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形势严峻 把脉下半年外贸走势——中国对外经贸2012 夏季形势分析会专家发言摘选

2012-08-15 00:47王俊文,沈觉人,赵晋平
对外经贸 2012年6期
关键词:出口企业

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主办,中企合(北京)企业管理中心承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2 夏季形势分析会于2012 年6 月9 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当前的外经贸形势及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对未来经济产生的影响。与会专家从不同侧面对当前严峻的外经贸形势及发展演变原因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对由经济危机可能催生的未来变化,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对未来经济产生的影响作出了前瞻性的研判。这些分析对于广大企业把握当前外经贸形势及走向,争取在今后发展中掌握主动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分析会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登如下(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读者参考。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困难加大企业“走出去”面临更加有利环境

2012 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一些积极的迹象,美国、日本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就业、消费和工业生产有所回暖,新兴经济体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有所加强。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继续,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还没有根本解决,葡萄牙、西班牙债务危机再次凸显,欧盟25 国财政契约的可行性面临考验,欧洲危机存在出现反复性的可能;全球范围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济摩擦进一步加剧;一些国家大选临近,经济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更加明显。虽然世界经济总体增长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但经济复苏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较好的局面,但国内经济运行也存在不小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2012 年对于中国对外经贸来说也是极具挑战的一年。从有利条件看,2012 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好的迹象,OICD 先行指数从2011 年以来持续回升,我国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企业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提高竞争力的动力也在增强,出口定单数量有所反弹。但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加大,制约因素错综复杂,形势不容乐观。

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成本上升以及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制约,中国外贸增速明显放慢。2012 年1—4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1671.21 美元,同比增长6%,增速进一步放缓,其中出口5932 亿美元,增长6.9%,进口5739 亿美元,增长5.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外贸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层调整,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不断上升,“走出去”总体面临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11 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32 个国家和地区的3391 家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的投资,累计实现投资总额600 亿美元,同比增长1.8%。截至2011 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78 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对外投资企业1.82 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投资3220 亿美元。到2011 年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走出去”战略的地位也因此凸显。从长远来看,坚持对外开放和贯彻“走出去”战略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如果我们不主动全球化,在观念上输了,在资源配置上也就输了。

20 世纪前十年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时期,21 世纪未来十年可能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地位的十年。不可否认,产业专业化是全球化对全球精致资源更加合理配置的结果,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从中获益,但是副作用也日益凸显,尤其表现为贫富差距等经济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才是未来的核心。未来我们很可能要双线作战,既需要应对来自越南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又需要应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争夺。当前正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好时机,中国企业要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中抢占制高点。针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外贸仍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在保持外贸基本稳定、出口增长的同时,着眼长远,加大外贸转型升级的力度,增强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

王俊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

面对当前外贸严峻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外贸增长

沈觉人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名誉会长,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2012 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4 月份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只有2.7%,出口增长4.9%,进口增长0.3%。从我国外贸进出口1—4 月份的情况看,2012 年外贸形势比预料的还要严峻一些。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出现曲折和不稳定,一些权威机构对2012 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也一再调低。国际市场萎缩明显,特别是欧洲市场,根据最新的报告,5 月份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景气指数比4 月份有大幅度下降,美国和日本略好,但美国也不稳定。

我国经济虽然总体运行平稳,但也有下行压力。我国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从外贸方面讲,现在首先要稳定相关政策,稳中求进,力争完成2012年进出口增长10%的任务,以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为了缓解外贸遇到的困难,帮助企业发展,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已经采取不少重要措施,如对企业减轻税负,降低利息,最近又降了0.25%,这是很重要的。在金融融资方面,支持企业增加出口信用担保额度,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实行汇率双向浮动,并扩大了浮动区间,加大了进口力度,强调外贸政策的稳定,并研究新的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等。地方对企业也有新的政策支持,如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用和利息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建立地方性的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信息等服务。

在当前外贸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看到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加以应对,也要看到有利的条件和积极的因素,增强信心,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外贸增长。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提升我国的外贸整体竞争力。现在企业普遍反映成本持续上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原材料、能源、物流等费用还会继续上涨,工人的工资,包括农民工收入,也要求年年有较高的增长,这都涉及到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引进外资的问题,很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如何提升竞争力,包括研究构成竞争力的各项因素,是当前和长期都要重视的课题。

最近国际贸易研究院提出要稳定劳动力成本,避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的意见。这个意见我觉得很有建设性。进一步来讲,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企业应该建立很好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应该共同把企业搞好,而不是使得企业难以顺利发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工商联,四家联合发布了一个“关于2012 年本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的通知”,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凡是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可以参照平均增长线12%,上限16%、下限5%,来执行工资调整。”“经营困难的,企业亏损的,经过职工代表会议讨论,工资可以零增长。经营好的工资多增加,经营不好的工资少增加,亏损的零增长。”我觉得上海这个政策是走在全国前面的。

企业要加大研发力度和研发的投入,日积月累就能提高生产力,研究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用产品结构优化的办法来应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增强竞争力。同时,还要挖掘企业内部的生产潜力,降低成本,通过各种办法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二,要重视创新,这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企业要创新,产品要创新,产业结构要创新。政府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实现创新,通过创新来扩大出口有很大的潜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外贸结构,当前要充分利用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支持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出口技术优势。

第三,稳定加工贸易政策,继续积极看待加工贸易。这个问题争论比较大,现在意见还是很不一致,对加工贸易的片面认识和否定应该澄清。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从2011 年以来有放慢的趋势,影响到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很值得关注。要看到加工贸易在当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加工贸易要转型升级和承接转移,要把握当前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改善和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配套条件和增值能力,使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产业链由低向高延伸。要从原来以加工为主向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物流管理、营销等环节升级发展,还应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

第四,完善贸易政策,优化贸易环境。商务部准备制定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地方也要加强政策配套,在优化贸易环境方面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减轻企业的负担,提高贸易便利化。

第五,要重视开拓国际市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不但是当前的问题,也是今后若干年的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越是步履艰难,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就会越大。我们应该完善政策,支持企业去积极开拓市场,包括新兴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要稳定发达国家市场。在开发市场方面,企业是主体,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还要运用多边贸易规则和区域化贸易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六,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潜力,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应该更加努力发展服务贸易。要发掘传统优势贸易的潜力,比如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还要发展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智力密集型服务业,推动文化产品出口,努力使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第七,鼓励企业走出去更好发展。企业走出去从贸易角度讲,一方面可以开拓更多的资源和产品的进口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出口创造更多市场机会,有助于突破产业升级中面临国内成本上升的瓶颈,还可以对外转移我国优势产业和成熟技术装备等,这两方面都对我国贸易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八,进一步对外开放。这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当前大家都在思考应该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对外开放,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开放意识。从地区来讲,东部地区开放要转型升级,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提高开放水平,逐步淘汰投入产出比较低、土地利用率低的项目,增加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促进地区产业升级;中部地区应该作为我们新的开放重点,要形成若干产业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区域性开放中心;沿边地区要打造新的开放平台,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等。

最近有些专家提出金融领域可以稳步地扩大开放,教育医疗领域也应扩大开放,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意见。对于政府采购的适当开放也很值得研究重视,如果处理得当,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加入世贸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也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希望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整个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

我国外贸出口增速明显回落的原因及政策分析

赵晋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

从2011 年底至2012 年4 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到深圳进行调研,形成了“从深圳双降现象看我国的出口走势”的报告,结合此报告,就2012 年我国外贸出口形势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我国出口增速明显回落

深圳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城市,2011 年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排在全国前列。但在2012 年1—2 月份,深圳市的出口呈负增长,更严峻的是深圳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在2011 年都是负增长。由于深圳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此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在调研深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判断。

2012 年开始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加大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从出口来看,2012 年1—4 月份出口额累计增长1.9%,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3%,同比增幅大幅回落了19 个百分点。如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出口增长速度更低。深圳市1—2 月份出口额也是负增长,比2011年同期增幅回落了40 多个百分点,这对全国出口增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按照2012 年一季度全国平均工业统计数据来看,海关统计贸易额和工业的出口交货值均下降了7.3%,工业销售产值在一季度仅增长了15%,工业销售产值比2011 年一季度增幅回落了15.5 个百分点,其中有2 个百分点是由于出口交货值的下降造成的。从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地区来看,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对工业销售产值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如广东省,无论从工业总量还是进出口额来看都排在全国第一,但广东省的工业销售产值在2012 年一季度仅增长了5.3%,速度非常低。同时,出口交货值增长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在2011 年同期是8.5%,2012 年1—2 月份只有2%,回落了6.5 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对外依存度比较大的地区,受出口形势严峻的影响更为直接。

这种形势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深圳市2012年1—2 月份的出口额负增长5%,工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了5.4%,物流产业收入下降了5.2%,一季度深圳IT制造相关行业的开工率不足70%。企业盈利状况也大幅度回落,其中有1/3 的企业基本上没有利润。面对这些困难,企业只能选择减产或者是裁员。据调查显示,大概有1/3 的企业选择减产,另外1/3 的企业选择裁员。这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环境也会造成很大压力,对于就业需求的影响更为直接。

二、我国出口增长减慢的原因

1. 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大幅上升

2011 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不仅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若把物价因素考虑在内,2011 年上半年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变化并不大,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半年物价指数比较低,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还并不非常明显。相对而言,像巴西、印度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包括南非在内,他们的综合有效汇率实际上是上升的。但是下半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2011 年7—12 月份,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上升了近6%,这更多是由于我国的物价上涨造成的。但是再看我们的竞争伙伴,南非兰特综合有效汇率下降了11%,巴西里尔下降了10%,印度卢比下降了7%,韩元下降了5%。由此可见和我们有竞争关系的这些国家的综合有效汇率反而都是下降的,唯独人民币是明显升值的。

受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上升的因素影响,尤其是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反映比较强烈,令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如广东、深圳,尽管在目前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每年最低工资标准还在不断上调。

2. 产业地区转移

2012 年初,我国整体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出口贡献率明显下降有直接相关。出口产业转移趋势突出,如2011 年出口额占到整个深圳市出口总额18%的企业富士康,2012 年一季度在国内的公司全部出口额同比增长了48%,但大量出口定单已经从深圳转向了河南、四川,在深圳的企业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8%。富士康在深圳的工业城,最多的时候拥有五十万员工,目前减少到约三四十万。仅深圳富士康一家企业产业转移、定单转移,就使得深圳市出口速度回落了5.8 个百分点,所以可以看出东部沿海的产业向内地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乏力、下降、回落是导致我国2012 年出口形势严峻原因之一。从东部沿海地区各省来看,2012 年一季度广东省的工业出口交货值只增长了0.5%,浙江省下降了0.5%,山东省和江苏省的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都低于10%。但是中部和西部地区,河南的出口交货值增长了187%,安徽省增长了24%,重庆市增长了207%,四川省增长了50%。中部和西部的出口交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有一部分定单转向了中西部。这种现象同我国鼓励和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应该说是产业转移取得的成效之一。但是问题在于,目前中西部不论是产业配套环境,包括其形成的产业规模和真正的国际竞争力来讲,同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尽管增长速度很快,但对全国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或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

通过对广东或者沿海一些省市的调研发现,一部分企业在向中西部转移,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生产基地和定单直接转向了国外。所以从原因来看,除了一些综合性的、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客观来看,产业转移对我国出口增速回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2012 年我国出口将保持稳定小幅增长

通过调研可以判断,2012 年我国经济会保持小幅稳定的增长,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2012 年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将保持稳定

由于2011 年我国物价通胀率的上升,使得我国实际的产品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上升速度非常明显。但从2012 年来看,首先,人民币的名义汇率降低是双向流动的结果,再加上国内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还取得了一定积极效果,通胀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所以使得2012 年人民币综合有效汇率相对于一些竞争伙伴而言是比较平稳的。如果全年在控制物价方面能够取得积极成效,2012 年综合有效汇率应不会明显上升,可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对于出口商品价格保持竞争力,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2. 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在危机状态下,我国不论是从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2011 年,深圳出台了三十三条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措施,而且政府派大量人员到基层宣讲这些政策,帮助企业疏解各方面的困难。

随着这些政策逐步落实和到位,2012 年全年由于政策环境的改善,贸易将有一个比较好的走势。但目前在广东、浙江和江苏省的很多企业认为,当前的形势比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时更为严峻。原因在于,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尽管外部环境非常严峻,但我国的政策环境是非常宽松的,都在朝应对危机的方向努力。但当前,事实上我国通胀率的上升压力仍然存在,不可能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也是适度,甚至是偏紧的。

3. 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还没有结束

如美国2012 年一季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不错,失业率也在下降,最低时下降到8.1%,一季度美国的GDP 增长率是2.2%,比预期要好,但是近期美国经济情况有所变化。日本虽然受3·11 大地震的影响,但一季度GDP 仍增长了4.1%,情况比较不错。日本由于灾后重建以及灾后经济出现一定的反弹,加上基数等原因,2012 年GDP预计可以增长2%以上。只有在欧元区经济呈现温和的衰退。在欧债危机不出现更大变化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就不会有改变,这也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心。

总体判断,2012 年外贸增长实现10%的目标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压力。初步测算:对工业收入产值的影响,由于2011 年我国出口增长20%,假定2012 年是10%,增长速度回落了一半,这会导致工业销售产值回落一到两个百分点左右。如果再按照2011 年的人均产值计算,则意味着将会减少79 万到158 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就业需求。所以不论是对我国整个经济增长还是对就业来说,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四、政策建议

从2011 年第三、四季度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稳定外贸增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在稳定企业信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括温家宝总理几次在广东和沿海等地区座谈时发表的谈话,对于稳定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企业对于政策环境改善的认同率偏低,绝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从2012 年初开始这段时间的政策环境和2011 年下半年相比没有出现太大变化,大多数企业都不了解政府出台的很多新的鼓励和扶持企业的政策。实际上很多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已经存在或者陆续出台,但是真正落实的情况不容乐观,政策没能及时地有效发挥作用。这是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下一个阶段作为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应该主要落实两方面:

一方面,要加紧落实已经出台的或者正在陆续出台的一些稳定外贸政策措施,要加强跟踪,进行监督。同时,要协调国家各个部委,能够使得结构性减税、出口退税等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出口退税额在逐步上调之后,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企业对出口退税意见反映强烈。如在深圳调研中,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外贸公司因为通过采购方式,单证很多,涉及生产企业也很多,如果有一个单子或一个产品在退税环节真实性审核方面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个公司所有的单子都必须停止,大大影响了企业获得退税的进度。

另一方面,要加强宏观和微观调控的力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比如说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现在即使能获得贷款,但成本也在10%以上,使企业不堪重负,致使融资就更加困难。随着2012 年6 月的降息,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朝着有利于缓解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上升方向调整。

建议中央政府掌控最低工资标准,这虽是地方政府权限范围内的工作,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已经予以引导,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保持一个比较合理的节奏,避免导致有关工资成本上升的预期明显上升,这会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这应是我们要注意的政策着力点,也是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应加大一些政策性的金融执行力度,包括信用担保、出口信用保险等。应把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国家财政继续保持增长、财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把新增税收用于扶持企业经营发展,这更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困难。

调结构转方式应对外贸环境变化

李 健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研究所所长)

当前,我国外贸形势严峻,主要在于不断恶化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近期原因和中长期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一百多亿美元,到了2011 年已增至3.64 万亿美元。尤其是加入WTO 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近两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入世的红利和各种有利因素发展达到一个高峰。

1. 从国际背景来看,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并向我国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时期,全球资源能源供给充裕。但是从2006 年开始经济全球化进入调整时期,我国进入了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和重工业时期。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一系列矛盾需要调整,所以现在旧的转移已经接近完成,新的转移正在酝酿中。

2. 从国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我国利用人口红利情况良好,但是从“十一五”开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我国进行各方面的改革,而且不断扩大开放,尤其是加入WTO 后,我国与世界接轨,出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期。随着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完毕,各个部门的改革及发展策略未能及时更新,并且众多部门都开始往回收,导致改革开放的动力在渐渐消退;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我国大规模吸引外资,承接国外产业转移,不仅利用外资,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利用了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带来的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最近几年我国外资进入速度在放慢,外资使用在下降;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我国保持低廉的价格要素,不仅是劳动力成本,而且资源、能源,电、水、土地价格,包括环保收费都在调控,资源能源一些要素成本的改革进展缓慢,故要素成本总体上保持较低价格。最近这些要素成本进入急剧增长时期,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土地成本。

第二,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进入调整和低增长期,欧洲发达国家遭遇主权债务危机,美国出现次贷债务危机,发达国家的财政政策和金融体系需要调整,需降低杠杆率,财政逐步趋向于收支平衡,最终导致发达国家及地区压缩投资、消费和需求。实际上,发展中国家这几年经济增长迅速,是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的拉动力。发展中国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已经进入调整和经济适当收缩时期。

第三,实际上,我国也出现诸多新问题丞待解决。我国的人口红利在衰竭,据统计,2011 年人口年均增长率比2001 年降了0.5 个百分点。从年龄结构来看,0 ~14岁人口比重降了6.3 个百分点,而0 ~14 岁的人群是劳动力队伍补充的主要人群,已经在工作年龄段的人口比10 年前高出3.4 个百分点,60 岁以上的人口比10 年前高出2.9 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荒、能源资源短缺、贸易额下降、资源能源与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所以,我国从2005 年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我国首先改变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成市场浮动汇率制度,调整退税率。另外,外资政策上,我国统一了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税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致使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实际上有利于我国外贸的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增长,有利于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010-2012 年前四个月,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逐步回落的趋势。这说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贸易总体需求发生改变需要调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从2002—2007 年世界经济持续高增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需求放慢。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有刚性需求的消费品、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形势较好,但2012 年我国整体增速明显下滑,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出口增长速度出现回落。从贸易方式看,2011 年一般贸易增长形势比较好,但是2011 年10 月—2012 年4 月加工贸易也在下降、动力不强劲;大宗商品如原油市场价格呈回落态势,这对于我国抑制通货膨胀是有利因素。

从美欧日等国家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美国2012 年3 月份、4 月份的指数有所回升,但是预计5 月份的指数会下跌。但是,美国PMI 现在总体上仍是在一个扩张的区间,保持在50 以上。日本一直是在50 这个点左右徘徊,而欧元区现在已经跌至50 以下。2012 年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发达国家经济微弱复苏,美国经济温和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发达国家的影响其增长速度呈现回落的态势。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不能仅依靠短期政策解决,要坚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提振企业信心,缓解企业困难。从中长期看,我国企业还要坚持调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创新产品、改善内部管理以充分挖掘潜力。政府需采取措施及出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其更新设备,加快技术进步,整合企业资源,巩固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关注美国经济形势对我国出口增长至关重要

何伟文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欧中美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

2012 年1—4 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9%,对美出口同比增长12.0%,同比出口净增加总额189 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拉动了两个百分点,贡献度为28.7%,因此美国市场是稳定我国出口的重要板块。美国市场贡献的增量接近东盟十国、日本、韩国增量之和,而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增量总和是美国的1/4。故我国在开拓新兴市场的同时仍要重视发达国家市场,美国依然是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高度重视对美国出口。

从商品分类上看,2012 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9%,进口增长快的商品有资本设备、汽车零部件。原油进口减少,另外油价稳定,所以工业原材料进口大量减少。

美国大类产品从全球进口与从中国进口增速总体来讲基本相同,从全球进口增长8.6%,从中国进口增长9.0%。美国进口产品第一大类是石油天然气;第二大类是计算机及电子产品,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一大类,我国占据优势;第三大类是运输设备,我国对美国出口运输设备很多;第四大类是化工,我国占有明显优势,增长17.6%。服装、电器、家电从中国进口增长速度均较慢。计算机、机械、运输设备的总增量占到我国对美国出口总增量的一半以上,而服装、电器设备大致占到1/3,增长潜力不大。因此,我国对美出口的重点应该向计算机及电子、机械、运输设备三大类产品转移,而不应集中在过去传统的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美国是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美国经济形势至关重要,如果美国经济形势不稳定,则我国的整个出口环境随之动荡。2012 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2.2%,但5月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受欧债危机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巨大,全球股市下跌,由此引起美国经济复苏也出现新的反复。6 月1 日第一个交易日成为美国黑色星期五,原油价格跌到83 美元/桶,是2008 年12 月份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但是6 月6 日迎来红色星期三,股指反弹,美国经济基本面大体稳健。GDP 与个人消费和总额的稳定增长体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其中GDP 的变化很多,包括个人消费、私人投资。2011 年前三季度个人消费资产、固定资产投资这两项数据,基本维持在2.0 以上,综上数据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稳定的。

工业生产指数,特别是制造业指数持续增长,2012年4 月,同比增长5.4%,制造业包括不同门类,目前97.4 的指数仍未达到危机前的水平,没有进入新的扩张期,但是汽车零部件、设备材料、能源已经进入新的扩张期,已超过危机前的高点。

个人收入是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因素,2012 年第一季度较上年同期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2.9%,个人开支增长4.1%,个人储蓄减少19.5%,体现出消费开支增长比收入增长快的趋势。

欧债危机尚不足以动摇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希腊的债务危机使其达不到欧元区的条件,具有退出欧元区的危险,但是退出代价太高,希腊近期退出欧元区可能性不大,美国金融界对债务敞口具有完善的应对措施,可以稳定银行界的收支平衡。欧债危机加强了资本市场和美元的地位,主要冲击的是实体经济。

6 月17 日希腊大选,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当选都不会退出欧元区。左派要求欧元区多采取保增长的措施,右派要求对国内加大压缩压力。双方努力方向相同,因为这样单纯的紧缩不可持续,欧元区下半年开始要逐渐转向保增长。

6 月19—20 日美联储议息例会。美国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的QE 是2.5,是反向操作,到6 月底结束。无论是过去的QE2 还是QE2.5,都没有出现美元下跌局面。美国经济二季度增长在2%上下,下半年欧债危机形势缓和,全年经济增长可能达到或略高2%。作为直接反应,下半年我国对美增长的出口态势将会保持

5% ~10%。

美国大选对中美贸易影响不大。如果奥巴马连任,中美贸易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如果罗姆尼当选有两种可能:一是先期对中国的紧张情绪,可能导致中美贸易有小幅波动,这种局面最多持续六个月。第二种情况,实施参选时的承诺,继续对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从长远分析,罗姆尼上台对中国具有更多有利因素。第一,劳工集团利益不突出,大企业利益将比较开放。第二,TPP 的进程会发展缓慢。通过国家政策的积极调整及对美国经济的全面分析,中美贸易可以完成预期10%的增长。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张向晨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2012 年4 月21 日,“第三次工业革命”提法出现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评论和热议。其基本观点是,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18 世纪末英国蒸汽机的发明,第二次是美国20 世纪初流水线的出现。第一次是机器代替了手工生产,第二次是流水线,第三次的核心就是制造业的数字化,它体现出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趋势。实际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并不是由《经济学》人的报告首先提出的,2012 年2 月美国宾州大学未来学家里夫金教授已经出版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著作。他认为目前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由五大支柱组成:第一,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第二,分散化生产;第三,能源储存,即用新技术来储存能源;第四,能源的互联网,能源可以收集然后再共享;第五,运输工具所需能源的改变。

里夫金认为未来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原来集中的流水线生产将改成分散式生产,新的工业革命会颠覆原来的经济理论。因为原来经济理论鼓励单独竞争,追求财富。而未来因为能源的稀缺而导致发展。大家不用再争生态资源的方式,因为大家是合作互利的过程,经济人的贪婪、私欲、崛起可能会根本改变。他甚至认为对国际关系,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也会改变,因为能源再不需要去抢。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过去那种封闭的人际关系,现在变成一种互利的、合作的一种方式。就是人活着已经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是为了快乐,为了高级的游戏,大家一起通过网络进行创作。

现在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是非常务实的。在新兴工业革命来临的时候,美国新的工业化革命浪潮出现了以下特征:

1. 无线网络技术快速增长。美国在五年之内,其第四代网络会覆盖98%,个别地方能完全覆盖。不仅美国政府在推动,企业也在积极努力。

2. 云计算带动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云计算方式会使储存、数据处理能力大大增强,这是根本性的改变,会节约10%、20%,甚至是90%的费用。

3. 推动智能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的典型就是数字和技术的机械结合,并通过它来重塑美国的制造业,发挥美国制造业优势,如三合一,机器、数据、新材料合在一起就是所谓智能制造业,如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三维打印机。

4. 酝酿新能源的技术突破。美国在2010 年页岩气存量已经超过了1300 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其80%的天然气已经可以自给了。有人预测在2030 年甚至更早的时候美国就可以实现能源独立。原来他要靠中东,现在可以靠自己,用很便宜的能源来支撑制造业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革。

从欧盟角度看,欧盟也在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比美国稍微落后一些。2012 年5 月里夫金教授被邀请到欧洲。欧盟主席塔佳尼列出九个领域作为发展方向:中小企业,因为分散化的方向中小企业是发展重点;汽车,新的节能汽车;可再生能源;高能效的建筑;旅游业;智能电网;原材料更新;纳米等关键技术;卫星等导航系统。

日本最近搞了一个“科技技术预测”,实际上日本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每五年就搞一次,现在第九次已经完成。他选择了119 项技术来进行预测,重点包括电子通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空间、地球、生命探索、能源创新等。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源、背景也提出了以下看法:

1. 这次经济危机正在催生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跟经济危机相关,比如1929 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重创美国经济,但是原子能和空间技术的突破,把美国从危机中解脱出来。

2. 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也是催生新的工业革命的动力

近年来,各国都在全球化的浪潮里寻找新的增长重点和新的竞争优势,如新能源产业、智能产业、低碳贸易、现代农业产业,这会促进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3. 技术革命本身通过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有所突破

以上就是我国专家对于新工业革命的一些分析,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影响,这里我们还只是初步评估。

第一,这次新的工业革命会使美欧的一些制造业加速回流,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面临新的挑战,因为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不再过于依赖那种大规模的流水线。过去是个性化的,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东西,但是流水线以后是标准的,不利于人的个性,但是现在发展到高级的、程度不同的个性化需求,需要什么就在网络上提出来,制造商就可以做。这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一个挑战。

第二,全球产业结构会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在全球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也会受到挑战。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虽然很低端,但这一席之地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国家如果不根据自身的特点占据全球产业链就根本不可能收益。

第三,我国吸引外资的成本优势会减弱。市场优势是吸引外资的主要力量,因为我们不再具备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但我们还有市场优势。而中国在2020 年左右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个优势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第四,低端劳动力需求会缩小,高端劳动力需求会扩大。简单的流水线工程所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完全可以通过机器手代替。当然,这需要有智慧、有创意的人在网络上参与,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机遇。

第五,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是一把双刃剑,在互联互通的平台上更容易获得,保护、利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网络上你要仿制、复制很容易,但是你要创新不那么容易,两者间是互动的关系。

第六,这种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会利于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完成产业升级。

3D 打印技术应用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李 永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欧中美经济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

关于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现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里夫金,他主张互联网、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也就是说通过互联网来分享再生能源。另外一个是经济学人保罗麦基里,他讲的是数字化生产和新的材料。这两个概念不一样,第一个是要通过再生能源发展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二个是希望通过数字化和新材料的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改变现有的制造模式,从而实现一种工业革命。其实他们两个人都谈到过一点,也就是分散服务、分散经营,或者叫分散生产。里夫金讲的是民主制造,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制造商,今后的3D 打印技术可以使每一个人都能去做一个潜在的生产商。尽管这听起来像是科幻,但是它已经成为事实,而且他断言其注定要改变我们判断工业生产的思维方式。

另外一位也认为3D 打印机的用途之广简直难以想象,而关于3D 能不能够改变制造模式,实际上从2007年、2008 年就有人在讨论,只不过近两年在升温,3D 打印能不能改变这个世界?

一个3D 打印机可以打印出一个杯子来,两个抓手,它还可以打印出来四个抓手的;它可以生产出强度、韧度一样的扳手;它可以生产出来齿轮的模型;可以打印出来一些动物的玩具、动物的形象。它和传统生产的区别是传统生产叫做材料去除型,剩下的材料都扔掉,革命性工作在于节省材料,这和旧的生产过程是不一样的。它能够通过加入添加剂的方式,把一个产品通过打印,通过激光凝固或者是烧结,然后形成某种产品。

现在3D 打印可打出来汽车、自行车,还能够打印出来有70 多个活动关节的移动物。意大利的一个发明家能够打印整个立体建筑物,据说将来可以用在地球上制造房屋用。

3D 技术产业潜力巨大。有一家3D 技术公司,属添加剂制造业,其2010 年3D 打印技术收入大概13 亿美元,预计到2016 年会达到31 亿美元,预计到2015 年3D系统出货量可达1.5 万套。从目前来看,3D 打印机的规模偏小,但是大型号的3D 打印机已经开始出现了。

大概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或者更长一点,3D 打印一定会成为主流的生产方式,对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影响。

第一,对产品生产过程有影响。传统的大规模生产就会生产出样品,然后做产品设计。这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最后确定下来才能够制造、分销,最后销售。3D 打印其实就减少了这样一个过程,产品设计直接到产品制造、产品分销,然后是产品最后销售。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产品销售改进,这也是厂家和顾客的互动过程。

第二,对产品供应链的影响。传统制造成本的原因,会把制造全部拿到低成本的地方,比如中国,这样产品在生产完之后运到本国仓库,再运到经销商和顾客的手里。3D 打印方式允许其在国内生产,传统过程的供应链就缩短了。也就是说,成本驱动的产品生产外包会减少,本地生产会增加。因为成本驱动的对外投资会回流,靠近消费者生产。

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生产链缩短。因为中间环节减少,这种缩短就会增加它在本地化的3D 打印规模,进而有可能导致贸易流量的减少,因为它减少了运输环节,即一方面减少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国际贸易运输量的下降。

第二,全球产业合作减少。也就是说,外包更多转为内包,未来十几年的趋势是外包难以为继。而且会导致去全球化的现象,贸易国对贸易的依存度可能会下降。

第三,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要重新把握贸易和投资商的主动权。未来因为其站在技术高地,可以来选择贸易和投资方式。

第四,对外投资会更多针对当地市场。未来可能到中国来投资,在3D 打印技术成熟的时候,来到中国不是为了生产再拿走,或者是分销到其他的市场,而是为了销售到当地的市场。

第五,发展中国家可能再一次陷入被动,一方面可能会成为原料的提供者,另一方面还要面对3D 打印规模化生产导致的劳动力需求减少的困境。在这个过程当中,3D 打印是不需要人的,劳动力的成本因素在里面变得非常少,所以这样的话可能会产生劳动力过剩,甚至是社会不稳定。

第六,发展中国家产业基础可能会受到破坏。原来产业加工可能是为了向发达国家出口,但是一旦形成这样一个格局,出口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出口能力就会下降。

还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世界经济不平衡。其实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说因为这样3D 打印技术的发展,还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由此也可能会产生新的贸易政策。

从3D 打印技术对我国贸易的影响看,可能会影响我国的出口和加工贸易,因为它产生替代作用。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到2020 年,我国10% ~30%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会在美国本地生产,美国的年产值会增加200 亿~550 亿。甚至也有学者说,中国的崛起可能会因第三次工业革命而终结。具体到产品上:

第一,模具行业。所谓的添加剂制造,或者叫3D 打印,它最初产生就是替代模具。所以第一个受影响的就是模具行业的出口。

第二,塑料加工设备,因为未来加工塑料产品的时候可能不需要塑料加工设备,可影响我国十几亿美元的出口。

第三,机床工具。机床工具其实是为了某种金属加工,而纳米材料技术的突破,金属、碳等,可能会使某些低端的机床工具,如切割机床,可能会失去市场。

第四,金属制品。许多金属制品也可以通过这种打印的方式打印出来。

猜你喜欢
出口企业
企业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小虫找出口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