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的尴尬与出路

2012-08-15 00:45贾卫红
关键词:教育学师范理论

贾卫红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教育学】

公共教育学的尴尬与出路

贾卫红

(太原师范学院 教育系, 山西 太原 030012)

师范生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教育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仍未摆脱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系统讲授灌输多,学生学习抽象理论多,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少。高师院校应准确定位,加强师范精神的建设,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能否与基础教育课改实践相适应,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教师的教育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担负未来教师专业素质养成使命的专业必修课“公共教育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陷于说起来重要但实际上却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困境之中。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相比,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与效果皆不尽如人意,仍未摆脱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对其改革势在必行。

一、公共教育学的尴尬

由于教学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现实中的公共教育学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授受”教育学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以教师系统讲授灌输为主,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对课本以外知识的拓宽和挖掘以及与活生生基础教育实践的联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学习抽象理论,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很少。不少学生学习的动力严重不足,只把公共教育学当作普通的公共课看待,对学习采取功利的态度,只求考试过关拿到学分。这样,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中,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活动被忽视;作为教育学的学习主体──高师学生,他们多年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教育体验被忽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由于忽视对象和学习主体从而失去了生动性和学生成长的主动性。教师、教育学理论知识、学生生活三者相互独立,失去了应有的联系。由此,本应通过反思、对话来进行的教育学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变成了简单的“授—受”过程。在学生看来,学与不学公共教育学没什么两样。因为他们既没有感受到公共教育学的课堂魅力,也没有因此而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得到的仅仅是一些空洞而抽象的甚至和现实脱节的理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高师办学方向不明确,“师范性”不够突出

“师范性”是高师院校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作为定向型师资培养机构,高师院校应在兼顾“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同时,突出“师范性”。“师范精神是一种向着理想的教师形象奋发进取的精神。”[1]。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师范院校的师范精神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不少地方高师院校的领导热衷于“社会效应”,盲目要求“冲破师范性束缚”追求“学术性”,“跨越式发展为综合大学”;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和每年的科研考核而忙于“学术”研究却忽视了教学业务的提高,这些因素致使高师院校的发展偏离了师范教育的本质,从而影响培养目标的达成。近几年更有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将考研率作为衡量院系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大一新生起就做宣传,鼓励学生把考研作为学习的首要目标,加上学校琳琅满目的考研、考证的信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公共教育学的学习自然失去了兴趣。

(二)公共教育学自身存在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缺乏对公共教育学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备课,甚至照搬现成的课件。由于条件限制,公共教育学一般采取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再加上课时不足,教学中教师只能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往往只求完成任务,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很少联系当前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其次,教学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许多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形式,一讲到底,即使提出问题,也只是走走过场,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成果层出不穷,但很多当前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如创新教育、自主探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一般的教育学教材很少涉及。学习内容的老化陈旧加上忽视与教育现实的联系,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

(三)师范生对课程的认识不到位

许多学生对公共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当教师,专业学问深了,自然而然就能把书教好”。学生学习公共教育学的目的不明确,不清楚公共教育学课程对自己将来工作的真正价值,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许多高师学生存在重实际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他们期望教育学教师多讲些现实中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多进行实用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而一旦发现所学理论在实践中体现不出应有的实用价值就产生书本知识无用的心理。还有部分学生上师范院校并不是出于个人的意愿,也不准备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缺乏稳固的专业思想,因而没有学习的兴趣,上课只是无奈的应付。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变化,公共教育学必须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实现从教材、教学到评价制度的全面改革,力求引导学生在反思与主动探索中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这样,“公共教育学”将不再是教师“灌输”以及学生死记硬背教育学知识应付考试的过程,而成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对教育的理解,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公共教育学的出路

以学生为本,营造有利于高师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氛围,对于每一个高师公共教育学的教师来说都是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的新要求。

(一)准确定位,突出高师院校的“师范性”

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思想必须体现师范性。高师院校要加强师范精神的建设。例如,可以通过对教育名师名家的事迹和教育名言警句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板报、报纸专栏、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教师的价值,使师范生逐步对教师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中小学教师经验报告会、教师论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比赛、学生教学技能比赛等,广泛发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增加体验,对教师这一职业慢慢产生兴趣。各院系要从低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确立和巩固教育信念,真心实意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并愿意为其奋斗终生。

(二)积极改革,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高师院校必须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研究基础教育的需要,积极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教育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

1.着力改革教学与评价。学校要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加强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管理,要保证最少54课时的理论教学时间,最好采取小班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清基本理论,指导学习方法,组织课堂讨论。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相应专业中小学课堂教学录像并进行自由的评价,就国内外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从而把握理论认识现实。除了课堂内容外,教师还要明确要求学生多翻阅浏览教育报刊,组织学生去听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讲座,引导学生了解教育实践的发展,增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发展性的评价制度,而不只是简单进行一次性的结业考试。评价要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素质的综合考查,变单一的考评学生的死记硬背知识的能力为考评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取写小论文、实际作业、课堂讨论、书面测验相结合等手段,力求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力提倡案例教学。在高师教育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打破公共教育学课程说起来重要但实际却是“教师满堂灌输理论,学生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的尴尬局面,达到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教育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力求转变角色,成为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学生专业成长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深入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结合不同专业,选择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中具有典型性、启发性、难易相当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力求使教育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三)拓宽思路,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首先,公共教育学教师要多读书,与时俱进,以便在教学中引入反映先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教育类刊物,为他们搭建一座了解教育学学术研究的平台。其次,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教育经典著作并要求他们养成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的习惯,从而拓展学生的教育知识视野,有利于其教育观点的逐步形成。另外,还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将有关教育的电影、电视等形象直观的材料,通过精心选择,纳入到多媒体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对影视作品的思考、感悟中逐步成长。

[1] 笪佐领.论师范精神及其新的目标追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1672-2035(2012)01-0142-02

G642.0

A

2011-11-09

贾卫红(1966-),女,山西祁县人,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教育学师范理论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坚持理论创新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