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民间舞动作的巧分妙解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民间舞节奏新课标

沈 娟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在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教师很精彩地示范了一组动作,然后让学生模仿学习,学生往往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老师便放慢节奏,细细讲解手怎么动,脚怎么动,边做边讲,学生边听边做,如此一通描摹,学生似乎也能手舞足蹈了。可回头再一看,多是画虎类犬,远不是那个味道,学生也已精疲力竭。我很纳闷,能让农民跳上三天三夜的欢乐舞蹈,到课堂里怎么变成了体能训练,甚至是“酷刑”,极大地挑战了老师的耐心,也考验了学生的耐力,那样让人愉悦的欢歌乐舞居然变成了一种师生间的彼此伤害。这种现象值得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舞蹈老师深思。

笔者在反思教学时,觉得动作分解是舞蹈教学中的关键。动作分解是舞蹈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的步骤性、连贯性、逻辑性、循序性能避免学生在模仿中的手忙脚乱,规范学生的肢体语言,有效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这一教学手段被广泛使用于各个舞种之中,而在类别众多、风格独到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我认为它更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的教学中,民间舞是重头戏,芭蕾毕竟是阳春白雪,民族民间舞才是可亲可近的下里巴人。教育部高中新课标的要求是:“结合欣赏和排练,了解舞蹈的起源、发展、体裁及相关文化知识。能够鉴赏和评价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不同舞种及其音乐的特色及风格。”民间舞蹈是一种以主体感觉或动觉为基础的艺术,人的整个身体担当了舞蹈的媒体和载体。民间舞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即兴创作的,它的动作性更强,情绪化更热烈。人们通过舞蹈来表达劳作的辛苦,收获的喜悦,爱情来临时的欢愉以及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感谢,等等。因为普通百姓中诗人不多,他们常常不善言辞,动作和表情谁都会做。所以民间舞离人们很近。民间舞也是我们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舞蹈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民间舞内容。因而,如何教好民间舞课程,达到新课标的“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根据舞蹈的节奏和情绪选配适合的音乐,或通过肢体动作表现舞蹈音乐的节奏特点和情绪情感。能根据指定或自选的音乐即兴舞蹈。学习优秀的舞蹈或舞剧片段,能够生动地进行表演”这一要求实在不是易事。

巧分妙解舞蹈动作是教学中的关键,民间舞一方面既需要身体各部位一连串动作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另一方面在起舞时又要能对文化背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音乐意境及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以达到完美的配合、协调与默契,并能充分展示民间舞的生态性。比如东北秧歌中的“鼓相”,凤阳花鼓灯中的“玩灯”,极富有手眼身法步的综合性。从这一认知水平上来讲,民间舞教学中的动作分解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肢体解构,而是要反复推敲实践的艺术化教学途径。只有把握住民间舞的民族文化的脉搏,才能达到最终的传承并弘扬的审美教育功能。

其实,课堂里的民间舞教材,虽源于民间,但已然不是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了。动作在传承的基础上被加工与发展,更加舞台化、现代化、艺术化,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民族风格仍为它的脊梁。经过多年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探索,我觉得要抓住以下三点,把民间舞中的动作进行巧分妙解,方能呈现高效的优质舞蹈课堂。

一、情境导入设氛围

即根据音乐特点和舞蹈的主旨来预设恰当的情境,为动作的节奏状态做准备,将动作顺利导入所需的节奏状态。为学生学好动作储情蓄势,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新课标要求“在音乐与舞蹈课中,舞蹈技能的学习固然是需要的,而音乐感知、体验及综合艺术素养,也不可忽视。在教学中,应注意音乐、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凝固。或者说,音乐是抽象的舞蹈,舞蹈是形象的音乐。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融合体。当我们倾听一首美妙的乐曲,脑海中会浮现出高山流水、彩蝶纷飞的景象,这就是音乐被感染内化。所以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用好音乐,如果舞蹈的主旨是表达喜悦愉快的情感,那么音乐一定是欢快流畅的,节奏是轻而快且流畅的。教学这类的舞蹈,就要给学生预设一个喜悦愉快的情境。最为典型的便是维吾尔族舞蹈了,维吾尔族舞蹈在民间传承的基础上,又经过舞蹈教育家们的改革与创新,大胆吸收了芭蕾的开绷直的特点,使之不仅具有东方的沉稳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西方挺拔向上的外在美。而更为独特鲜明的就是它的音乐,轻快、奔放、利落,又不失其古朴的风格特色;节奏上多附点,多用并善用切分和附点及在弱拍上给以强奏的处理来进行艺术处理。所以我在维吾尔族舞蹈教学实践中会采用音乐创造氛围,强调以节奏(鼓点)为切入点,首先启发学生用鼓点节奏以及音乐启动情感心律,然后再进行动作的基本训练。

二、内涵渗透主旨

即抽丝剥茧,提炼出中心元素,辅助以背景介绍,文化渲染,来强化动律训练,在此基础上再以动作的延伸,情感的倾注。新课标要求“结合欣赏和排练,了解舞蹈的起源、发展、体裁及相关文化知识。”舞蹈作品不是单纯的靠动作取胜,舞蹈要表现人类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说它是精神、情感的反应。那么,靠什么表现?肢体语言,其中包括技术技巧,舞蹈是借助肢体语言来传递、释放、宣泄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是需要综合能力的,没有较强的能力,就会力不从心,看似动作娴熟,却没滋没味。因此培养人的心灵美感,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和舞蹈的基本功应该是齐头并进,平衡发展。我们的教学是要“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新课标的目标)。例如朝鲜族受厚重的民族意识和“白色”图腾观念的影响,女性舞蹈呈现柔韧优雅而深沉的气质韵味。其中的碎步,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它的起止、强弱、大小、快慢、刚柔相济配合,是贯穿于舞蹈中。再加上身体方向的不同,前后左右,再随着舞台纵线、横线、射线、抛物线等等各式构图,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态。所以在教学中要配合所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绪做精确的阐述。

三、造型确定巧解构

即对民间舞中的那些经典的范式造型进行规范的确定,让学生像背书一样地记住它们,这其实也是学生进行舞蹈鉴赏的基础。记住那些经典的范式造型,他们就看得懂舞蹈了,在他们看得懂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外形特征进行动作解构,让学生一步步浸染其中。最为典型的即算得上是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它是一种静态的造型,具有强烈的雕塑感,从立起的脚掌至弯曲的膝部为第一道弯,从膝部到胯部为第二道弯,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形成第三道弯。手臂的形状也是三道弯:指尖到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动作还是三道弯:立起的脚掌至脚跟,脚跟至弯曲的膝,膝至胯。这样细致而精美的曲折造型,是模仿栖息在树桩上的孔雀,那长长的尾翅垂下来的自然的三道弯的形态,生动形象。教学中不仅要细致讲解,规范动作,做到形似,更要多方位启发,把握其中的韵味与气质,做到神似。在藏族舞蹈中也有“三道弯”的体态,但是它的这种造型是在流动中呈现出来的,上身与胯部轻微连续的逆向横溢,加上头部的配合,形成的内在微妙的晃动,使得舞蹈在律动美中渗透着女性的秀美。从一串动作中剥离出这种流动造型,但又不可单一教学动作,而是应该强化意识,思维引领,这样则需要教师进行很好的示范和学生敏锐的观察,再加上反复的揣摩才能得其精髓。

民族民间舞让我们在广阔的艺术领域里领略了独特的审美风尚,不娇揉不造作,鲜活灵动,多姿多彩。舞蹈教学者更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审美本性,促成外在形体运动的协调和内在精神气韵的和谐,让有限的课堂民间舞一样绽放着民族精神之光芒。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2001.

[2]潘志涛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民间舞节奏新课标
花有自己的节奏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YOUNG·节奏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