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试析苏轼词中的《庄子》典故及意象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27期
关键词:化用齐物词作

陶 慧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南宋李耆卿《文章精义》云:“子瞻文学《庄子》,入虚处似。”[1]清人刘熙载《诗概》亦云:“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2]其实不仅仅是苏文与苏诗深得《庄子》旨趣,自诩曰“逍遥齐物追庄周”的苏轼在词的创作方面亦受到了《庄子》极深的影响。在苏轼的词作中,随处可见庄学思想对其所表达主题及文学创作观念的影响和渗透。前人评价苏词时,有“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刘熙载《艺概》卷四)“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3]等语,实则也正是据此而言。然而除了这种思想境界与创作观念的间接渗透之外,苏词中超然高妙、齐物逍遥的庄学意味同时也更为明显的体现在其对《庄子》典故及意象的直接化用上。《宋史·苏轼传》载:“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4]由此实不难推断,对于《庄子》的直接引用与化用,或在苏轼看来正是其思想情感的一种更为恰当的表达方式。据张三夕统计,《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收诗2024首,注引庄子400多次,又《庄子》一书33篇,据清邵长蘅补本《施注苏诗》几乎每一篇都引过(仅《胠箧》一篇似未见注中标出)[5],可见《庄子》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由于文体形式的限制,苏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在数量上不及苏诗,然而就其本身而言亦不在少。而且也正是由于词这一文学体裁的特殊性,使它在表情达意方面较之于诗和文限制较少,更加自由灵动,也更贴近作者思想情感中最为真实的一面。因此,本文拟从苏轼词中所引用的《庄子》典故及意象入手,从这一相对较为直观的方面论述《庄子》对于苏词的内容及艺术境界的影响,并进而分析苏词在思想内涵方面对《庄子》的继承与发展。

一、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苏词对《庄子》典故和意象的引用内容及形式

据目前收录作品最多的苏轼词集《苏轼词新释辑评》统计,在苏轼所流传下来的410首词中,可判断有直接引用或化用自《庄子》并可注明出处的约计有32首。[6]其中尚不包括在思想境界及行文风格上受到《庄子》影响,但并未直接引用其原文的作品。通而观之,苏词对于《庄子》的引用及化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活用《庄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以典故的形式纳入自己的词作之中,概括力极高,表现力极强;其二是点化庄子的语句,借庄子之言自抒胸臆,语言简洁而表意极丰。而无论是哪一种引用形式,都在增强其词表现力的同时扩大了词的容量,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在《论文偶记》中,刘大櫆在谈到《庄子》时说:“即物明理,《庄子》之文也。”《庄子·天下》篇亦自称其文“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在《庄子》中,最突出的表达手法就是借助于寓言故事,把抽象、深远、虚冥,不易捕捉的道理寄于外物之上,使变与不变的高深之道易于人们理解、接受,进而产生共鸣。[7]而苏轼对于《庄子》中寓言的引用,则是进一步的以《庄子》本身为对象的“藉外论之”,“得其寓言之意”(《庄子祠堂记》),将庄学旨趣以最为凝炼同时也是最为生动的形式融合于自己的词作之中。如作于神宗元丰六年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下阕: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末二句同时化用了分别出自于宋玉《风赋》、《庄子》和《孟子》之中的三个典故,其中“未解庄生天籁”一句原出自《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8]按照庄子的看法,风自然而起,自然而生,其“吹万不同”则是由于万物自身本来不同,就风本身而言自然不像宋玉所说存在有雌雄之分。胸中有浩然之气者,自可享快哉之风。着此一句,将庄子的齐物、顺任自然之意化入自己“不以迁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苏辙《黄州快哉亭记》)[9]的旷达情怀之中,使全词皆充盈着泠然清气。此外,如《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以“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句,写清明时冒山雨赶路,借引《齐物论》中庄周梦蝶之典述行旅野趣;《满庭芳·蜗角虚名》以“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句感慨议论,借《则阳》篇蜗角触蛮二氏相争的故事喻虚名之微小,行讽劝之余抒已疏放旷达之意;《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以“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句,借引《庚桑楚》篇中庚桑俎豆的典故于离杭赴京之际劝杭人莫做纪念;《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以“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句,引《逍遥游》中藐姑射神人的传说,借咏梅以悼亡怀人;《念奴娇·凭高眺远》以“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句,引《逍遥游》中鹏鸟御风而翔之典,写中秋对月之时清旷绝俗的超然情怀;《好事近·烟外倚危楼》以“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句,引《则阳》篇惠子评论戴晋人与尧舜的典故,表现出对于尘俗琐事与流言闲语的不以为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借典寓意,即事写心,意象环生。将庄子瑰奇的想象与汪洋恣肆的文意浓缩并溶浸于词中,如盐溶水,浑化无迹。虽然有些典故与意象属于“取貌遗神”的借用,所表达的并非全然是庄子文中原意,却也借助庄子的文心笔脉赋予了其词作更加活泼灵动的外在形式,使旧典脱胎换骨,弥见新意。

除了活用《庄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之外,点化其文中语句也是苏词化用《庄子》典故的重要形式。“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其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一句,便是化用自《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原意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付与,此身非人所自有。而下句“何时忘却营营”中的“营营”二字,亦是化用自《庄子·庚桑楚》中的原文“无使汝思虑营营”,原意为来往不绝,后引申为为功名利禄奔走劳神。典源于此,而不全用其义。王水照认为此二句是反用《庄子》的意思,是苏轼“从生存虚幻性的深刻痛苦中,转而去寻找被失落的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而“肯定自身是唯一实在的存在”[10]。而通观全词,从较为直观的角度来看,亦不妨理解为在政治上大受挫折、谪居黄州的词人对于世事无常、心为形役以及自己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慨叹。至于作于神宗元丰元年的《永遇乐·明月如霜》,其下阕有“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句,也是化用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借叙庄子之意,生发出一番人生哲学: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悲欢离合,看透了不过是一连串旋生旋灭的连续梦境而已。可叹世人大梦未醒。而即使是梦醒的自己,今日在此动情赋词,抒发浩叹,也岂非不过是大梦一场或梦中说梦而已么?[11]词人凭此一句,将庄子的浮生若梦、淡然物化之感融于词中,情中有理,以理化情,格高韵胜,更为全词增添了一份淡远清空、幽幻如梦的悠眇意境。此外,如“尘世难逢开口笑”(《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对《盗跖》篇中“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的化用,“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鹊桥仙·乘槎归去》)对《马蹄》篇“一而不觉,命曰天放”的化用,“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行香子·清夜无尘》)对《知北游》篇“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遇隙,忽然而已”的化用,“身外倘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对《缮性》篇中“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以及《逍遥游》篇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的化用等等,皆是暗引庄子格言,为我所用,然亦别有意趣,在大大增强了词作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亦使得其词自得一脉清泠疏宕、流转自然的仙风道气,典有据而化无迹,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身外倘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

——苏词中《庄子》典故的思想内涵与哲学境界

苏轼词对于《庄子》中典故和意象的大量引用,除了使其词作在文风及艺术境界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影响之外,更主要的则在于苏轼在引化庄子典故的同时,将庄学思想中齐物逍遥、天然物化的精神内涵与哲学境界亦同时融入了自己的词作之中。除了少部分仅遗神取貌地借用庄子文句的字面意义来加以引化(如《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中的“高山白早,莹骨冰肌那解老”)之外,大部分所引之典仍可视为其词作中庄学思想及道家精神境界的直接载体。然而,这些充斥于苏词的大量丰满的庄学意象并非只是寄意于作字面意义上的解说,正如同苏轼在其词作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也并非全然同于庄子,这种对庄子哲学借貌取神的化用,实则是将自己的时代和个性气质融入其中,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哲学进行阐释与践行。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物我同一,宠辱两忘。《庄子·齐物论》云:“其分也,成也;起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观点,可以说是庄子哲学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庄子看来,不论客观万物或者人的内心世界都受着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从根本上来说,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12]故而世间万物亦皆是同体并生,祸福、得失,甚至于生死,也都是相对而言的,于其本质则并无绝对的界限和差别。而庄子这种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认为“道未始有封”的哲学思想,也无疑为苏轼所接纳,并在其词作所引用的大量庄学典故之中常常加以化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如《薄薄酒二首》其一:

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襦玉柙万人相送归北邙,不如悬鹑百结独坐负朝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息万世忙。夷、齐、盗跖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非忧乐都两忘。

可以说,整首词都是在对庄子是非齐一、生死齐一的“齐物”思想进行生动的阐述。其中“夷、齐、盗跖俱亡羊”本于《庄子·骈拇》中臧与榖牧羊时虽行事不同而俱失其羊的故事,将死名于首阳之下的伯夷、叔齐与死利于东陵之上的盗跖等同而观之,无论是为名而死,还是为利而死,皆是残生伤性,而既然美恶齐一,便也就无所谓去取之择,倒不如忘怀宠辱得失与浮沉进退,索性开怀畅饮,醉于眼前的一盅“薄薄酒”,游于物外而不问世间的忧乐是非。而这种齐万物,一死生的思想内涵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及个性气质相联系时,往往又表现为身处逆境之时不以迁谪为意,或是淡泊甚至鄙弃名利,不为物累的超然境界。如“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好事近·烟外倚危楼》引《则阳》篇“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的典故,表现出其全然不以尘俗间名利之事与朝野间恶意诽谤为意的旷达情怀;而“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满庭芳·蜗角虚名》)更是借《则阳》篇触蛮蜗角相争的故事道尽了对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的奚落,以及词人不以浮名微利萦怀,超然于尘俗之外的飘逸旷放。

其二,浮生若梦,超然物化。“浮生若梦”可以说是庄子齐物观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抑或可视为是对其“物我同一”思想进一步的阐释。《庄子·齐物论》云:“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又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然此处庄子所言之“梦”,所强调的乃是梦之短、梦之可变和梦之自由,而不是说梦之空幻、梦之虚假。其本意在于借现实存在的“梦”与“觉”的客观转换,阐述“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不知规乎其始者也”(《庄子·德充符》)的齐物之道,而并非是单纯地作“浮生若梦”的消极悲凉之叹。[13]在这一点上,苏轼的思想无疑是与庄子相契合的。“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倘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这首作于神宗元丰六年,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十拍子》,上阕“身外倘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一句,共引用了三处《庄子》中的典故,除了“浮生若梦”之外,词中“傥来”二字源于《缮性》:“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围,气去不可止”,其本意指偶然所得;“无何乡”则出自《逍遥游》:“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苏轼在词中没有念念不忘自己昔日的荣华高位,而将其视之为偶然得来的寄身之物,正如庄子所言“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索性把它们作为虚幻不实的梦境。而此时被贬黄州,身处困苦落魄之境,也并未使苏轼陷入一味的凄苦悲叹之中。饮酒、赏花、填词吟诗,岂非正如同置身于庄子文中至人所拥有的“无何有之乡”一般么?词人的这种疏宕旷达,可以说正是借庄子的“齐物”之梦解脱了自己。此外,如“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永遇乐·明月如霜》)、“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南歌子·带酒冲山雨》)、“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等等,可以说亦莫不如此。

其三,逍遥自适,顺性自然。除了物我同一、浮生若梦的齐物观之外,《庄子》中逍遥无待,顺遂自然的精神境界亦常常为苏词借典而加以化用。《庄子·逍遥游》云:“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应帝王》篇亦云:“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可以说,整部《庄子》的字里行间都盎然洋溢着一种逍遥自在的神气。而庄子的所谓逍遥与自由,其本意应是意欲让人摆脱和忘却现实世界来自精神、物质、时间、空间的种种束缚,复归天然本性——“道”的层面,从而达到“无待”的绝对自由。而随着对这种顺遂本性、复道自然的进一步阐释,庄子的“无己”、“顺物”以及彻底的“无为”等主张,再加上“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等近乎苛责的具体要求,却难免有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之嫌,“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非十二子》),在一定程度上反倒限制了人性的自由,成为了另一种对“为”的束缚,甚至可以说是“以一种极其个性的方式来对个性本身作理论上的否定,以极其自由的态度来对自由本身进行理论上的否定”[14]。而苏轼在其词作之中则很好地把握了对庄子逍遥顺性思想的引用尺度,选择了扬弃性的继承。一方面保留了顺遂本性、超脱无待,另一方面并未陷入对绝欲弃知和绝对无为的妄执。体现在其词作中,往往表现为一种对自由无待境界的向往,以及逍遥自适的旷达超脱之气。而这也或许正是苏轼的这一类词作所引用的典故多取自《逍遥游》的缘故,如“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念奴娇·凭高眺远》),“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满庭芳·归去来兮》),“白酒新开九酝,黄花已过重阳。身外倘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东坡日月长。”(《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等等。而这一类含有此种典故的词作又大多作于元丰年之后,贯穿于谪居黄州至贬官惠州的始终。由此实不难推断,这种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至人境界,无疑正是历尽宦海沉浮、人世沧桑的苏轼所最为向往的。而这种境界亦并不仅仅在于对摆脱对人身自由束缚以及物质环境方面种种限制的渴望,更多的则是对于心灵之上的“无何有”之乡的向往。其所执着之处,亦是在于心灵内在的淡然处世、观照自然的适性与逍遥。诚如其词《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中所说:“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这种体现于其词作中的对于逍遥自适,顺性自然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庄子》中相应典故及意象选择性的引用与化用,实则正是苏轼意欲顺随天地万物之自然而对庄子“逍遥”思想所进行的适己性的内化,亦是词人本性中恬淡旷达情怀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苏轼借助于对《庄子》中典故与意象的大量引用,不仅使其词在风格和艺术境界的层面上受到了庄子汪洋恣肆、瑰伟奇诡的文风的影响,更在精神内涵与思想境界方面融入了齐物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意蕴。而这种对庄子典故与意象的引化,亦不仅仅停留于对文字层面的直接借用,而是将庄学意味不落痕迹地溶于苏轼本人的人生阅历、哲学境界与个性气质气质之中,使得苏词别有一脉清泠疏宕、自然流转于字里行间的清逸之气。而这或许也正是苏词“超然乎尘垢之外”,具“神仙出世之姿”的根本原因。

[1]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27.

[2][清]刘熙载著.薛正兴点校.刘熙载文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07.

[3]曾枣庄.苏词汇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282.

[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0:8639.

[5]张三夕.论苏诗的空间感[J].文学遗产,1982,2:95.

[6]叶嘉莹,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7.另:本文所引苏轼词均出于此书.

[7]刘倩,崔妍.《庄子》对苏轼诗歌文学影响诹论[J].安徽文学,2007,4:16。

[8]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15-17.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出于此书.

[9]陈铁民,陈才智选注、译评.唐宋散文选评[M].长沙:岳麓书社,2006:258.

[10]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

[11]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92.

[1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14.

[13]张翠爱.浮生若梦淡然物化——论《庄子》生死观对宋代休闲词的思想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2008,6:68.

[14]徐克谦.庄子学说与个性自由[J].社会科学,1999,7:41.

猜你喜欢
化用齐物词作
LIFE, ENTANGLED
Life, Entangled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齐物观念
Later Wittgenstein’s Rule-following Paradox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f Meaning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