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涵层面实现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2012-08-15 00:45边团结苗小军
关键词:奠基内涵式办学

边团结,苗小军

(陕西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教育学】

从内涵层面实现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边团结,苗小军

(陕西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 陕西 西安 710061)

在我国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应当重新思考与定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导,走内涵式发展的教育之路已八年有余,实践表明,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办学理念;内涵式发展;教育公平与质量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早在2003年就提出并确立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即教育是建立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为他们终生有发展后劲奠定基础;教育是依靠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兴趣爱好为支撑点和内在驱动,而非不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一味地强迫学生接受,掠夺或消耗学生的精力、兴趣。教育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为未来做准备的。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发展和幸福做准备的。

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一)确立“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意蕴

我校办学理念的提出与确立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新世纪迎来了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新时代,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知识更新迅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二是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我国教育与国外教育比较起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明显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导致我国国际性科技尖端人才奇缺。三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考试能力强,但操作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薄弱。四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下,在社会、家长看待学校教育质量非常片面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自己的正确教育观。五是高中教育应该走怎样的道路,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从内涵层面上实现教育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高中教育的必然选择。

教育内涵式发展关注的因素是“人”,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1]。学校教育的“外延式发展”依赖的是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1]评价指标是学校发展的数量表征,关注的因素是“物”[2]。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主体理性、独立性和全面发展,“育人性”是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属性。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人性”,而非“物性”,这是我们办学理念的理论解读。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可持续发展,不能因为教育短视行为,过分看重分数,以学生的身体成长、心理健康为代价。不能扼长补短,不能让学生死读呆记、不顾一切地去学习;不能死抠硬压、拔苗助长,让鲜活的生命失去童心,失去灵气,成为僵硬的青少年。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就是使学生由“工具人”发展到“自由人”,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是自主的过程,而非按照外在束缚、强迫式的灌输和不合个体实际等的盲目服从。因为教育不是一种谋利益的工具而是培养人身心健康、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在理解和掌握社会知识,接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和习惯,能够终生发展。这就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内涵。

(二)对教育内涵式发展认识模糊的理论与实践后果

对教育内涵式发展认识上的模糊,集中表现为人们对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误读,而这种误读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混淆了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的不同意义。这种认识上的混乱不仅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错位,亦使其内容、方法论发生偏转,以致教育本有的价值难以实现。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用教育外延式发展的逻辑看待教育内涵式发展,以简单推衍代替事实诉求,很可能把教育内涵式发展变成偏离实际的空泛说词。例如,很多学校仍然以高升学率、名牌大学录取率、奥赛奖等来说明他们学校内涵式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实际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所谓“内涵式发展”只是个概念游戏而已。还有就是走极端,比如,有人推崇这样的理念,即教育中不存在“教师是知识权威”的现象,师生在知识的拥有上是平等的。我们反对这种说法。因为师生之间“闻道有先后”,师生关系的平等只能是人格上的平等,“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3]131,在知识拥有上是不可能平等的。推崇这一理念是基于对授受式教育中常常出现的师生人格上的不平等现象的大力批判,而衍生出对教师知识权威的否定。师生在知识上的不平等是教育得以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如果教师的知识跟学生相差无几,那么我们还有必要让学校教育存在下去吗?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是无条件式的漫谈和对知识权威的蔑视,而是通过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其次,用教育外延式发展简单线性的思维涵盖复杂的教育内涵式发展,忽略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非线性的关系,容易使教育内涵式发展变得没有理论深度。教育内涵式发展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各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作用的整体性实践行为。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内在需求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不偏离教育主题和意义的自主发展过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这与教育外延式发展所倡导的升学率提高、办学规模扩大、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而教育如何培养人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仅仅相涉于“当下”的生存状态是相反的。如叶澜教授所说:“学校、教师要培养怎样的人,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就必须选择相应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最基本的和大量的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前就选择好的,并不是随机捕捉到的或偶然决定的。”[4]16内涵式发展虽然是当下很时尚的流行语,但并非简单地拿来就能用,需要反复实践,长远考量。陕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就是从内涵层面上凸显基础教育的核心目的和主要功能,综合利用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谨慎处理教育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争取各要素积极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身心健康,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以后在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能够有足够的后劲。这样才能为高等级学校输送合格而优秀的毕业生,才能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所蕴含的教育公平与质量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本身就蕴含着教育公平与质量,这也是我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之一。我校在确立办学理念之初,就对“为学生”作出如下解释:一是学校必须树立“学生第一”的观念,学生的所求就是学校的追求;二是教师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学生的服务者,还是学校工作的评判者;三是每一个学生都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和希望,教师的责任是怎么去挖掘和培养;四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关心和诚心,不轻视和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五是建立平等、和谐、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关心学生成长;六是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用语言伤害学生,不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七是培养学生思维要发散,兴趣要广泛,学习要自觉,基础要牢靠,心理要健康,行为要规范,把注意力放在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实现公平和质量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层面,更应该在战略层面上思考。“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提出和确立体现了我校在战略层面上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彰显了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只有充分开发每个学生潜能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5]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学生的发展水平,其具体内涵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受到适切而优质的教育,得到充分而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校办学理念的最好解读,既强调统一性(基本标准),又强调差异性(多样性、选择性),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强调“没有优异的公平是空洞的成就,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未兑现的承诺”[5],这是我们所积极推行的教育价值追求和目标所在。

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目标定位与基本内容

我校多年来一直努力践行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始终秉持着育人为先、甘为人梯的师德风骨。在追求升学率、办学规模等外延式发展的背景下,能够耐得住寂寞和外在诱惑,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在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建构、品牌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内涵层面上不断提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品质,成为陕西省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深受社会赞誉、家长信赖和学生向往的一流名校。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教会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6]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即:一要着眼于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应用系统化思维处理问题,对事物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和判断。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包括自我督促、自我评价、乐于获得与创新相关的新知识、新思维。三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应对新的、迅速变化的环境、事态等适应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体能适应的能力,发展后劲足等。四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包括独白对话:深刻剖析自己的本质世界,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与人对话:沟通说服协商和劝导,与他人磋商达成建设性的成果;与文本对话:处理和解释其他人发出的文字和非文字的信息等。这是我校的育人目标,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内容。

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实施策略

在内涵层面上,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以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四个方面,即: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综合能力为核心,人文素养为基础,身心健康为保障。

(一)构建“处处德育场,人人德行师”的德育场域,塑造学生道德品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精神追求。历来人们非常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在内涵层面上,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从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角度来践行修养的实现,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报国的志向。我们的育人目标最终都指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道德品性尤为可贵,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首先要塑造学生道德品性,这是最具内涵的教育属性,它决定了学生一生价值取向和发展诉求。如果学生在人生的高端不具备道德素养,那他对自己乃至社会就会产生一种负面效应,危害性会加大。我校有百年来教育为尊、品性至尚的优良传统,倾心打造“处处德育场,人人德行师”的德育场域,时时处处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品性行为。我校除了常规性的道德教育,形成“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级德育体系,充分发挥三者的整体优势,全面做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以外,更重视德育课题研究,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5年9月,我校被批准加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2007年9月,被批准加入到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共同主持的中华美德教育行动课题研究中。2007年10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案例和问题研究》的实验基地和子课题。全校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到这些课题研究中,对学校德育工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形成了我校教师德育培训的特色形式。

其一,教育叙事研究法培训与交流。在学习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师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将教育实践中的亲历亲为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了出来。在不同场合分享交流,长久以此感染学生的道德情操。

其二,体验式教育亲验活动。我校经常组织师生进行教育亲验活动。体验活动让师生重新审视自己,更加欣赏自我、尊重他人、感恩生活、理解社会。通过亲验活动,也让教师意识到空洞说教只会增加学生的反感情绪,应该为学生创设体验真、善、美的教育情境,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学生的成长。

其三,生态体验:走向魅力德育。2007年在中央教科所刘惊铎教授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德育工作的校本问题,量身定制,规划、设计了体验活动方案,精心组织了主题为“生态体验:走向魅力德育”的体验活动,并把这一活动固定下来,成为我校塑造学生良好德性的最佳途径。在内涵式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修养,感悟人生;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报国之心紧密相连,报国应该是不断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动态地接近理想的追求,是一种永久性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拓宽教育渠道,扩充优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知识、思维、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虽然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迎接高考,但高考只是一个选项而非学生发展的全部。如果高中教育只限于高考科目,为了使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进行高强度的复习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来说是很糟糕的事情。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在高考学习稳定的基础上,不过于追求分数,而更关注学生的承载力、创新力,主动配合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攻坚克难,为将来打好基础。教育教学要追求内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不可过于注重分数,揠苗助长。如果高中阶段就把学生的激情耗尽了,智力榨干了,思维僵化了,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如果把高考和学生全面发展看作是两个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从而致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了封闭性、静态性的单向度和平面化的简单性教学,这也必然制约着高中教育的整体效果。为此,我们努力克服这种二元对立的偏执,追求高考制度下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内涵层面上目标定位的实现。

我校的办学理念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包括对现代教育的价值的看法,以及教师观、学生观和人才观,教学民主观、教育公平和质量观等,均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实现内涵层面上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

为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我们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分层落实,整体推进。我校在管理、制度、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在制度文本中融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服务质量管理的思想和理念,以教学质量为准绳,关注教学,以生为本。

在教学方面,教师们有的从学科教学的个性化进行实践研究,有的从学困生的个性化服务方面探讨,还有的在个性化作业方面探索了自主选择作业类型等。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学校逐渐形成一种民主教学的风气,让老师眼里有学生,养成尊重学生的习惯;学生慢慢学会自己思考,养成一些独立思考或创新思维的习惯。

教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课堂由教授向互动发展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教学手段由多媒体辅助教学向成为学生学习工具转变;评价制度由为选拔服务向为学生发展服务转变;要求由单一齐律向张扬学生个性转变。这一系列转变,充分体现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乐学、善学。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其一,校本课程开发面广、实用、特色明显。我们一直认为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一共成立了28个项目课题研究小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我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三类:一是学科类课程,主要是与学科相关的内容;二是非学科类课程,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开发一些兴趣类课程;三是活动类课程,将已有的学生艺术、体育等社团活动课程化,纳入到校本课程体系中。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以数字化教育资源引领教学改革,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们安装了“清华同方”新课改资源库、“英语在线”资源库、“北京四中”网校资源库、“语文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资源库等大量的正版教育教学资源,并开通了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库的资源专线,2006年我们还与陕西师范大学建立专门的VPN通道,与师大的文件上传下载,信息传递实现了无缝对接。

其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近年来,我校构建了电化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和手段目的是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场境。

其四,纵向递进,横向延伸,构建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单一的向度,而是以发展性评价为主,采取自评、他评、互评等多种方式,重在培养,发掘潜力,开展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展示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其五,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社团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些活动让学生终身受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一致认为:我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高校后,继续学习的欲望强烈,学习基础知识扎实,学生的个性特长鲜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强,后劲大,这与学校先进的办学思想,超前的办学理念,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7]

其六,创建特色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校内修品质,外塑形象,建设具有附中特色的学校品牌战略。学校品牌是学校个性化的表现,是学校特征的浓缩,是学校赢得家长肯定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附中,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国际化办学和民主化、信息化、人文化治学的新型附中。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开设了大量的综合实践类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选修课课程,以及丰富的科技活动、艺体活动,并对潜在课程进行了深层次开发。同时,创建各种学生社团,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三)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较专业知识能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人才质量,人文素养越高,融会贯通的能力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越足。我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校,文化积淀深厚。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生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凝集成底蕴敦厚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这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积极打造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形象设计,先后创办《陕西师大附中报》和校刊《星座》,我校文学社还是全国文学社团理事单位。校刊《星座》2007年获得全国中小学“最佳校刊一等奖”。余秋雨、贾平凹、顾振彪、谢有顺等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受聘担任校刊顾问。学校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校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发挥作用。在学校西门长廊修建了文化墙,涵盖爱国、修身、立志、进德、修业、处世等内容,突出了教育的基本道德观念。

名校是靠精神站立起来的,靠精神站立的校园充满活力,所有的努力都会成自觉、自动和自发。我校每学期分年级组织各种球赛、器乐比赛及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活动。通过话剧团、模拟联合国社团、国学社、管乐队、时装设计与表演队、航模队等学生社团活动,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根本上摒弃了教育的功利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创设理想平台,强化学生身心健康——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身心健康为载体,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一生发展的保障。我们在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扎实的基础,是我校的强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把强身健体、健康心理当作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为学生终身发展锤炼强健体魄。

2004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我校成立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的各种体育设施除了满足学生要求外还向社会开放,在培养体育特长生的同时,带动全体学生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体育锻炼目标。

我校从1998年就开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前有标准心理辅导室四个,分别是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以及一个心理测量兼阅读室。购备一名心理学硕士任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购置了学校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智能反馈型音乐放松催眠治疗系统,并学习引进了沙盘游戏治疗技术,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讲座、个别咨询、活动课的水平上升到有数据处理、有现象采集、有技术支持的层次。我们的教师将能更好地洞察学生的心理轨迹,并借助特定的设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旨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教育民主、公平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事业发展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教育教学新的发展。

[1] 内涵式发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87200.htm.

[2] 吕星宇.论“教育内涵式发展”[J].现代教育论丛,2010(5).

[3]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4]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谈松华,王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3).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EB/OL].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 74456/74458/6246749.html.

1672-2035(2012)01-0150-04

G630

A

2011-10-18

边团结(1957-),男,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苗小军(1979-),男,陕西神木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硕士。

【责任编辑 冯自变】

猜你喜欢
奠基内涵式办学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十九大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分析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康婷康汇医院奠基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为孩子自信阳光的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