,提高物流保障效率;将工作重点放到保持部队核心保障能力上,以便满足作战需求的同时,精简军队建制保障力量规模,强化地方物流保障力量运用,降低保障费用。

3.2 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平战转换机制

应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快速转换的要求,制定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方案,包括转换的时机、原则、模式、方法和要求等;认真搞好物流保障潜力的调查,特别是在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动员潜力调查基础上,要尽快建立战时物流保障潜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拟制在科技密集的科研机构、工厂及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应急物流保障动员和储备预案,建立征集法规制度,明确征召的时机、范围、程序和组织领导等有关问题,并围绕物流保障潜力平战转换、高新技术对口支援分队建设、支前保障动员预案等内容展开演练,为战时实施快速高效的应急物流保障动员奠定良好基础。

3.3 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的法制环境

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必须从装备、设备、设施到人才,从编制到体制,从微观到宏观等各个方面都切实进行规范[3]。为此,需要在物流保障领域建立一套符合军民一体化要求的法律法规,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新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对军地综合物流保障的要求,确保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

4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主要方法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大量高新技术装备列装,军队物流保障能力与保障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如何组织军民兼容、军地融合的综合物流保障。综合考虑军队列装数量大小、保障条件要求、核心保障能力要求、战备和经济等因素,结合战区地方物流技术力量实际,多法并举,搞好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

4.1 紧急征用,快速筹措

通过军地融合,实现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已成为各国军队的必然选择。海湾战争中,美军雇用了26个民间应急承包商单位实施战场应急物流保障,满足了快速筹措的需求。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一体化物流保障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军方应急征用地方企业,获得了 “从工厂到战场”物流保障的一切支持。如 “掠夺者”无人驾驶飞机和 “阿帕奇”系列直升机,地方保障队提供了全方位的物流保障服务。一方面,紧急征用军民通用保障装备。军民通用保障装备是指其基本性能既适合于军用又适合民用的各种保障装备。主要包括通信、电子、工程、防护、修理、运输等技术装备。如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设备、伪装防护装备以及用于维修器材保障的各种装卸装备、运载装备;用于各种武器维修保障的供电、供气、加油、检测、修理、抢修、机件加工等装备。另一方面,紧急征用地方基础设施。地方基础设施这里指在战时可用于应急物流保障的建筑物、固定场所等。主要包括装备科研设施、装备生产设施、器材储存设施,以及用于停放各种飞机、地面作战装备、舰船、车辆的交通及建筑设施。

4.2 优化布局,预置储备

现代战争节奏快,装备物资消耗率高,如美军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的弹药消耗量为:朝鲜战争历时3年,共投弹68万吨,月平均近1.8万吨;越南战争历时8年,共投弹750万吨,月平均7.8万吨;海湾战争历时42天,共投弹50万吨,月平均高达35.7万吨,月投弹量为朝鲜战争的19倍、越南战争的4.6倍。海湾战争消耗物资总量高达700万吨,伊拉克战争美军3周内在伊拉克投下了1.5万枚精确制导炸弹,750枚 “战斧”式巡航导弹。因此,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军民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只有优化布局,加强预置储备,才能满足实战的需要。预置储备的重点,应突出主战武器装备作战消耗和抢修的需要,特别是部队跨区机动时不便于携 (运)行的专用弹药、检测维修器材等。预置储备的地点,应重点考虑主战军兵种部队可能进驻的机场、军港和导弹预备作战区,同时适当考虑交通条件好、辐射保障能力强的一线仓库,军事物流保障布势的 “空档”、薄弱部位,以及重要交通枢纽、弹药器材输送的 “瓶颈”地区等。预置储备的方式,应当坚持整体预置与分项预置相结合,固定预置与机动预置相结合,陆上预置与海上预置相结合,依托军用设施预置与利用民用设施预置相结合。

4.3 构建优势,择要保障

基于战区目前应急物流保障力量较为薄弱的现实,在尽可能 “求全”的基础上,必须适时、适情、适地、适量地集中保障力量,对重点部队、重点装备、重点区域实施重点保障,形成保障优势,确保关键时刻上得去、运得快、供得好、储得足、保得了。一是在方向上形成部署优势。集中军方机动物流保障力量和民兵物流保障力量的大部于主要方向,并通过在主要方向和主要作战地区大量预储预置整装武器装备、武器弹药、维修器材等装备物资,形成局部保障优势。二是在任务上形成 “首供”优势。在超常预储基础上,对担负主战任务的部队,按编配齐各类物流保障技术手段,超常加大携运行量,确保“首供”充足。三是在行动上形成时空优势。借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赢得时空优势的物流保障方法,大胆创新多维立体保障模式,打破传统平面保障框架,充分利用敌空中打击间隙,探索试验利用军队和地方直升机、动力伞、民航运输机等空中运载工具,垂直投送装备物资,形成立体机动保障走廊,增强应急物流保障时效。

4.4 整体集成,联合保障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特点及物流保障的诸多难点,决定了应急物流保障必须建立联合保障模式,优化整合诸军兵种、武警部队和地方动员的通用物流保障资源,统编为一体化保障实体,实施整体联保。一是保障力量统一使用。将军队物流保障力量,以及民兵技术支前力量、地方军工企业,统一编组、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盘考虑应急物流保障需求,科学实施物流保障。二是装备物资综合调配。根据作战需要,对各种通用物流保障物资实施综合调配补供,集中补给,统盘计划,统一筹措。三是保障行动联合组织。统一组织战区内军、民物流保障力量,实施 “通用统保”,即按联合保障任务分工,在联合应急物流保障指挥部的统一组织下,依托一体化区域网络保障体系,以区域联保的方式,打破军民界限,减少保障头绪,避免物流保障机构重叠和保障关系交叉,提高物流保障的统一性和时效性。要注重综合联供,强调板块式物流保障结构,将各类应急物流保障机构相对集中,建立综合供应基地,实行联筹、联储、联供,就近就便为各军兵种部队提供有效补给。

[1] 王兵,王胜德.军地一体化应急物流保障形势分析[J].物流科技,2010,29(11):107-108.

[2] 邹小军,吴鸣.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基本构想[J].国防科技工业,2009(8):41-43.

[3] 赵明,郭世贞,杜茜.论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制设计的前提假设[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0,21(3):1-4.

猜你喜欢
预置军民力量
基于排队论的水下预置反舰导弹部署优化
用友U8软件预置会计科目的维护
麦唛力量 (一)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孤独的力量
混料设计在6061铝合金激光焊预置Al-Si-Ni粉末中的应用
怀疑一切的力量
预置缝线减张缝合法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