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根基*

2012-08-15 00:54刘桂兰李海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外语

刘桂兰,李海霞

(1.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2.咸宁市温泉中学,湖北咸宁437100)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根基*

刘桂兰1,李海霞2

(1.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2.咸宁市温泉中学,湖北咸宁437100)

语言学习是为跨文化交流服务的;语言和文化本身不可分割,两者是外语教学中的双因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文化定位出发,探讨跨文化交流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语文化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而强调汉语文化的根基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母语;汉语文化

21世纪外语教育的发展已经脱离单一的模式和目的,外语教学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工具和途径之一。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工具”,而是培养人文素质,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在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在汉语语言环境下学习外语,加强和重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立足于汉语文化语境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习者使用外语表达汉语文化输出汉文化的能力已是外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一、语言教学的文化定位

教学活动本身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它是对一定文化规范、价值与信念等文化现象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活动,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并在文化的选择、传递和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廖辉,2009)。大学英语教学是在汉语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展开的,深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制约。汉语文化传统的民族思想观念、道德信念、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等,都会体现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这些文化构成对大学英语教学起着制约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断深入,外语教育界对语言、文化、外语教学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认识更加深刻,语言与文化共融共通、不可分隔的本质特征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受到关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推动了文化教学的发展。有了更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宗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相应地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环节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教学目标定位对文化教学给予了重视,新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中的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教学并重,而且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加重母语文化的人文教育分量,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上也对母语文化内容增加了分量。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育,在文化教学中做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并重,注重汉语母语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基垫,这既是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也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二、跨文化交际大环境下的文化教学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沿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阶段性的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1世纪初始十年中,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深受理论的驱动: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语言哲学、社会文化学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经历听说教学、语法翻译教学、情境交际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在不断地适应新形势而从内容要求、目标定位上做出修订。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描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文化教学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则在认定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是适应教学改革而修订后的大纲要求,它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明确和详细的要求。这种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学实施者也提出了要求;既要求教学在已有的教材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把文化教学贯穿到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等组织框架的各个环节,又要求外语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培养全面的文化观。

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从语言学习的层次上可以针对英语课堂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在语言词汇、句法、篇章不同层面,通过教材实施的课堂教学,采取文化渗入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课外学习,实施“文化体验”(宋梅砚,2010),从影视、网络、媒体、报刊或其它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文化节等现实跨文化交际活动、培养文化素养。在教学方法上以“文化对比法”进行情境教学、交际教学、讨论式、开放式教学。这些文化教学的措施已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教学实践也一再证实了汉语文化的学习根基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全局。

三、汉语文化根基

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跨文化交际的双方进行的是语言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导入的是目的语文化,输出的是母语文化,前者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后者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和实现。也就是说,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本族语文化教育(home culture education)和目的语文化教育(foreign culture education)(贾玉新,1997)。具体的“文化教学”是在外语教学中结合语言教学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两种语言的文化进行有序的系统学习,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双向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因此,以母语为起点,“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融汉语文化于外语语言教学中,应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1.发挥母语文化的基垫作用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Widdowson,1983)。跨文化交流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它涉及到的是言语行为双方吸纳和传播的双向活动;它既要求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跨文化交际。有效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是对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对母语和母语文化双双谙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以英语为媒介向外界传播汉语文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与母语文化分不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钟华、樊葳葳,2000),要培养跨文化能力,学习者就应该进行文化学习,进行母语文化情景中的文化习得。语言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双语文化习得促进语言学习。外语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都是以母语为起点的(桂诗春,1985),因为在学习外语时,学习者在母语即汉语文化背景下通过母语所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概念就会对其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在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母语文化提供了一种本位视角,它会促进目标语言的习得。语言习得的“理解”层面既有对目标语言本身的理解,也有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以及两种文化理解达成的共识。在语言能力方面,母语能力强会强化目标语言的掌握。在语用能力方面,母语文化的熟识也能促进目的语文化的习得。“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胡文仲,1994)。文化的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外语文化的学习会加深对母语文化的了解,而对母语文化的熟悉也有助于理解目的语文化。要有效地掌握语言,必须了解目的语文化,而目的语文化学习离不开母语文化的基础;母语文化是目的语文化学习的最佳参照。人际交流是基于母语和母语文化而实现的,来自于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知识则是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学习的基础。因此,立于汉语文化基石之上,利用母语和汉语文化的正迁移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有效实施。

2.正确引导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根据心理学理论,“迁移”(transfer)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影响这一现象。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规则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束定芳、庄智象,1996)。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当母语的一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完全一致的时候,母语对于目的语习得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即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与目的语有差异,母语对于目的语习得产生负面消极的干扰即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或干扰外语学习。语言学研究多关注母语的负迁移,而对正迁移研究不多。但母语的正迁移却是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因为母语正迁移发生在语际共性的基础上,汉语和英语存在语言模式的相似性,在许多层面(词汇、句法、语法、语义、语音及拼写等)存在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语言现象,即语际共性,正确利用语际共性、引导母语正迁移,有利于促进目的语的学习。而且英语教学中借助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的认知图式和知识框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缓解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焦虑(王俊菊,2003)。

语言和文化都是后天习得的,当一个人在其生活的文化环境中习得母语时,也同时获得和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习得了母语文化知识。文化通过学习而习得,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一样,也存在认知结构图式的类同,存在文化迁移,其中文化正迁移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以母语文化为参照进行对比学习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授语言知识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通过语言文化的比较学习有效地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对已经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英语学习者,有意识地建立起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与英语的有效联系。在总结英汉两种语言异同的前提下,帮助促成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对比分析是人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外语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王力,1985),通过比较揭示出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它是外语教学法的重要的补充。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母语和目的语中的异同点,还可以预测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并推测学习者可能犯的错误,从而帮助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实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我国的大学生从接触英语到进入大学,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和文化信息,其认知图式都已经基本定型,汉语文化根深蒂固,语言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也已成熟。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采用英汉对比教学,将文化因素的导入与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相结合,帮助学生识别语言差异,引导语言文化的正迁移,尽量减少语言学习中的干扰和错误,培养学习者自觉地运用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的语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实行文化教育,以汉语文化为根基结合对比教学法,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发展。汉语文化的根基立足于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存在于英语语言教学的整体框架之中。汉语文化的引入是英语语言教学取得成效的促进因素,是语言教学的深化。对比分析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价值观,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必需的文化能力。通过对比学习,让学习者掌握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交际习俗、礼仪、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深刻理解并把握英汉语言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体系。立足汉语文化语境,合理运用语言文化比较法进行文化教学,以促进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加深对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的认识,形成“双语能力培养、两种文化习得”相互促进的教学氛围。

[1]H.G.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廖辉.教学研究的文化向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9]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0]宋梅砚.语言文化教学与“文化体验”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1]王俊菊.助跑器?绊脚石?——一次有关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情况的调查[J].现代外语,2003,(4).

[12]王力.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全体会上的讲话[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13]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4]钟华,樊葳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0,(2).

G642

A

1006-5342(2012)05-0045-03

2012-02-10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2009B097)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