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机制创新研究

2012-08-15 00:5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陕北文化产业

吕 娜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 100093)

引言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快广大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然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仅经济落后,由于历史、现实、人文等等方面的原因,文化产业发展更为滞后。陕北拥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但是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文化产业发展却十分滞后,这已经成为制约陕北经济快速、和谐发展的软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应该保护这些民间文化使之传承、发扬光大,更应该从运作形式、组织状态等方面对其进行机制创新,使陕北民间文化产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陕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陕北民间文化产业现状

1.陕北民间文化资源状况。

陕北民间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艺术形式多样。这里有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激情奔放的大秧歌,古朴细致的陕北剪纸,激扬粗犷的陕北说书,风格独特的绥米唢呐,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奇美生动的农民画,还有热闹红火的庙会,个个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截至目前,已发现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多达400余种。其中陕北民歌万余首,民间舞蹈150种,民间器乐、曲牌1000余首,传统戏曲脚本300多部,曲艺节目及单曲上千个,各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50000余种。陕北民歌被学界誉为“研究陕北社会的活化石”。陕北秧歌、锣鼓唢呐、陕北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陕北民歌、佳县白云山道教音乐、绥德唢呐、米脂唢呐、陕北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府谷二人台,陕北说书、陕北道情(延安市、清涧县)、榆林小曲、安塞剪纸、黄陵面花、陕北匠艺丹青建筑彩绘、黄帝陵祭典等18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资源为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依托当地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了延安和榆林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当地政府管理部门也进行了文化产业化的有益尝试,如开发“陕北民歌”、“陕北说书”、“延安十鼓”、“大秧歌”、“子长唢呐”、“富县飞锣”、“安塞农民画”、“陕北剪纸”、“吴起糜粘画”、“布艺”、“延川布堆画”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大对其产业化运作的引导与组织工作,成为农村有民间艺术表演、民间工艺制作专长的农民再就业的渠道和增加收入的产业。但是,与陕北庞大的民间文化资源规模相比,文化产业发展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十分弱小,不成规模,发展劲头不足,没有引起强大的消费需求。陕北民间文化产业的这种弱势局面,影响了陕北民间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壮大,影响到陕北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陕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及机制创新

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给予重视。

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为指导,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陕北民间文化,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陕北民间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为文化市场搭建物质平台。其次,成立专门组织做好陕北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包括民间各种文化资源和民间艺人的搜寻,这是陕北民间文化保护的基础。对民间艺人要从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物质生活上给予资金帮助,使其能够安心从事文化事业。最后,政府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包括从陕北民间文化的溯源、发展、成就以及今后的前途等方面进行教育、宣传,引导群众充分了解陕北民间文化,激发群众热爱和保护热情,使陕北民间文化能够再次走进群众生活。

2.充分依靠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弘扬陕北民间文化。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家坪,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延安作为陕北民间文化南部中心,应以“红色圣地,魅力延安”为主题做好红色旅游和陕北特色风情文化相结合的大文章,建设两大文化产业集群:一是将所有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中的单位和居民迁移出来,统一规划设计,恢复历史原貌,形成规模化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二是集中延安全市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门类和表现形式,建设以陕北民间文化一条街、陕北民间文化博物馆和大型演出场馆为载体的黄土风情文化传播集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两大产业集群建设相互照应,红色文化元素和民间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动感、立体地展现延安红色旅游首选目的地和民间文化富集地的巨大魅力。

3.创新运营机制,组建民间文化合作组织,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陕北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究其根源,可以归结于现有文化产业运营机制落后,具体表现为文化企业、民间艺人组织分散,缺乏管理,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力量,难以和大市场对接,难以形成强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进行运营机制创新对陕北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产业化发展是陕北民间文化发展的方向,只有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才能保证陕北民间文化在商品化、市场化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壮大、开拓创新,才能真正成为陕北经济新的增长点。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要求,可以选择产业化经营中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这一模式来进行机制创新。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是指依靠政府、企业、民间艺人等创办民间文化专业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将相同或类似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人聚集到一起,进行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成立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可以克服陕北民间文化分散、独立、规模小的缺点,从而形成较大的市场力量,实现与市场的对接。另一方面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操作,能够优化陕北民间文化资源内部结构,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创作热情,从而实现挖掘、保护、发扬陕北民间文化的目的,并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成果。

[1]吕静.陕北文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2]袁占钊.陕北文化——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J].延安大学学报,1997,(4).

[3]赵晓红,岳淑芳.云南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与发展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4]李丽.文化全球化环境中跨文化交际的新内容与重构陕北民族文化[J].大众文艺,2011,(24).

[5]张红宇.对新时期农民组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6]王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09,(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陕北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