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学术期刊关于网络舆论问题研究综述——以《河北大学学报》为例

2012-08-15 00:54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河北大学社会科学舆论

杨 玉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1]“网络舆论,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的舆论”[2],“舆论监督既是监督公共权力、遏制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3]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开始大量地使用网络,网络新闻、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和微博等各种网络信息通讯工具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获得信息和交流意见的方式,导致“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复杂变化,原先传统的大众媒体主导下的舆论本体(即意见或态度)已经明显地受到网络信息的冲击和牵引。某一新闻报道经由网络的高速传播甚至放大渲染,成为某一时间段上的热点问题”[4],一时间成为各大网络媒体上热议的话题,更是成为传统媒体争相报道的重点。

由于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媒介双重属性的确认,中国的传媒又开始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型”[5],并且“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舆论的张力日益增大”[2],受众在信息发布和传播方面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甚至会引导事情的走向。本研究以河北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为例,搜集了近年来学报有关网络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

网络舆论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其形成的速度之快,从焦点事件到意见的达成、扩散,再到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一种舆论的产生与消退过程,实际上就是某个议题的形成与衰退的过程,网络舆论也不例外。”[6]

1.焦点事件的出现

一种舆论的产生,必然会是一个焦点事件引起的,焦点事件的形成来源于外界信息与事务的刺激。而这里所说的焦点事件,可以是社会事件、社会矛盾或社会问题,也可以是好人好事;可以是突发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都是公共事务。但是焦点事件并不仅限于公共事务,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私人事件也可以成为焦点事件。

2.个人意见表达的网络传播与聚集

任何舆论的形成都是由于个人意见的流传而开始的。个人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是网络舆论产生的重要环节。网络传播的迅速、开放和匿名性使得个人意见的传播更加自由,更加公开。网络自媒体的多样化更为公众公开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言论提供了广大的平台,公众可以在论坛表达自己的个人意见和参与话题的讨论,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观点和看法,也可以利用近几年新兴的自媒体微博通过大量的发表、转发和评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引起广大公众的注意,把社会各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这个事件当中,以便促成问题的解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会集中、迅速地得到传播和聚集。实际上,大多数的个人意见处于少量的状态,扩展不太明显,就会随着别的焦点事件的出现而消失。“在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相对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同一性而言,主体间的利益差异性通常属于一种极为普遍化和常态化的存在形式。”[7]

3.不同意见在网络上的交锋融合

在文章中,王俊杰教授认为:“舆论的形成,要看这些个人意见是否代表社会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情绪。所以,我们在观察社会思想动态时,要善于从分析个人意见入手,预测社会情绪的变化,洞察重大社会事件对人们的思想和情绪的影响。”[8]在舆论形成过程中,“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某种意见赞同人数骤增的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共同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6]。意见融合形成统一意见,整个网络舆论逐渐达成共识。

在网络上,总有一些网民因为其见多识广、文化水平高和思想深刻而成为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指的是群体中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的人,他们或是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个人意见,或是同时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周围的人。”[6]他们在舆论过程中起着领导的作用,他们的观点会被大量地采用,引导其他网民的想法,引导着网络舆论的方向。

二、网络舆论的显著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备舆论的一般特性,比如公开性、即时性、评价性等特点。但是由于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具有特殊性,网络舆论具有自己的特点。

1.网络舆论的内容多元化

网络舆论内容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话题的多样性,网络媒体日益赶超传统媒体,成为重要新闻发布的集散地,世界各地的重要新闻都会在第一时间在网络上看到,这就为网络舆论提供了非常多的议题,“网络出现后,在由大众媒体和网络共同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中,公众和媒体(包括传统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9],网络这个平台是自由的、开放的,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内容变得多元化,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2.网络舆论言论的匿名性

网络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传播过程的匿名性,每一个网民都可以用自己在网络上给自己设计的形象来发表对某一事件的看法,网民可以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减少了受众的从众心理,降低了“沉默的螺旋”的作用。

但是匿名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正因为匿名性的特点,有一部分网民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或是其他原因,就会发表一些耸人听闻和不符合事实的言论,这就使网络监督失实,缺少权威性和真实性。

3.网络舆论理性与非理性共存

曹茹教授认为:“网络舆论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可以说是有关网络舆论讨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2]

在网络这个不分种族和国界的“意见自由市场”中,每个网民都可用自己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不乏理性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有的网友在参与话题讨论过程中就夹杂着自己的情绪,发表一些攻击性强的言论,甚至在网上侮辱和谩骂,进行感情宣泄,而“情绪化是网络舆论非理性的突出特征”[2],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理性和非理性共存于网络舆论的过程中,但是两者力量对比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变化。在网络舆论初期,非理性往往比理性要强一些,而随着舆论的发展,理性则呈逐渐增强的态势并最终归于理性。”[2]

三、当前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首先,保证网络信息的顺畅流通。

“当受众不了解全面情况,谣言、流言盛传的时候,或是社会变革迅速,人们的认识模糊,甚至产生混乱的时候,当群众对某一问题反映强烈的时候,媒介引导舆论的任务便显得紧迫。”[10]流言往往产生于封闭的环境,正确的信息得不到传播,虚假的信息和流言通过其他的渠道广泛传播进而不断地增加,导致公众的恐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机制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其次,加强与传统主流媒体的合作。

“在我国,媒体的社会影响、地位和责任是被高度确认和强化的,媒体的主流文化意识或者说规范意识是贯穿传播活动的必备意识。”[11]传统媒体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品牌优势,而且代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引领着主流文化意识,相对而言,“以反馈与评论为主体内容的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的最基本特征”[12]。而且公众之间有高度的互动性,“网络传播消除了传统大众传媒存在于传者与受者间的‘社会距离感’,实现了‘平衡—角色互换’这一理想的传播模式”[13]。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发布事件的真相和最新的进展情况,才能消除谣言,澄清事实。

最后,利用法律制度来完善网络传播。

“舆论监督离不开法律,呼唤法律,没有法律的舆论监督如同没有轨道的火车一样。法律既是舆论监督斩向不法之权的一把利剑,又是进行舆论监督自我防护的盾牌。”[14]网络媒体的自由性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这种自由给网络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制定网络管理法律条文,更好地管理网络信息传播,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正常有序进行,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

四、结束语

网络舆论的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对网络舆论的放任可能会出现无政府主义舆论;对网络舆论强制性的监管又可能扼杀其优势。所以对于网络舆论,我们应该趋利避害,运用多样的、灵活的方法进行正确引导,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出优越的一面。

[1]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2] 曹茹,白树亮.试论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的特点[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0.

[3] 乔云霞,胡连利,王俊杰.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3.

[4] 韩立新,甄巍然.网络环境下释义“热舆论”与“强舆论”:舆论“聚能”与监督“释能”两大能量转化定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4.

[5] 王洁,罗以澄.论新时期中国媒介的话语变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4.

[6] 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52.

[7] 张军华.传媒影响力:在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之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6.

[8] 王俊杰.关于舆论监督报道策划的几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1.

[9] 曹茹.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9.

[10]韩江萍.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的传播模式与心理依据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38.

[11]谭诚训.主流文化的传播规范及价值层次:兼论我国媒体应该向全世界推广和谐价值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1.

[12]白贵,肖雪.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4.

[13]王俊杰.网络传播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9.

[14]王泽华.舆论监督中新闻侵权之防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10.

猜你喜欢
河北大学社会科学舆论
赵浩岳作品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The Application of a Diverse Visual Angles Concept in Eight Broken Plate to Advertising
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招生现状分析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