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2-08-15 00:53
关键词:农村孩子教育

于 泳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31)

我国是农业大国,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报告,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0.32%,农村适龄儿童1.6亿,占全国适龄儿童的80%。可见,农村的基础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更关系到整个中国未来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成为限制城乡和谐同步发展的瓶颈。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一、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资源不足,设备陈旧,城乡差距大

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一些农村中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偏远山区中小学生的很多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目前国家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相应配套的教学用具、实验设备、语音设备、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设施。很多学校现有的教学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对中小学培养目标实现的要求,大部分中小学校的微机设备配置较低,大多由发达地区淘汰的机器组成。多媒体教室、实验设备以及语音设备等都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图书馆的藏书量较少且陈旧,利用价值不大。有的农村中小学连基本的统一课桌椅标准都无法做到,甚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房。教育资源的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致使教育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越来越大。

2.教师年龄结构失调,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的较多,中老年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调,年龄较大的教师普遍学历较低。据统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70%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大多是高中或初中毕业,经过实践或中师培训进修而勉强达到教学水平,还有些是接班的。虽然这些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农村教育信息闭塞,培训提高机会较少,导致他们教学方式落后,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方法和内容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很多教师还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创新和更新。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资料。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新来的年轻教师没有经验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再加上竞争并不激烈的农村教育环境,他们大多数随遇而安,竞争意识薄弱,很多年轻教师草草应对教学任务,更不注意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的培养。有些相对优秀的青年教师到处找关系努力调出,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3.生源日益短缺,学生上学不便

近些年随着私立学校的出现和部分农民的先致富,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城区的私立学校读书,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了能在城里就读中学,很多已经转学,使五六年级在校生越来越少。另外,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较为严重,尤其中学生,有考大学打算的很少,大多数到有劳动能力、能够外出打工的年龄便辍学,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虽然国家采取减免杂费、教师联系学生责任制等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孩子出生率降低,生源逐年减少,导致撤并村级学校,孩子就读于乡级学校。但乡级学校大多数不能提供住宿,学生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4.农村适龄儿童的监护得不到很好保障,教师负担过重

农村适龄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只能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对孩子娇生惯养而不教育孩子。孩子不能在父母的监护下成长,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把本应由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教师既要承担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教育,又要解决孩子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样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在农村偏远地区,由于生源少、师资力量薄弱、班额多,一位教师身兼多门课程、多年级的授课任务更是司空见惯,如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由一位教师授课,讲完一个年级的课程让学生写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上完数学再上语文、音乐、体育等,教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工作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更谈不上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

5.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

许多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能认识几个字就行,即便能上大学,国家不包分配,想谋取一份正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最后也得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或者上那么多年学,若大学考不上还耽误了挣钱,还不如长到有劳动能力了就打工或务农。

二、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几项措施

1.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办学条件

国家应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倾斜。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保证专款专用,不被截留、挪用;另一方面,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动多方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倡导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保障农村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每位教师都有幸福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出去学习深造,开拓视野,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手段学回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不断地对教师进行终身学习教育,使教师自觉地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改善与完善自己,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根据学生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同时,引导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许多农村学生家庭情况复杂,尤其是打工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激励和帮助,教师要多和他们交流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鼓励和督促他们努力完成学业。

3.融合九年制义务教育

取消小学、初中的的建制划分,把现有的五六年级并入到乡镇的初中,或以乡镇为单位,把村小学的五六年级统一到乡中心小学,并在乡中心小学修建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离家较远的孩子可以住校学习,进行统一管理,解决打工家庭子女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这样可以减少生源的流失和断层,把九年制义务教育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整合了教育资源,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和充分利用,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要。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

加大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农民逐步改变对教育落后的看法,切实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益处,让父母认识到对孩子的义务教育是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和改变命运、走向富裕的唯一出路,让老师认识到对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的全面发展他们负有重要的责任。

总之,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不容乐观,农村中小学生占我国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制约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只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和管理力度,才能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出困境,达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的。

[1]朱永新.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及几个相关问题的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

[2]钱源伟.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透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1).

[3]刘士超.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浅析[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4]李华.关于“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定位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

[5]丁雪全.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展望[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

[6]陈安国.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机制——湖南省攸县农村基础教育调查透析[J].湖湘三农论坛,2008.

[7]王维臣.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农村孩子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