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浅析*

2012-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谶纬神学两汉

刘 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历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250)

两汉经学浅析*

刘 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社会与历史学院历史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250)

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两汉经学;思想基础;演变

1 什么是经学

训释或者阐述儒家经典之学称“经学”.秦灭汉后,历史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大一统时期,它要求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思想适应新政权巩固的需要,经学应运而生.汉代思想家们选取先秦各家的思想材料,补充、改造儒学而成经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出现了以儒为主的第一次大融合,给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带来深远的影响.

两汉经学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它把先秦儒学中某些思想僵硬化、神学化了.但是,以王充等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继承、发展先秦哲学中积极、活泼的因素,对经学神学化进行了大无畏的批评.

2 两汉经学的演变

2.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最高地位的封建统治思想政策,当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因为汉高祖本人对儒学存在偏见,使得儒学文化几乎到达断绝的地步.虽然博士制度仍然存在,但是人数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并且大多都是官侍,对文化方面的影响也没有多大影响.等到达惠帝废《挟书律》时期,才使得诸子学说复苏,并且对儒、道两家影响较大.在学术发展缓慢时期,排支配地位的思想当属道家的黄老无思想,并且也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直到文、景时期,才逐渐出现了由无为到有为、由进家到儒家的嬗变趋势.到了文帝派遣晃错 研究泰代博士伏生《尚书》时,才使得当时博士的人数达到了七十多人,其中包括儒家的《诗》、《春秋》、《书》、《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经过文景之治的繁华,到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状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为了进一步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地主阶级等统治者的核心力量,发展思想政治学说已经迫在眉睫.正是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也使得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经渐渐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这种思想也为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思想相违背,而儒家的一统仁义思想 以及君臣理念又恰好与君王的意识相吻合,因此在君王的影响之下使得儒家思想终于取代了道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2 谶纬之学的兴起

随社会矛盾的加剧,使得西汉末年谶纬之说逐渐传开.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这类宣扬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这时今文经学同谶纬之说结合起来,更成为十分荒谬、烦琐、庸俗的混合物,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2.3 经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经形成于汉成帝时期,当时刘向父子在受汉成帝委任校书过程中发现了秦朝遗留下来的使用古文字书写的文章,而这些文章与当时流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书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他们均因文字的不相同而得名,但是它们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在解释治经方法与经文时存在很大差异.今文经学派崇尚微言大义,甚至通过不合理的方式来论证现在政治的合理性,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逐渐发展为阴阳五行化与神化的发展方向;而古文学派更注重对经文的字、词及名字的解释,力争达到根据实际意义解释经文的意思,不根据自己的主体想象认为经文意义,讲究实践,正是今古学派之间的差异,使得两派别之间一直存在斗争之中.在西汉哀帝在位期间,就出现了今古派别之间的比较严重的争斗,刘歆提出对《左氏春秋》、《毛诗》等古文经立学官,但是却遭到强烈反对,此后又因为一封信《移让太常博士书》严厉批判今文经学而得罪执政大臣,不得不“求出外任”.在这次斗争结束时,是以古文经学派的失败告终的,然而当王莽篡汉后,却重用刘歆,所以又使得古文经学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东汉光武帝刘秀初年,当时尚书令韩歆上书朝廷请求为《费氏易》和《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建武四年(公元28年)正月,召集公卿大夫与博士官于云台,就韩歆的建议展开辩论,遭到今文博士的反对,尤其是遭到了范升的反对,其反对理由是:(1)认为《左氏》不出于孔子而出于丘明;(2)授受不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3)非先帝修存,无因得立;(4)“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相执事莫能据正,《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此比类……将恐陛下必有厌倦只听.”结果刘秀“卒立《左氏》学”,引起朝廷之大哗.这样以来,虽然古文经学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但是操有权威的帝王逐渐倾向于古文经学,这种榜样的力量必将引起更多的人相信古文经学.

经今古文学的争论是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争论之一,从哲学上看,古文经是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具有神学彩色的今文经的反动,争论的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东汉中叶以后,经今、古文学派逐渐融合.当时,经学界最大权威郑玄兼用今、古文解经,集两汉之大成.

总的看,两汉经学,古文拘泥,今文附会,对哲学深层次的概念范畴并无突出建树.唯扬雄、王充等人在学术思想领域表现出的大无畏批判精神令两汉哲学生辉.

[1]闵强.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黑龙江史志,2009,(17).

[2]王爱青.浅论两汉经学的兴起与衰落[J].山东社会科学,2011,(S1).

[3]刘爱敏.两汉经学背景下的女性地位[J].齐鲁文化研究,2011,(1).

I206.2

A

1006-5342(2012)06-0091-01

2012-04-07

猜你喜欢
谶纬神学两汉
刘秀信不信谶纬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鼎盛期|两汉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斐洛论犹太神学的合理性意义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谶纬:无益经典 有助文章
——以王嘉《拾遗记》为例
论汉赋创作对谶纬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