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宗教价值教育的方法

2012-08-15 00:52
关键词:信徒管教纪律

李 琼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

美国的现代宗教教育继承了传统的宗教教育的方法,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宗教教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借鉴了一些世俗教育的新方法。至于饱受争议的教义问答法,在美国的宗教教育实践中已经很少见到了。

一、故事教育法

故事法就是运用读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宗教道德教育,它在宗教教育中由来已久。宗教教育的故事教育法可以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提供一种重新叙述社会伦理道德的模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道德依靠。它使得人们把自己同故事中的神的道德品质做番比较,通过提供一种具有丰富的时间、空间、人物甚至对生活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画面,给人们提供了想象,使得人们在道德上产生共鸣,促进人们对他人、世界和自己的认识。

第一,故事教育法能够创造人们的善的情感依赖,激发人们成善(be good)的渴望。《圣经》就是用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开始的,用他们被蛇引诱的故事来劝道人们要抵制住各种诱惑,不要深陷罪孽之中,恶是起源于人类自己不服从上帝的安排的善的秩序,所以要听从上帝的安排,追求一切善的事物和理想的善的尽善尽美。善的生活是生命全面发展的有德性的生活,而至善则是生活意义的最高追求。

第二,故事教育法能够提供大量良好的示范。在《圣经》中,耶稣是集中各种优点为一身的人物,他具备自我牺牲精神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他从来都是体谅别人的痛苦,主动关心他人,从不关心自己。在《圣经》时代,麻风病人是要求隔离的,以免传染给他人,而“耶稣下山时,身后跟着一大群人。一个麻风病人来见耶稣,跪在他面前说:‘先生,如果您愿意,您就能治我的麻风病!’耶稣伸出手摸着他说:‘我愿意,痊愈吧!’立刻,麻风病人就痊愈了。”①讲述耶稣的故事的时候,他的大量感人事迹都刻画出来他的光辉形象。

第三,故事教育法能够使得人们熟悉他们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故事法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具有后果论的性质,比如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耶稣在讲到这个问题时用地里的庄稼这个故事来阐述这个道理的:“如果一片土地吸收了频降的雨水,为种地的人长出有用的庄稼,那么它就会受到上帝的祝福;但是长出毫无用处的荆棘和蒺藜的土地却毫无价值,并有受到诅咒的危险,它将被烈火焚烧。”②通过对宗教故事的讲述,为来达到人们对道德实行后果的直接认识,从而达到道德遵守。宗教用故事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得抽象的道德伦理规范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

第四,故事法可以激发道德情操。故事可以激发我们体验到在宗教中人们曾遭受的不幸或者悲惨的事情,或者可以体验众神的成功,这些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它可以激发我们的宗教热情,唤醒我们宗教道德意识。因为故事能够创造对善的情感依赖,激起人们对善的渴望;故事也能够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这种示范儿童在日常行为环境中很少见到;故事能够使学生熟悉他们需要知道的行为规范;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他们的生活。③

二、纪律与管教

宗教道德纪律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宗教道德标准为基础的自我约束的教育。宗教道德纪律教育会抛弃自我为中心的生活,透过宗教教育培养出令人尊敬的宗教品格。宗教纪律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用内在的约束能力将人们自己的激情、欲望与习惯限制在宗教道德或者是宗教礼仪制度的边界之内。宗教教育一直把培养具有良好宗教纪律和良好宗教道德的牧师为其教育的目标。美国的许多学者们认为受到了良好的宗教纪律的牧师会有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以及道德。

在美国,宗教的道德纪律教育方法往往结合神的权威来进行,利用人们对神的敬畏或者恐惧之情使他们感受到规范中的道德权威,这种权威为宗教的其他教育赋予了某种有形的权利和实施奖惩的依据。一般来说,宗教的道德纪律教育要做到四件事情:第一,明确神的权威,即道德纪律的权威,这样能够使得人们遵守其纪律规范;第二,探讨宗教道德纪律训练的方法,包括设立宗教纪律或规则,以能更广泛的发挥宗教教育的作用;第三,根据宗教道德纪律教育的标准来建立和强化纪律的后果,帮助人们了解宗教纪律的内容,改正违反纪律的行为;第四,通过努力找寻违反道德纪律的原因和解决措施。总之,宗教道德纪律要求人们在宗教的实践活动中乃至于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以便能符合宗教的核心价值观。

谈到了宗教纪律的教育,必然会涉及管教教育。无论在家庭或者在教会中,对儿童乃至宗教信徒的管教是不可或缺的。管教教育包含了纠正偏差的行为和为着人们的好处而施与教导和操练,即透过教导、习作、督促、游戏等方式施教,而惩罚与奖励只是管教中的方法而已。

宗教管教教育必须遵守以下的原则:第一,要以爱出发。宗教教育的理念认为最有效改变不良行为或者是塑造正确的宗教行为的方法就是爱的鼓励与教导。《圣经》里谈到,“不要对儿童失于管教;责打他是为了使他不至于上死路。你亲自用棍棒责打他,才能拯救他的性命。”④美国宗教教育界认为要用基督的爱来进行管教教育是基本原则,基督的爱是无私、无条件的爱,要用无私的、仁慈的爱去管教和教导信徒们,他们认为没有爱的管教是自私的管教,也是一种充满折磨的沉重负担,如果没有爱,管教就可能变成发泄教师情绪的机会。

第二,适当的奖励与适量的惩罚。《圣经》里有叙述惩罚的教育。“对我所爱的人,我要严加管教。”⑤“棍棒和惩戒出智慧,失于管教的孩子只会给母亲带来羞辱。”⑥一般来说,美国宗教教育家们认为责罚要适量,要适可而止,达到宗教教育的目的便可,而不是要伤害人们,过严的责罚只会成为宗教学习中的绊脚石,不能使得违反宗教规定的信徒通过痛苦来赎罪或者是说通过威胁去恐吓可能出现的效仿者,应该采取最富有表现力的、代价又最低的方式来进行责备和惩罚,这才是惩罚的本质所在。而奖励也要有经常性的进行,鼓励重复良好的行为。但是不可毫无限制的给与奖励,要适可而止。

第三,坚持管教一致的原则。宗教的管教教育要有一致的原则,制定一致的标准,不能反复无常,自相矛盾,否则不但不能帮助宗教信徒们过一个有纪律的生活,反而会导致更多的行为问题出现。比如,宗教各种途径进行的宗教价值观教育要一致,否则会让人感到价值标准混乱,不辨是非。

三、团契教育

团契教育主要是指利用特定的宗教聚会来进行教育,其目的在于增进宗教信徒们之间的共同追求信仰的信心和相互分享、帮助的集体情谊。因而广义的团契可以指教会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宗教徒聚会。在美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基督教传统的国家里,团契教育始终发挥着对人们精神、道德、社会及文化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教会除了星期天的主日崇拜聚会之外,还有恩典之家、信心之家、餐馆团契、圣灵同在等一些著名的团契。团契在美国被认为是宗教信徒生命的交流与分享,其中心不是组织设备、人际关系、节目活动,或点心食物,而是基督。借着团契,使人们先认识神,并与神进行相交(团契),然后才能与其他信徒彼此相交(团契)。借着团契教育,可以把福音传给不认识神的人,使他对神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使得宗教信徒的灵命得着造就与更新,渐渐成为宗教道德标准所要求的人。

初期的教会团契教会形式为圣餐及祷告。现在团契聚会的主要内容有唱诗、祷告、查经、分享。第一,唱诗。借着诗章、颂词、灵歌感动人心,使得人心被神摸着,生命得着满足喜乐,从而获得一种宁静的精神体验和神圣的灵性感受。第二,祷告。借着祈求与代祷,把心中所愿的向神倾诉,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心里得到安息。第三,查经。借着神的话语得到属灵粮食,除去属世属情欲的思想观念,得以认识真理,心灵得享自由。第四,分享。借着彼此相爱、服事、顺服、关怀,激励爱神和爱人的心志,见证并活出基督的生命。

在团契教育中,除了信仰味道很浓厚讲道、唱诗等,更重要的是借着此教育来让信徒们明白联谊之情。团契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个小团体,它也包括了常人之间情感上的联络、生活上的交流,这就是团契意义中联谊的一面。在团契教育开始之前,常有一些以宗教信仰为素材的游戏开展,目的是增进了宗教知识,引起对宗教的好奇与兴趣,培养了生动活泼的学校气氛,同时促进了各个信徒之间的交流,目的是为了建立起信徒的联谊关系,使得大家能快速熟悉起来。一般来说,这种宗教游戏由团契中的成员主动参与,有明确的游戏目标,在包含竞争且富于变化的游戏中习得宗教的教义与真理,培养宗教情感、态度及其价值观,创造了一种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解决当前宗教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对晦涩难懂的教义的理解,注重宗教情感的培养,宗教实践的体验,有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对一些教义典礼规范的灌输教育的厌恶,同时可以调动学习的气氛,使得宗教教育学习本身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宗教无痛道德教育

宗教无痛道德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会为了某个宗教理想或者是为了遵守某条宗教规范而做出较大的贡献,不能接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会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宗教教育方式。这种宗教教育的方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道德平衡教育方式。

在现代化的社会,强调的是一种个体自我价值、张扬个性、强调自我利益的时代,因此,一切流于形式的命令或规范都将受到挑战,包括传统的“你应该”、“你必须”之类的“救世主道德”。人们不仅仅满足与宗教道德上的灌输与教化,他们有了自我判断道德标准的意识和主张,一些人认为宗教道德中强调的 “学生自我成全他人”,“爱人也包括爱你的敌人”等一些主张是痛苦的宗教道德原则,它们会约束人性或伤害个人利益,应该追求“快乐宗教道德教育”或者是“无痛宗教道德教育”。比如做宗教慈善。可以用开展宗教慈善活动来激发人们的善心,教导人们一些道德约束。这里的宗教慈善活动更多意义上的是一个情感的资源,人们可以为慈善捐助,也可以选择不捐而改做诸如宗教社区服务等其他的宗教实践活动,人们会因为宗教慈善捐助活动而得到主的恩宠,但是没有捐助的人们也不会因为此而受到主的抛弃。这样人们不会因为不捐助而背负沉重的道德负担。一些宗教学者们认为这样的宗教教育是轻松的、无痛的、快乐的。实际上,宗教无痛道德教育的出现是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冲撞的结果。对于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宗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当然,宗教对于无痛道德观点的灌输也辅助于神的权威来平衡不让这种无痛的道德观念导致的道德行为走上极端的途径,因为宗教道德的实行和威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上帝或者是超自然的权威,宗教道德教育用神的威力和仁慈来震摄或感化人类,同时宗教教育强调神的罚恶扬善的特点,奖赏,是回报、是补偿、是以德报德。惩罚,也是回报、是补偿,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此来教导“善恶终有报”的观点,让人们相信一种稳定而长久的道德理想一定是建立在相互道德付出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人们之间有着相互道德的需要,才会有着良好的道德权利秩序。

注 释:

① 《圣经·马太福音》,8:1-3。

② 《圣经·希伯来书》,6:7-8。

③ William Kilpatrick,Gregory,Suzanee Wolfe: 《Building Character:Why Is Storytelling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use? 》,http://www.teachingvalues.com/whystorytelling.html/1997/2001.

④ 《圣经·箴言》,23:13。

⑤ 《圣经·启示录》,3:19。

⑥ 《圣经·箴言》,29:16。

[1]赫斯利普.美国人的道德教育[M].王邦虎,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兆群.美国宗教史纲[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

[3]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乔治·M·马斯登.美国大学之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信徒管教纪律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阳光的信徒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纪律
把纪律挺在前面要做到“四个在前”
美国家长怎样理解“纪律”
做价值投资的信徒
WHERE ARE WE GOING, 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