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创新策略的研究

2012-08-15 00:43廖勇胜李忆湘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4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文化

廖勇胜,李忆湘

(1.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创新策略的研究

廖勇胜1,2,李忆湘1

(1.湖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状,归结教学师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创新策略.结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无法充分发挥武术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功能.必须改革武术术科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以素质教育为原则,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兴趣进行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安排,促进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创新策略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师生依据一定体育行为规范,在武术教学和课外群体竞赛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正确培育、积极引导创新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对推动武术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建设,丰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内涵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状,归结教学师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创新策略,为促进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状

武术在中国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运动的适应性也非常广,不受场地、时间、运动项目的限制.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武术教学模式通常以一套规定套路为主,课堂结构一般是“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以“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的较为固定的程序进行.教师只专注教会学生基本套路,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记忆和掌握一套技术动作要反复琢磨和练习,长时间练习复杂多变的动作,产生枯燥、厌倦的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灌入式”教学,重视教师“教了什么”,而忽视了学生“能学什么”、“学到了什么”.

在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教学中,虽然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有理论课,事实上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按计划进行理论教学.师生共同对武术文化理论课的不重视,以及教材课本上理论内容知识的匮乏,致使学生对武术文化和理论知识了解的很少,不利于学生视野和知识面的开拓.由于在教学内容中缺乏能力培养的实践课,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灌输”武术动作,而未引导学生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成生存能力.

部分高校武术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吸纳的知识面较窄,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作用及地位在认知上被人为降低.一般高校的武术课时并不多,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技术,而忽略了武术文化方面的学习.课时太少、重技术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体会和领悟武术的真谛.学生学习了武术却仍然不知何谓“武术”,甚至思想产生极大的落差,倍感失望和厌学情绪.

2 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活动的创新对策

2.1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高校武术教学的实践中,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练武、习武的习惯.以传授健身知识、健身技能及健身方法为主线,尽力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如在成套动作学习前安排简单易学的散打、擒拿、跆拳道、截拳道等组合或与课堂内容相吻合的小游戏.理论教学和实践都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多体会并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如医疗学、技击防范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3].另外,每节课安排一个“知识点”,如创编套路的原则和方法、技击与防范手法、武术实战能力、对抗性与绝技性的措施运用、搏击的方法与手段、技击时机与评价、攻防意义与作用、表演比赛等知识.使学生深刻了解和掌握武术与健身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习武、练武创造条件、打好基础,提高武术的实战技能和自我锻炼的能力,牢固树立“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

2.2 武术文化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相结合

“礼仪之邦”,“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培育的武术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武术教学也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的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客观上具有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功能,在武术教学中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如美德及武德教育,这将对学生“以武健身,以武养德”思想的形成极为有利,也是十分必需的.在实施教学计划的同时,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教学,使学生各取所需,在身心愉快地氛围中共同提高.其次,在教学手段上应区别对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基本练习后进行成套练习,并安排其示范、领做,以满足其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多安排些游戏性、趣味性强的基本功练习,这既有助于提高武术等基本技能又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武术教学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灵活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学生情感交流的情景之中.在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个人情感、意志、动机和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促进个性社会化的进程.

2.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武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视实际情况可采用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挂图教学、理论教学、分组考核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多样性、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

武术教学的直观性也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完美、准确地展现动作技术,使学生所学内容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概念,这对学生后继动作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如何使武术课教学效果更显著,收效更大,学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是有待深入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2.4 武术发展与“武术文化教育”的动力性相结合

“武术文化”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和谐”的法则结构构建起来的,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观念.它的文化价值在于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作为起点,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继而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才能达到自然的和谐[4].这种由内而外,由人到自然和谐的方式,在武术的技术范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诸如套路运动中的上下相和、内外合一、“眼随手动”、“目随势注”,以及“六合”(手与足合,腰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体现躯干与四肢相合的“身法”等表达了周身和谐的高度境界;在太极拳的锻炼中,强调“顺其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播,形成武术文化的精神凝聚,塑造出校园武术文化的灵魂,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就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接受着武术文化教育锻炼的熏陶和磨炼,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生体育的观念.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无法充分发挥武术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功能.必须改革武术术科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水平,以素质教育为原则,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兴趣进行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安排,促进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在建设高校武术文化的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主线,结合武术中各个项目特点,不同学生人群的个体特征,以及环境、风气等校园特征,改变工作方法和思维,充分发挥发掘每一名学生的智慧和表现,才能使内容和形式创新.吸取传统武术营养,编写教材内容应多吸取传统武术中的精华,用以丰富武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现代科技中一些如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声像工具,对宣传、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武术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不仅能使人在武术表演的意境中获得美的观感愉悦,更重要的是它注重追求内在的自我修养,“武术文化”的实质就是以攻防格斗的人体动作为核心的人本文化,其价值倾向在于以武术动作活动机体的同时重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不懈努力的写照之一.只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精通业务,才能不断推陈出新,走在改革的前列.

〔1〕陈青山.创新性武术人才及其培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18(2):11-12.

〔2〕邱丕相.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3.

〔3〕胡秀娟,石运佳.武术科研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23-124.

〔4〕吕艳玲.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学校武术教学改革探析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67-168.

G807

A

1673-260X(2012)07-0120-02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