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文本解读

2012-08-15 00:49周家华
关键词: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生产力

周家华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无产阶级的核心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大量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产于实际的社会需要,但是又能够良好地服务于社会实践的科学思想。

一、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他的唯物史观。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类社会能够实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力量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开展社会基本矛盾的各种运动中,能够发现生产力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因子。如果生产力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时,社会就需要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构建新型的生产关系,从而满足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新型的生产关系构建起来之后,就能够为今后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且,由于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必然会对上层建筑产生严重的影响,它需要建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来刺激经济基础的继续发展前进。如果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并没有有效的调整原来存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阻碍和困难,给社会的发展设置难题,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将从一个相对和谐的位置转到相对不和谐的位置。因此,要满足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需求,就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并且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而人类社会就会从原有的状态发展到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的矛盾以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都会逐渐从之前的不适应发展到基本适应的状态,而人类社会也会从不和谐的状态逐渐变得和谐,然后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矛盾运动。

我们从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社会的发展就是从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发展到不和谐,然后再过渡到更高级别的和谐状态的辩证过程。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目标性的概念,也可以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谐社会又具备不同的内涵,但是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自身的和谐。但是人们也必须认识到,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们进行不断的努力,才能够慢慢接近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资本主义及其之前的所有社会,由于社会自身的基本矛盾存在着对抗性,所以这些社会所构建的和谐都有局限性,并不是彻底的。在这些社会中,不和谐的因子是根本的。但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其存在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最终要实现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根本性、总体性的,其中的不和谐因素是局部的、非根本的。

二、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理念解读

和唯心史观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能够长期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实践活动。而实践自身包括了三重关系,即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自身意识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人类社会看成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因素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只有整个社会实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才是可能触及的。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性,不能进行分割。人是自然界中的存在物,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物。在我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提倡人和自然间的和谐统一性。而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之中,大多都看重任何自然的二元对立,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变。

马克思将人和自然的和谐当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长久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自然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需要自然界才能够生存发展。

我国要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个概念中,人和自然的和谐是重要环节。从本质上讲,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和自身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两者并不矛盾和对立,而是统一的。马克思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核心关系,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们首先要正确认识自然,摆正自身所处的位置。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的属性决定了人们需要参加到社会生产和交往活动之中,人的本质就是人所具有的社会联系。人类并不是一种抽象且独立的存在物,当然也不是某种纯思维的形而上的物质,人类说到底是一种现实中的社会存在物,是能够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所具有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同属社会的人和属人的社会都是有机的统一,这种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地方。

马克思认为,人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类的本质就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必须和社会的解放发展结合起来。在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远大理想状态中,社会关系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来支配人类,而是在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使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过程。说到底,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就是为所有人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环境,从而使得所有人能够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从另一方面看,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能够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三)人与人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所有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也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类相互活动的产物。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需要和别人进行交往,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便是他直接或者间接和其他人交往关系的发展。在世界的发展中,人们的交往和关系对于社会的变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除此之外,人与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和人的本质之间具有统一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彻底地、真正地消除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才能够实现充分的发展,集体能够获得大量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才能够摆脱资产阶级权利所具有的狭隘视野,使社会能够利用社会的才能,进行按需分配。而按需分配又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公平和谐的具体表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实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因此人与人之间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

(四)社会结构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

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论述了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相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和谐互动的过程。马克思将整个社会有机体结构分成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的因素。马克思还认为,人类社会主要由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个部分所构成的,他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性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建了社会有机体,如果它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就会引发社会的变革和更替。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满足了社会经济基本稳定的需求,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实现了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要求的时候,社会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马克思同时指出,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够容纳的所有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要想出现新型的更为高级的生产关系,就需要原先社会形态下存在的物质条件完全成熟。社会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只有相互协调,互相依存,相互作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措施

(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和谐社会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构建的产物,是人类作为主体在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客观构建的。在和谐社会的理念里,不包括一切来自主观价值观点的非现实性的“应该”。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具备的基础环节就是,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给和谐社会以现实的物质前提,人类只有在物质生产的高级层次上实现经济关系中的全面自由,才能够在这种生产关系的标准上解放自我。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说,劳动生产是一种谋生的方式,社会整体活动的核心问题是生存,是满足人类个体生活的生物性需求。只有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类才会将自身生物性的重点需求逐渐转移到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去,才会将劳动生产以及社会活动当成是生活的目的。要实现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社会生产力的高水平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前提,共同经济自身将没有集体物质基础,也不会形成新型的生产力。那么,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纯粹只是一种理论,是一种幻想。

(二)构建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

马克思曾指出,资产阶级所具有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以及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虽然在过去创造了资产阶级社会,生产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创造了交换手段,但是已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资产阶级社会所具备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够继续帮助资产阶级文明及其所有制关系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恰恰相反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过于强大的程度,其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资产阶级社会所具有的生产关系太过于狭隘,会逐渐变得容纳不了自身所创造的财富。如果某种社会制度从根本上属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即使它对于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相较前一种类型的社会更为和谐,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仍然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因素。只有产生新型的社会制度,只有非压迫性和非剥削性的公平社会制度,才能够为未来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才能够为人类构建一种真正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实现对于资本主义的超越,构建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最终的和谐社会。

(三)具有充足的支配时间

和谐社会从时间层次上看,就是人类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之间对立的扬弃。自由时间是人们能够自行支配使用的时间,人们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来从事科学、艺术、社交等方面非物质生产的活动。劳动时间指的是人类需要花费来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时间。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初期,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社会生产中才会出现剩余劳动,于是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也出现了对立。这就是说,人们已经能够从进行劳动物质生产的活动中抽出一部分的时间来从事物质生产之外的活动。然而,如果社会的基础是私有制,那么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从整体上看,是由统治阶级以及被统治阶级进行分享的。被统治阶级创造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但是却不能够享用这自由时间,而剥削阶级不仅仅占用了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还惬意地享受着自由时间。在马克思的观念里,对于自由时间的运用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所在。

四、结语

马克思用彻底的唯物主义以及辩证法思想向世界论证了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构想,这些理论为我国构建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性和现实性,当今的时代已经远远不同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他不可能对现代社会做出完全准确、详细的判断,但是他所指引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科学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就能够慢慢向着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前进。

[1]刘惠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J].消费导刊,2010(1).

[2]郭爱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骆城林.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4]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

[5]尹洪炜.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运用与发展[D].西南师范大学,2004.

[6]李艳萍.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共产主义生产力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