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对话

2012-08-15 00:46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夏宇虹
当代学前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活动区创设班级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 夏宇虹

“对话”的隐喻来自对哈贝玛斯“主体间性”的理解,这就意味着“物的环境”在我们眼中不再是一堆冷冰冰的土、木、沙、石建筑材料,或可被分解成色彩、线条、光照等空间设计的元素集合,而是将这些物质作为承载体——就如同人拥有四肢、躯干、毛发、血肉等物质载体一样——将办园的理念、宗旨融于其中,使之人格化。经过人格化的幼儿园环境,获得了一种与幼儿“对话”的能力。

活动区是指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托,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幼儿园班级活动区的作用不再仅限于单纯的环境装饰、孩子饭后的休闲场所、教师用于过渡环节及打发课余时间的一种手段,它正逐步地成为幼儿园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创设幼儿与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对话的物质条件

班级活动区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开放的活动空间、互动的学习环境、交流的平台和个别化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集体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补充,也为幼儿与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对话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幼儿教师应准确把握班级活动区每一个区域类别的主要功能及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创设。

(一)运动区

运动区就是给幼儿提供锻炼大肌肉动作、强健体魄的活动区,该活动区以基本动作训练为主,旨在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充分利用各种运动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了解必要的安全保健的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

(二)角色区

角色区中,幼儿通过在虚拟的社会小环境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模拟着他们所了解的或想象中的生活的角色和情节,在与同伴的互动交往中,初步建立社会情感、社会规则、社会关系的早期经验。角色区的内容主要包括娃娃家、医院、理发店、餐厅、银行、商店、影楼等。

(三)语言区

语言区就是为幼儿创设这样一个相对安静、封闭的阅读空间,让幼儿在教师有计划提供的各类图书、图卡、讲述小舞台等多种语言环境中,进行阅读、讲述、创编、仿编、谈话、听说、学前书写准备练习等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图书的习惯,大胆讲述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故事,在与同伴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交往能力。图书区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阅读区和语言讲述区等。

(四)科学区

创设科学区对于引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探索,养成初步的科学思维态度、习惯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区的内容主要包括探究和认识常见植物,关爱和研究常见动物,操作和了解实验现象,探索和发现事物关系,感受和体验自然现象,关爱和珍惜环境资源等。

(五)益智区

在益智区中,幼儿通过摆弄各种操作材料,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益智区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数、量、形、时间、空间等),思维(棋牌、迷宫、拼图、找茬、连线等)。

(六)美工区

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痴迷于感受着世界的神秘,同时他们也非常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情感用色彩、线条、立体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美工区即创设开放、宽容、自主、愉快的创作环境,投放多元化、综合性的各种创作材料,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美工区的主要内容包括绘画、手工(折纸、剪纸、穿插、泥工、布艺、自制玩具等)、美术欣赏(名人绘画、特色手工艺品等)。

(七)表演区

表演区是一个供孩子大胆表演、自由表现的场所。在活动中幼儿可以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作品的理解,进行想象创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与同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表演水平。表演区的主要内容包括节奏乐表演、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故事表演、时装表演等。

(八)建构区

幼儿对种类繁多、质地多样、可随意变换、反复创建的积木、积塑、泥沙及生活中随处可得的废旧物品等建构材料爱不释手。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搭建、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垒高、穿套、编织、粘合等过程中,实现自己搭建的需求及愿望,体验自己与同伴共同搭建的快乐感、成功感。建构区主要内容包括小型建构、大型建构、沙土建构等。

二、幼儿与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对话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与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对话的方式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某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他区域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同分为三类:(1)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他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做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二)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1.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活动区域的大目标明确后,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的具体目标。其原则如下:

(1)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要紧扣目标。

根据目标提供操作材料,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2)同一内容,各年龄班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现有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如同一科学发现区里的“磁铁”,中班的目标是能发现磁铁和了解磁铁能吸住铁的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班的目标是能利用磁铁与一些辅助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培养幼儿的制作能力。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3)活动区域的目标尽可能与教学活动目标相联系。在制定各活动区域的具体目标时,最好能联系教学活动,使非正规性活动与正规性活动结合起来。当然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

2.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提供活动区的材料。

在活动区域的材料提供上应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做到多层次多侧面,尽量要丰富多彩。

(1)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较易产生兴趣。因此,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知识层次及时变换与之相应的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活动区域除了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外,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则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要了解幼儿,就要通过观察。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经过多次观察,才能正确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由此,教师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因素影响幼儿的发展;二是教师如何帮助每个幼儿发展。

了解幼儿以后的指导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个别指导和共同参与。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并收到更大的教育效果。所谓“参与”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这里,参与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因素,能在正确时机进入并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扩大及丰富幼儿活动内容。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会使幼儿中止他们的活动。因此,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

活动区仅仅是一种环境、一个场所或者更形象地说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什么戏、如何演、演得怎样,并不取决于舞台的本身。导演完全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运用它,换句话说,如何利用活动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与教育者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课程模式中,活动区的性质、地位和利用方式可以很不相同。

总之,在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中,教师只要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善于从幼儿需要、发展的角度出发,就能使幼儿与幼儿园活动区的对话达到最好的效果。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著.杭生译.(1985).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冯晓霞.(2001).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冯晓霞.(1994).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何艳萍.(2010).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线亚威李云翔.(2011).幼儿园活动区课程实施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活动区创设班级
班级“四小怪”
儿童活动区环境色彩设计策略研究
班级英雄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本土风俗文化资源在幼儿活动区游戏中的应用
实施《指南》幼儿园活动区游戏活动研究
寓学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