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草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2012-08-15 00:47王启芳徐芳吉李宏喜
中国牛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清水县总面积种草

王启芳,徐芳吉,李宏喜

(甘肃省清水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清水741400)

清水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渭河北岸,其草原总面积位居天水市第二,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区,当地气候适宜,雨水充足,草地资源丰富,为发展畜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此,研究当地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清水县地理位置、气候和畜牧业基本情况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介于北纬34°32′,东经105°45′至106°30′,海拔1112~2201m,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4.8~10.4℃,年降水量为517~662mm,平均无霜期为168d,总人口31.14万人,农业人口28.33万人。截止2011年底,全县畜禽饲养量达349.76万头(匹、只),其中牛饲养量19.67万头,猪饲养量44.67万头,鸡饲养量270.8万羽,羊饲养量14.62万头。出栏各类商品畜禽158.23万头(匹、只),其中牛出栏5.78万头,猪出栏24.95万头,鸡出栏122.6万羽,羊出栏4.9万头。全县牧业产值2.96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926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林牧各业中发展最快,商品率最高,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

2 清水县草产业基本情况

2.1 天然草原

据1985年全省农业资源调查统计,清水县天然草原总面积3.4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原3.1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544%,天然草原按综合顺序分类法可分为三大类,微温潮湿类草场:总面积1.5万hm2,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49.71%,主要分布在秦亭、山门、草川、陇东、白沙和新城等乡镇。微温湿润类草地:总面积1.4万hm2,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43.35%,主要分布在永清、黄门、白驼、王河、松树、远门、土门、金集、丰望、贾川、红堡等乡镇。微温微润类草地:总面积0.2万hm2,占全县草场总面积的6.94%,主要分布在郭川乡及红堡镇。全县草场坡度在26度以上的占68.3%,石质草山占8.74%,按土地分级,草场用地属6~8等的土地占76.81%。天然草场植被以菊科蒿属植物为主,共分为25科,183种,全县鲜草总产量2.72亿kg,其中可食性牧草产量为79340万kg,近年来,由于天然草原缺乏管理,病虫鼠害发生严重,草原植被遭到破坏,使90%的草地产草量急剧下降,影响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2.2 人工草地

全县人工种草总面积2.7万hm2,其中:紫花苜蓿、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留床1.9万hm2,燕麦、箭豆等一年生牧草种植0.7万hm2,每亩可产青干草约800kg,年提供优质饲草约32000万kg,人工种草已成为优质饲草的主要来源。

2.3 农作物秸秆

全县农作物秸秆丰富,其中玉米秸、小麦秸、谷秸、酒糟、粉渣等农作物秸秆及多汁类、糟渣类饲料,可用于养畜的有36300万kg;全县年产饲料用玉米、燕麦、高粱、蚕豆、麦麸、谷康类农产品3510万kg;胡麻饼、菜籽饼等粕类饲料27万kg;目前,全县有建成青贮氨化池97880m3,年可青贮、微贮玉米秸秆5.88万t。

2.4 牧草利用及生产加工情况

全县畜牧养殖方式以散养为主,少部分实行规模化养殖,整体来看,农民不能够科学利用饲草料,难以最大限度发挥牧草全部生产价值。2009年,全县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数家大型草业开发公司在清水县建厂投产,填补了当地草产品加工的空白。现在全县草产业已初具规模,每年可加工饲草5万t,有力带动了当地草产业的发展。

3 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牧草良种覆盖率低,品种结构单一

全县牧草良种化覆盖率达到30%,人工种草以紫花苜蓿为主(紫花苜蓿占人工牧草总面积的70%以上),而其它牧草品种的种植较少。这种种植现状,一方面不能满足家畜营养均衡的需求,另一方面单一品种牧草种植易引起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不利于草产业的发展。

3.2 牧草收获运输困难,加工技术落后

在收获方面,由于全县牧草分布范围广、人工种草面积大,收割劳动强度大,不适合机械作业,部分农户壮劳力外出打工,致使牧草不能在最佳营养期适时收割,降低了牧草的营养价值。在运输方面,由于山高路远,道路崎岖,机具运输不便,造成牧草运输困难。另外,牧草中所含杂草较多、品质不高,同时草产品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全县草产业还处于粗放加工,低层次生产的初级发展阶段。

3.3 牧草有效利用率低,生产效益不高

在种植方面,大部分农民对牧草种植和收割利用的关键技术环节不熟悉,对播种时间、播种量等把握不准确,影响出苗和产量;在贮存方面,由于收割后农民不能够科学的贮存,致使牧草发霉变质,造成营养损失与浪费;在利用方面,我县家畜良种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农民不能够将各类饲草合理地搭配饲喂,造成牧草成转化率不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牧草的产出效益。

3.4 草种业发展滞后,未形成完成的产业链条

大部分农民受传统种草观念束缚,没有草种生产专用田,群众少量用种多从自家草地中采收,而全县项目用种多从外面调集,因此,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5 草产业市场混乱,发展缺乏长效机制

草产品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市场监管混乱,执法机构缺位,市场缺乏统一管理,全县草资源不能够合理配置,整体产业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致使我县草产业发展缓慢,生产效益低下,整体发展缺乏长效机制。

4 发展草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4.1 结合当地自然地域条件,引进优良牧草品种,发展高效畜牧业

全县在大力推广紫花苜蓿的同时,加大红豆草、箭舌豌豆、小冠花等优质高产牧草的推广力度,充分利用黄门乡、红堡镇、永清镇、白沙乡等河曲川道有限土地资源区。全面推广饲草优质高产栽培及其配套技术,普及饲草生产技术;积极宣传专用青贮玉米品种与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优势,鼓励当地农民以优质饲草和优质青贮秸秆发展高效畜牧业。

4.2 结合裸露农田治理和人工种草工作,建立草果畜一体化复合产业

有效利用松树乡、王河乡、山门镇、秦亭镇等偏远山区的土地资源,提高牧草麦后复种率。全县充分利用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积极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开展人工种草工作,加快环保型饲草发展的步伐,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山区有利条件,使林果业和畜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4.3 加大饲草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带动草产业全面升级

全县草产业区要加快培育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牧草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效益,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在税收、土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牧草主产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及时合理收购牧草,解决农民收割、贮存牧草难等问题,保护农民种草积极性,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4.4 建立健全草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加强技术支撑,提高草产业发展水平

草原监督管理部门应规范市场,健全草产业市场机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强化服务功能,大力推行"政府行政推促与科技人员技术服务"相配套的技术推广新机制,加强对农民的牧草利用和饲喂收割技术的培训,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健全草产业发展长效机制。

4.5 实施项目带动和草畜平衡战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充分借助国家草畜平衡政策,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推动草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项目,通过项目投资,推动草产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4.6 积极试验和探索林牧结合生产新模式,推动草产业可持续发展

封山育林是为了保护幼林成长,是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特殊应急措施,但成年林长期禁牧既浪费资源,又不利于森林防火,不利于资源科学合理利用。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以及当地饲草相对不足的特殊情况,应尝试在县城东部林缘林牧区结合生产新模式实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合理的林牧结合生产,推动草畜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清水县总面积种草
大连有座生蚝小镇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小小绿茵场,放飞学子梦——甘肃省清水县第三中学校园足球侧记
北魏古城遗址的历史渊源
节日“种草”
入村记
美容须防被“种草”
探析气象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太平洋名字的来历
Cut off my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