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论高力士既是功臣又是忠臣

2012-08-15 00:54周忠泰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高力士李林甫玄宗

周忠泰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广州 511483)

十论高力士既是功臣又是忠臣

周忠泰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广州 511483)

通过分析十件历史事件,论述唐代睿宗、玄宗、肃宗和代宗这四朝的更替中高力士的功劳,分析高力士对李唐皇朝的忠贞不贰,对民间戏剧中高力士的奸臣身份作了功臣和忠臣的历史还原。

高力士;唐玄宗;唐肃宗

在民间,高力士常被描写为弄权干政的奸臣,事实上,高力士既是位功臣,又是忠臣,他对睿宗、玄宗、肃宗和代宗都是有功而且忠贞不贰的。

一、除韦后,助睿宗登基、玄宗登太子位

韦后是武则天的儿媳妇,唐中宗的皇后。由于唐中宗昏庸无能,韦后遂干预朝政,重用韦氏宗亲及武三思等人,形成韦氏集团。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初二,韦后毒死中宗,修改遗诏,临朝摄政,免去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职务,并欲效法武则天成为女皇帝。

为维护李唐朝廷,玄宗发动诛灭韦氏集团的政变,拥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亦因此使自己得以登太子位。在这场政变中,高力士的功劳颇大。

玄宗除韦后,史籍明确记高力士“实勇进”[1],或说其“实亲焉”[2]。而且,高力士在这场政变中,功劳颇大。

这是因高力士在政变时已不是一般的小太监,而是手握大权的内府丞(或宫闱丞)。史籍这样记高力士任内府丞:“(武后)令(高力士)受教于内翰林,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自文林郎教博士转内府丞。”[1]又或这样记其任“掌管宫内门禁”[3]的宫闱丞:“既壮,长六尺五寸,谨密,善传诏令,为宫闱丞。”[4]这都说明了高力士在政变中能起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高力士的功劳大,还体现在高力士得到韦后的信任,了解韦后集团的情况。高力士本身就出自武三思门下[4],而武三思又与韦后通私,且其子武崇训又娶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武氏实是韦氏集团的干将。武三思被之前的太子李重俊发生兵变杀死后,他的残余力量,包括高力士,就被韦后所收编。因此,高力士能得到韦后的信任,了解韦后集团的行动,为铲除韦后发挥出很好的内应作用。

高力士的功劳,可从李隆基的政变和李重俊的政变中比较得知。李重俊兵变,李率李多祚等杀武三思后,又寻杀韦后,韦逃致玄武楼被围,是宮闱令杨思勖主动请战,杀李多祚的女婿前锋总管野呼利,挫败了太子军士的锐气,使韦后集团得以反败为胜[5]。而李隆基的政变,宦官集团不但不再为韦后冲锋陷阵,而是倒戈给韦后致命的一击。故政变成功后,不但高力士为玄宗所重用,当初为韦后冲锋陷阵的杨思勖,亦一样为玄宗所重用,即“(杨思勖)从临淄王诛韦氏,遂从王为爪士,累迁右监门卫将军”[6]。且杨思勖的反韦,应是高力士以上下级和同乡的关系拉拢的(高是宫闱丞,杨是宫闱令;高是潘州人,即广东粤西高州人,杨是石城人,即广东粤西廉江人)。

所以,睿宗登基,玄宗登太子位,高力士功不可没。

二、除太平公主,助玄宗登基

(一)太平公主“权移人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历高宗、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早在高宗之世,“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7]

到中宗时,“(太平公主)置铺一如亲王”,“又置公主府”[7]。“韦后、上官昭容用事,自以谋出主下远甚,惮之。”[7]

到睿宗时,“时宰相七人,五出(太平公)主门下。”“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实封至万户[7]。又架空睿宗,当时“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所言皆听。荐人或骤历清职,或至南北衙将相,权移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如不朝谒,则宰臣就第议其可否。”[7]

(二)太平公主对太子位的威胁

太平公主对李隆基太子位的威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太平公主造太子“不当立”和要“废太子”的舆论,“明火执仗”地排挤李隆基。

“(景云元年)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当立’”[8]。又“(太平公主)乘辇至光范门,召宰相白废太子。”[7]

2)广布密探,搜罗废太子的理由。

“时太平公主用事,尤忌东宫。宫中左右持两端,而潜附太平者,必阴伺察,事虽纤芥,皆闻于上,太子心不自安。”[9]又“(太平公)主每觇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8]

3)太平公主的威胁使太子动了让姬妾堕胎的念头。

当时,太子姬妾杨氏(后来的元献皇后)已怀有小孩(即后来的肃宗),这本是件好事,但是,由于有隋文帝时的太子杨勇和唐太宗时的太子李承乾都因耽于女色而被废这前车之鉴,李隆基亦焦虑姬妾杨氏得宠怀孕会成为太平公主攻击自己沉溺女色的理由,竟打算堕胎,“密令(张)说怀去胎药而入。”[9]后来,肃宗勉强得以出生后,为低调处理杨氏得宠生子,不假太平公主以借口,太子女以杨氏认为自己不够“班次”为借口[9],把肃宗送到太子妃王氏那里抚养,可见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太子位威胁之大。

4)太平公主的威胁使太子弃卒保车,断尾自救。

“玄宗在东宫,太平公主干政,宋王成器等分典闲厩、禁兵”[10],面对太平公主的威胁,太子的亲信亦据理力争,“(太平公主)尝驻辇光范门,伺执政以讽,(宋)璟曰:‘太子有大功,宗朝社稷主也,安得异议?’”[11]为保护玄宗而计,“(姚)崇与宋璟建(睿宗)请(太平公)主就东都,出诸王为刺史,以壹人心”[10],不想这事被太平公主知道,太子只好弃卒保车,断尾自救。“主怒。太子惧,上疏以(姚)崇等槊间王室,请加罪。”[10]“主动”请贬姚宋二人为外州刺史[11],以平息事件。太子的这种行为,亦说明太平公主对李隆基的太子地位威胁很大。

以上几点,说明了太平公主与太子的矛盾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三)高力士在平太平公主之乱中的巨大功劳

先天二年(713),“(太平公)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乃有逆谋……与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李晋、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元楷、慈、慧范等谋废太子,使元楷、慈举羽林兵入武德殿杀太子,怀贞、羲、至忠举兵南衙为应。”[7]

在太平公主发难前一日,太子率兵“叩虔化门,枭元楷、慈于北阙下,缚膺福内客省,执羲、至忠至朝堂,斩之,因大赦天下”[7]。

高力士在这次政变中,功劳亦颇大。这次政变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解除太平公主计划依靠“入武德殿杀太子”的军事力量——杀左羽林将军常元楷和右羽林将军李慈。而杀这二人的方法是伏兵三百诱杀之。但前面已说过,太平公主在宫中广布密探。

更何况,政变前,太子一方已打草惊蛇。先天元年三月,曾参与杀韦后的刘幽求和右羽林将军张暐一起找太子,计划“督羽林兵除”太平公主。但后来张暐“漏言”,太子只好被动地向睿宗上奏此事,流放刘幽求和张暐[12]。

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要在宫中伏兵三百且又不为人察觉,是件不容易的事,亦是政变成败的关键。而这事最后却成功了,这应与高力士当时在宫中任内府丞或宫闱丞的要职,对宫内情况熟悉有很大关系。政变成功后,高力士以功“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4],被授予如此高的职位,这本身亦侧面说明了高力士在政变中的巨大功劳。

高力士的巨大功劳,除了从政变成功后其所任官职中有体现,从反面太平公主一方亦可体现。由于政变非常顺利,史学界有认为太平公主没有造反之心说,因政变前,太平公主一方各方面都有绝对优势,可谓胜算在握。而支持太子的大臣,如姚崇、宋璟和张说等已被排挤出政权核心,支持太子的将军,如刘幽求和张暐等人亦已被流放,且张暐的右羽林将军已被太平公主安插自己的人李慈担任,同时,宫中宫外都有众多太平公主的密探,太平公主又有丰富的政变经验。所以,按常理,如果太平公主有造反之心,是胜算在握的。可结果却是太平公主非常彻底地输给太子,以致历学界怀疑太平公主实没造反之心。但这恰恰说明高力士神不知、鬼不觉地避开众多密探,伏兵三百诱杀了太平公主掌兵权的常、李二人,是太子反败为胜的关键。

三、败武惠妃和李林甫,助肃宗登太子位

(一)武惠妃和李林甫为私利而欲立寿王为太子

当时,武惠妃和李林甫欲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太子,他们为达此目标所作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扳倒王皇后,希望寿王名正言顺地被立为太子。

“初,上之诛韦氏也,王皇后颇预密谋,及即位数年,色衰爱弛。武惠妃有宠,阴怀倾夺之志,后心不平,时对上有不逊语。上愈不悦,密与秘书监姜皎谋以后无子废之。”[13]王皇后知道这些情况后,为求保住皇后位,竟慌不择路以巫术求子,这反而被武惠妃抓住把柄,在开元十二年(724),被废为庶人。

2)提拔支持寿王为太子的李林甫。

武惠妃为达到立儿子寿王为太子的目的,就提拔李林甫以作外应,“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李瑛)浸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14]

3)扳倒支持太子的宰相张九龄。

先是,武惠妃的女婿杨洄“常伺”太子的“过失以告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14]

但张九龄挫败了她的阴谋。“九龄曰:‘陛下践阼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亨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14]

但李林甫又暗中帮武惠妃说话:“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这使玄宗“犹豫未决”[14]。

相持之间,武惠妃亦拉拢张九龄,“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但“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14]。

于是,张九龄就成了武惠妃和李林甫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14]最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得以入相。

4)扳倒太子李瑛。

李林甫入相后,“杨洄又构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鏽常构异谋。玄宗遽召宰相筹之。林甫曰:‘此盖陛下家事,臣不合参知。’玄宗意乃决矣。”随后太子被“赐死于城东驿”[15]。

(二)高力士以国家稳定为重,拥护忠王为太子

王皇后、太子先后去世,张九龄也已离开权力中心,李林甫亦已入相,所有事情都向着寿王这边倾斜,李林甫正“踌躇满志”之时,高力士从国家的稳定大局出发,使玄宗立忠王(即后来的肃宗)为太子,挫败了李林甫等人的阴谋。“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数劝上立寿王瑁。上以忠王年长,且仁孝恭谨,又好学,意欲立之,犹豫岁余不决。自念春秋浸高,三子同日诛死,继嗣未定,常忽忽不乐,寝膳为之减。高力士乘间请其故。上曰:‘汝,我家老奴,岂不能揣我意!’力士曰:‘得非以郎君未定邪?’上曰:‘然。’对曰:‘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上曰:‘汝言是也!汝言是也!’由是遂定。”[16]于是忠王被立为太子,是后来的肃宗。

高力士的行动完全是从大唐政局的稳定而出发的,而李林甫的则是完全从个人私利而出发的,谁忠谁奸,一目了然。

四、败李林甫和杨国忠,巩固肃宗的太子位

武惠妃、李林甫立寿王为太子之路虽遭到重大挫折,武惠妃也很快死去,但李林甫从自身利益出发,立寿王为太子之念却始终不懈怠,于是,遂掀起迫害太子的多次浪潮。

1)打压太子妃韦氏家族,迫太子弃卒保车,与太子妃离婚。

“初,太子之立,非林甫意。林甫恐异日为己祸,常有动摇东宫之志。”“会正月望夜,太子出游,与(韦)坚相见,坚又与惟明会于景龙观道士之室。慎矜发其事,以为坚戚里,不应与边将狎昵。林甫因奏坚与惟明结谋,欲共立太子……贬(韦坚)缙云太守;惟明以离间君臣,贬播川太守……太子惧,表请与妃离婚,乞不以亲废法。丙子,再贬坚江夏别驾,(韦)兰、(韦)芝皆贬岭南……李林甫因言坚与李适之等为朋党,后数日,坚长流临封,适之贬宜春太守,太常少卿韦斌贬巴陵太守,嗣薛王贬夷陵别驾,睢阳太守裴宽贬安陆别驾,河南尹李齐物贬竟陵太守,凡坚亲党坐流贬者数十人。”[17]

太子的地位因此动摇。

2)打压太子姬妾杜氏家族势力,太子再次弃卒保车,与杜氏离婚。

太子与韦妃离婚之事刚结束,李林甫对太子的第二波迫害又来了。

“十月……赞善大夫杜有邻,女为太子良娣,良娣之姊为左骁卫兵曹柳绩妻……绩与妻族不协,欲陷之,为飞语,告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林甫令京兆士曹吉温与御史鞫之……十二月,甲戌,有邻、绩及曾等皆杖死,积尸大理,妻子流远方;中外震栗……太子亦出良娣为庶人。”[17]

3)扳倒支持太子的重要力量王忠嗣。

王忠嗣,战功显赫,其在对吐蕃、契丹、突厥的会战中,都大败敌军,“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18]。到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已是兼任河西、陇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18]

这位手握大权的边将,是太子青梅竹马的好朋友[18],是太子巩固自己地位的有力支持者,亦因此,王忠嗣李林甫成为眼中钉,肉中刺。

天宝六年,“林甫尝令济阳别驾魏林告”王忠嗣,说忠嗣:“自云与忠王同养宫中,情意相得,欲拥兵以佐太子。”玄宗虽然不信这陷害,但既有此流言,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忠嗣遂深受影响,“左授汉阳太守”[19],太子地位再次动摇。

4)屡兴大狱,陷害与太子有联系的人多至数百家。

先是,“林甫自以始谋不佐皇太子,虑为后患,故屡起大狱以危之。”[19]后又勾结杨国忠大搞冤案,多方迫害太子。“杨国忠以椒房之亲,出入中禁,奏请多允,(李林甫)乃擢(杨国忠)在台省,令按刑狱。”[19]为方便迫害太子,特在长安设置“推事院”,“事有微涉东宫者,皆指擿使之奏刻……挤陷诛夷至数百家”[17]。

由于受到李杨二人的迫害,太子“内忧”,至“鬓发班秃”[20],但“幸太子仁孝谨静,张垍、高力士常保护于上前,故林甫终不能间也。”[17]

同样是比较高力士和李林甫、杨国忠的行为,谁忠谁奸,亦一目了然了。

五、巧为肃宗选吴皇后,生代宗

由于李林甫对太子进行残酷的迫害,太子妃韦氏被免,太子良娣杜氏出为庶人,太子“左右无嫔侍”,儿子都没有一个,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里,太子无后就极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借口,地位亦因此不固。高力士巧献计,既使奸臣无借口迫害太子,又解决了太子无嫔妃无后的问题。即“肃宗在东宫,宰相李林甫阴构不测,太子内忧,鬓发班秃。后入谒,玄宗见不悦,因幸其宫,顾廷宇不汛扫,乐器尘蠹,左右无嫔侍,帝愀然谓高力士曰:‘儿居处乃尔,将军叵使我知乎?’诏选京兆良家子五人虞侍太子,力士曰;‘京兆料择,人得以借口,不如取掖廷衣冠子,可乎?’诏可。得三人,而(吴皇)后在中,因蒙幸……生代宗,为嫡皇孙。”[20]

代宗出世后,太子地位遂得以巩固。

六、患难见其情,追随玄宗避乱

安史之乱中,许多大官见风使舵,见玄宗失势而投敌,做了伪官。玄宗曾伤心地喟叹:“河北二十四郡,无一忠臣邪?”[21]这之中,不少还是长期得到玄宗恩宠的人,如宰相陈希烈、驸马张垍、内侍省监袁思艺等。当时,从贼者众,肃宗收复洛阳时,抓到的从贼官员就有“数百”[22]。但高力士却忠心耿耿,没有见风使舵,而是追随玄宗避乱到四川。

《新(旧)唐书》的作者为体现高力士的精神可嘉,叙述此事时,特意拿他与叛敌的袁思艺作比较:“有袁思艺者,帝亦爱幸……帝初置内侍省监二员,秩三品,以力士、思艺为之。帝幸蜀,思艺遂臣贼,而力士从帝。”[4]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高力士的称赞。

七、多次为玄宗评定叛乱

高力士是文武双全的人,内能代玄宗批阅文件,外能为玄宗平定叛乱。史籍记高力士“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称”[2]。又记:“(高力士)曾扈从车驾幸三山宫……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声之徒,相顾不进,公以一箭受命,双禽已飞,控弦而满月忽开,饮羽而片云徐下,壮六军而增气,呼万岁以动天,英主惬心,赞其中镌,其绝伦之技,又如此者。”[1]

而按史籍,高力士凭其武功多次为玄宗平定动乱。

1)率四百甲骑平定邢縡、王銲叛乱。

天宝十一年四月,“縡与焊谋引右龙武军万骑烧都门、诛执政作难。先二日事觉……两县尉捕贼。縡与其党持弓刃突出格斗……高力士以飞龙小儿甲骑四百至,斩縡,尽禽其党。”[23]

2)平定南营之乱。

至德间,高力士随玄宗避乱四川,“蜀有南营之叛,仓卒起变,(高力士)削而平之,临大事而有功。”[1]

从时间和地点分析,这南营之乱应是郭千仞之乱。玄宗避乱四川,所带卫兵本来就不多(仅三千),在马嵬又分了一大半给太子(二千),到四川时,就更少了,亦因此,叛军亦欺玄宗的力兵小:“郭千仞反”,连玄宗亲自“御玄英楼谕降之”,“不听”[24],故保护玄宗的一方就只有“殊死斗”[24],而高力士就是“殊死斗”中的一员。

八、愿为“退休”的玄宗冒死

肃宗登基,玄宗成为“退休”的失势太上皇,许多玄宗的红人,转眼成为肃宗的红人,而高力士对玄宗依然忠心耿耿,仍为玄宗不惜冒生命危险,与奸臣李辅国斗智斗勇。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十九日,李辅国矫旨率五百武士露刃挡玄宗道,“太上(即玄宗)皇惊,几坠马。”[25]高力士挺身而出,“厉声”“叱”李辅国“下马,辅国失辔”。李辅国回过神后,“骂力士曰:‘翁不解事!’”并“斩(高力士)一从者”,想吓退高力士。但高力士依然“不解事”,机智地向李辅国身后的将士“呼曰:‘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将士遂回过神来“纳刀嘑万岁,皆再拜”,顿使李辅国失势。接着,为防李狗急跳墙,高力士又机智“复曰:‘辅国可御太上皇马!’辅国靴而走,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事后,“太上皇执力士手曰:‘微将军,朕且为兵死鬼。’”[25]

高力士自冒死救玄宗后,被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再也不得留在玄宗身边,直至去世。

九、“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高力士虽被流放到偏远的巫州,但其对玄宗的忠心依然不改,这体现在其《咏荠》一诗上。

史籍载:“配流黔中道,力士至巫州,地多荠而不食,因感伤而咏之曰:‘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26]高力士前两句以荠喻己,说自己在长安、洛阳(即两京)时很高贵,正如荠菜在京城那样贵得以斤来卖,而自己在流放地也如巫州五溪的荠菜那样落得“无人采”。后两句说自己在边远地区(即夷)和在中原玄宗身边(即夏)虽有很大的不同,但自己的忠心和骨气都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高力士的诗,流露出丹可磨而不可夺其朱,石可破而不可夺其坚,士可被流放而不可夺其忠心的志向。

十、为玄宗、肃宗“呕血而卒”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为玄宗、肃宗去世而“绝浆七日,毁不能哭,衔哀而绝……上(指代宗)士闻之,皆为流涕,主上恩深,禄旧泽及漏泉,赠扬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1]。其忠心和气节令人扼腕,而其功劳,亦得到唐代宗的肯定。

结论:“君臣义重天地终”

综观高力士的一生,其是李唐四代——睿宗、玄宗、肃宗和代宗的功臣兼忠臣:率宦官集团对韦后反戈一击而使睿宗登基、玄宗登太子位,伏兵三百诛平太平公主而使玄宗得以登基,机智地斗武惠妃、李林甫和杨国忠而使肃宗登太子位并得到巩固,巧斗奸臣对肃宗的迫害而使代宗出生,不见风使舵从安禄山叛逆而从玄宗避难四川,多次为保护玄宗而平乱,智勇双全地斗李辅国对玄宗的迫害而被流放巫州,流放巫州还《咏荠》表忠心,最后为玄宗、肃宗去世呕血而卒,其功劳和忠心真天地可鉴!这正是《高力士墓志铭》所说的“君臣义重天地终”[2],亦是《高力士神道碑》所说的:“惟公之忠……纯粹不杂……泰陵之下,存殁义同,忠贞无舍。”[1]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评高力士曰:“真忠臣也,谁谓阉官无人?”[27]575又说:“内侍如力士者少,那得以此例误后人。”[27]555这是非常中肯的。

[1]陶仲云,白心莹.陕西浦城发现高力士残碑[J].考古与文物,1983(2).

[2]邢福来,李明.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6):21.

[3]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宦官[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百零七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刘昫.旧唐书:卷一百零九李多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杨思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三攸暨妻太平公主[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七十四诸帝公主[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刘昫.旧唐书:卷五十二后妃元献皇后杨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姚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宋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刘幽求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玄宗诸子[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7]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8]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三王嗣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9]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七十七章敬吴皇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1]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九颜真卿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2]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崔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王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八十三诸帝公主[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欧阳修,宋祈.新唐书:卷二百八李辅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6]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四高力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7]李贽.史纲评要[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 张佑法)

K242

A

1007-7111(2012)03-0074-05

2012-01-11

周忠泰(1968—),男,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冼夫人理论。

猜你喜欢
高力士李林甫玄宗
弄獐宰相
弄獐宰相
狡黠
哭来的官位要还回去
口蜜腹剑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唐朝“第一太监”高力士并非奸臣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
皇上面子也不给
亦忠亦奸高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