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重构思路

2012-08-15 00:52李文娟
关键词:父代子女家庭

李文娟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孝道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和家庭道德。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敬亲是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它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中国传统孝道的最低纲领是要从物质上奉养父母。侍疾是中国传统孝道作为重要内容,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中国传统孝道还要求子女立德、立言、立功,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谏诤就是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善终就是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并以恭敬、至诚的心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父母的哀思和追念之情。这些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而且传统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在新的发展时期,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道,发挥孝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村孝道缺失的表现

孝道在农村可谓一直保存的较好,但目前形势也不容乐观。在当代农村,我们看到很多老人都不能得到子女很好的尊敬和孝顺。现在的年轻一代,更已没有孝道的观念。农村孝道缺失严重。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里强调“乡风文明”,也就是提高道德水平建设,当然也包括孝道建设。但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只停留在表面,大量的修路建房,在道德建设上改善力度不够,致使农村孝道缺失,主要表现在:

(一)少数子女不愿承担赡养责任。在农村有一个很传统的观点就是养儿防老,因为农村老人一辈子都是务农,积蓄并不多,老来一般都是由子女赡养,由子女按月或按年提供一些生活物资或现金来保证老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在少数家庭也出现一些不孝的现象,在农村子女众多的家庭里,不少子女往往打自己的小算盘,兄弟之间往往互相推脱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以致于老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另一个在农村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农村青壮年都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农村里只剩下“空窠老人”和“留守儿童”。外出打工是为了生活地更好,但是这种现象也成了很多人不尽孝的借口,长年不回家看望父母,有的甚至一年到头也不给父母寄一些生活费,老人在家生病了也无人问津。老人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为了帮子女省钱有病也不去就医,子女对此也不闻不问。更有一部分是明知父母有病但却不帮助老人医治。当前农村老人寻医看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药”。农村少数老人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寻医看病都很困难。

(二)多数老人缺乏亲情慰藉。农村老人养老要求并不高,仅仅是衣食无忧、平安生活,而最大的心愿就是两代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感情融洽,并能保持经常往来。一方面,现在农村大量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家中,成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老人最怕老来孤独。他们渴望与子女沟通,可在农村普遍现象是子女很少和父母联系,借故外面工作忙一年到头都不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即便打电话回家更多的话题也是问问留守在家的小孩,老人们只有选择孤独。另一方面,农村老人的娱乐活动场所发展滞后,一般在农村很少有专门提供给老人活动的场所,这样老人一般都只待在家中很少有机会能与人沟通交流,更别说能有一些愉悦身心的文化节目。由于农村这样的现状,老人在外面没有机会与人交流,在家里又没有亲情慰藉,所以农村老人情感生活普遍都令人担忧。

(三)农村孝道扭曲。中国传统孝道大部分讲的都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要尊敬和赡养父母。但是现在农村却出现严重的孝道扭曲现象。不是子女对父母尽孝,而是父母对子女尽“孝”。父母对儿子、特别是儿媳无以厚加的尊敬与“孝顺”,父母为子女洗衣做饭,儿媳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对子女是不得不“惟命是从”。另外就是长幼颠倒,家庭的中心全在子女身上。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生和生活条件,给子女当牛做马,子女却觉得是理所应当。老来父母的房子和财产都是子女的,像仆人一样伺候自己的子女。这种孝道扭曲的现象在农村是很普遍的,我们不禁感慨“何为孝”。

二、传统孝道的重构思路

传统孝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并发挥其作用。传统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其他任何文化一样都具有精华和糟粕两面,而且传统孝道在当今农村缺失现象也很严重,所以我们今天要发挥传统孝道的作用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与现代社会的价值精神相适应,这样就要求我们用新的思路来重构传统孝道:

(一)既讲“子孝”又讲“父慈”

在传统的孝道中,有许多代际间的不平等现象,父代往往具有绝对的权威。孝也大多只体现在父代的权利上。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否则就要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下代必须对上代绝对地忠实、顺从。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一切都要顺从父母家长的,子女什么权利都没有,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要取决于父母。就孝道而言,就是父母绝对地有理,子女绝对地服从。都是子代为了父代而做出的单方面的牺牲,这种传统的孝道观在农村更是根深蒂固。在这种思想的束缚下,子女们就更不可能有自由的思想了。在当今社会,平等自由的观念已经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观念了,并且也已经深入人心了,父代与子代,虽然有年龄上和生活阅历上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独立的。子代不再是父代的私有财产,父代对子代也不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父代与子代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们应将现代的平等意识、协商精神、民主平等作为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形成新的孝道文化。在家庭中做到“父慈”,父母以身作则,对子女关心慈爱。这样子女也会更真心地尊敬父母、孝顺父母,不只是从义务观念来承担赡养父母责任,这样父慈子孝,家庭也更加和睦,孝道也会更好的践行。不过在传统孝道的内涵中也已经体现了这种双边的孝道。比如在谏诤这一内容中,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虽然是对子女的要求,但是已经表达了孝道中子女的这种发言权。

(二)既讲家庭孝道也讲社会孝道

家庭孝道是最传统的孝道方式,这也是与中国的家庭文化相联系的。如今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相亲相爱,所以把传统孝道延伸到社会主义大家庭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通过家庭与社会的结合的方式倡导一种新孝道。拓展孝道的方式和内容,只要是德行便是孝行。倡行孝道将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孝道的法制化。使孝道不仅仅是家务事,用社会的力量来践行孝道。在历史上,孝道历来都被统治者所推崇,并且还纳入到法律规范之中。这些虽然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手段,但这些做法也有其精华部分,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孝道的践行仅仅依靠人们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孝道践行往往偏出正常轨道。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法制体系,将孝道全面的纳入法律体系,比如赡养老人日常生活的义务问题,一些针对老年人的机构设施建设,如养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管理政策法规。让孝道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保护下畅行无阻。二是强化社会舆论环境。首先是“小家孝行”,这也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上形成践行传统孝道的良好环境。在自己的家里要奉养父母、孝敬父母、尊重父母等。形成父慈子孝的和谐小家庭。家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和谐的家庭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其次是“大家孝行”,这是传统孝道的必然延伸,倡导天下一家的“大家孝行”。这是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这里面提出了在敬爱自己父母的前提下“广敬”和“博爱”的主张。将孝由家务事变成社会事。在农村有很多留守老人的存在,如果把这种“大家孝行”深入人心,这些留守老人虽然得不到自己子女的照料,也能得到其他人的照料,生活一定会更好。在新农村经常组织一些践行“大家孝行”的活动,还能推进乡风文明发展。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事实上中国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农村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农民的生活不像城市退休老人的生活有很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维持。农村孝道的践行在经济问题上就往往大打折扣。所以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孝道的践行,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既讲生活赡养更讲精神慰藉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致孝对忠、悌、仁、义、礼、智、信诸德均有统摄和指导作用,这对孝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在传统的孝道观念中,孝的实行主要有两个方面:“敬”和“养”。《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是尊敬父母,给予情感上的关照,而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物质要求是最低纲领。古人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意义。其实孝是一种最淳朴的东西,讲孝主要是讲心,它压根不需要什么隆重的礼仪或形式,只要有心,每个人都能行孝。在当今农村,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赚钱希望自己的父母也能过上好日子,但由于路途遥远加上工作忙碌长年累月都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只是按时寄钱回家,现在农村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留守老人偏多,留给老人的大多只有担心、挂念和孤单。所以,在“养”的基础上人们也不能忘记孝道中的“敬”,不管多忙经常回家看看生养自己的父母,从精神上情感上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多与老人沟通真正做到“孝”。虽然两代人不一定生活在一起,但心中应该挂念着父母,多一些理解,用亲情和孝心去填补老人的孤独。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变过去那种为了更好生活一味用金钱来衡量孝道的恶习,倡行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孝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在精神上要敬重老人,在传统的孝道中对老人的敬重更多的是种畏惧,而现在应该是一种尊重与礼让。其次是在情感上慰藉老人,照顾老人起居生活,对老人嘘寒问暖,生病的时候细心的照料。随着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拉大,老少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有的子女认为对于父母的赡养只要不冻着、不饿着,就是尽责了,有的甚至连这种起码的责任也没有尽到。因为老年人心理和身理都比较脆弱,再加上丧失劳动力的失落,所以老人需要多关心。再次就是多与老人沟通,一般子女都觉得与老人沟通有代沟,所以干脆就只是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衣食要求,但是老人也有思想如果不能与他人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对老人的身体也不好。所以应该多与老人沟通,让他们保持心情舒畅,生活也就更加舒适。重构传统孝道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多一份关心与关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对原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革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孝道是家庭代际伦理规范,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中的合理成分,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传统孝道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价值,对待传统孝道要吸取精华,并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孝道的重建必须与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一致,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一致,这样才能更有生命力。新农村建设是关系九亿多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的大事,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特别是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农村,倡导传统孝道并提出传统孝道的重构思路正当其时,我们相信,新时期孝道的重构,一定会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社会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3]本书编写组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重大问题解读[M].红旗出版社,2006.

[4]胡平生,陈美兰.礼记·孝经———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郭锐,蔡普民.农村孝道观念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

[6]向安强,苏时乐,郑庭义,李思思.传统孝道在建设新农村和谐家庭中的作用与重构[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7]安云凤.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关注农村养老问题[J].齐鲁学刊,2009,(5).

[8]王丹丹.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孝道[J].法制与社会,2009,(12).

[9]廉永杰,庄西艳.和谐社会与农村孝道[J].党政干部学刊,2009,(2).

[10]谷树新.传统孝道的扬弃与重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11]刘鸿雁.孝道的内涵与价值[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12]周青.加强新农村孝道文化教育的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9,(2).

[13]林园茜.传统孝道之审视[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8).

猜你喜欢
父代子女家庭
中国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及其内在机制:“学二代”现象存在吗?
延迟退休决策对居民家庭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传递机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父代收入对子代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恋练有词
男孩偏好激励父代挣取更多收入了吗?
——基于子女数量基本确定的情形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