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艺术审美活动的新变化

2012-08-15 00:44○黄
文艺评论 2012年1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载体计算机

○黄 杨

在西方美学史上,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使“心理距离”成为了一个美学概念。在张法的《美学导论》探讨美怎样获得时,也曾对“美基于心理距离”做了详细的论述。张法认为,“心理距离”在艺术中最为明显,因为“电影院、音乐厅、美术馆、阅览室的门,就是一道标志明显的‘距离符号’,它清楚地提醒人,你是去看电影、听音乐、赏绘画、读小说,它让你与现实功利,科学认识拉开距离,把各种非审美的意识暂时用括号括起来,进入美。各门艺术的物质媒介本身,也是一道标志鲜明的‘距离符号’”。

从张法的话来看,正是由于这种作为“门”的“距离符号”的存在,才使得人们被提醒,更容易暂时地离开功利态度与认知态度,转入审美状态。在隔离的程度上,这种“距离符号”越明显,越具体,则这种离开与转入的效果就越好,正如在音乐厅中欣赏交响乐比我们在家里播放CD效果好,在阅览室看书比我们在家里读书效果好。

然而在信息时代,美的心理距离说已不再完善。并不是每种艺术作品都能够使用“距离符号”为人们拉开心理距离。计算机与互联网的诞生,不但改变了信息的储存与传播方式,也制造了艺术作品的新载体。艺术作品载体发生的新变化,也改变着人们进行艺术审美的方式。本文就将论述信息时代中审美活动领域发生的种种新变化。

一、计算机作为艺术载体时距离符号的失去

在过去,艺术作品一般是承载于物质媒介的,具有物质形态后,其可感的独特外观也就成为了艺术作品的身份标志。例如,对于书籍来说,印刷的纸张、封面、翻开的质感等等,用着或是触觉,或是视觉,或是嗅觉的独特方式提醒着人们书的存在。而这些感受也与书中的内容共同形成人们对于一本书的美感,因此,即便没有“音乐厅的门”这类外加的距离符号,艺术作品自身也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道“距离符号”,提醒着人们进入美。

艺术作品的物质载体自身能够成为距离符号,其前提条件是:它的物质承载形式必须有其独特性,并且蕴涵了许多会影响人的美感的细节。例如,书籍一般印刷在纸张上,纸张的厚薄、印刷的字体、粗糙还是光滑、油墨的气味、板式与造型、封面的设计,无不给读者以细腻丰富的感受。油画一般描绘在画布上,画框的样式、装裱的风格、油画材料在画面上的突起与叠加,随着光影不同而变化的画面等等,甚至还要延伸至展览厅的空间,底座的样子。

试想,如果我们把艺术作品的物质载体上的这些附加的细节一一去掉,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一本书籍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无法摸到纸张,无法看见印刷的油墨,不能翻开它、摊平它,不能拿着它边走边读,不能把它折角作为书签。有时候甚至你看不见它的封面,看不见插图,看不见装帧与版式设计,你所能看见的,仅仅只是这本书里面的文字而已,并且只是最为基本的文字信息——它不包含任何其他信息,没有字体范式,没有段落格式排版,仅作为纯文本而存在。

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带给我们的东西,一种尽可能地削减其附加信息的艺术作品。

这里的信息化艺术作品,主要指两类,一类是通过数字化处理,以数据方式存储的传统艺术作品;一类是诞生于互联网上的网络艺术作品。

笔者认为,艺术与信息的结合主要带来了两大特性:

其一,大部分艺术作品都失去了它们独有的物质载体。国画不再描绘于宣纸之上,交响乐也无需在音乐厅中欣赏。它们的载体是一种虚体:计算机数据。而计算机数据的载体则是计算机或数码产品中的储存设备,如磁盘、闪存等。计算机数据作为信息化艺术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中介物,具有标准统一的特性,例如都以字节为最小单位,以文件为编目方式,根据编码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各种各样的“文件格式”,每种格式的编码方式差不多相同,等等。虽然信息化艺术会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但在计算机上,它们的分类方式并不是用其本身的类别来区分,而是按照计算机文件格式来区分的。

其二,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高度的同一化。在过去,阅读一本书,人们需要坐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亲手翻开书页。观赏绘画作品,需要去展览馆、博物馆,行走于挂满画幅的长廊中,沿着走动的路径一一浏览。

但是,无论是阅读电子书籍,还是浏览图片、听音乐、看电影,人们只需要使用键盘、鼠标等等外部输入设备,即可打开电脑上的文件。观赏的方式也都是通过电脑的输出设备,如显示器和音箱。这使得不同的艺术作品的欣赏体验被高度整合了,人们所欣赏的每一个艺术作品,身体的姿势、所处的环境、使用到的设备都是同样的。

由于信息化艺术的两大特性:虚体性质的中介载体,以及储存与欣赏过程的高度同一化,使得人们利用信息化艺术的审美过程产生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后果。那就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审美体验与日常体验的界限也被模糊了。

在传统的形态中,艺术作品会以鲜明的具体形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例如,一幅画,它会占有平面上的一块面积,它使用一些矿物质颜料绘制,有时候还会有独特的凹凸起伏的触感;又如音乐会,占据了视觉的一部分空间,听觉的一部分时间,人们要走进音乐厅,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才能欣赏到它;又如武汉长江大桥的桥栏杆上面的浮雕,具有石头凹凸不平的质感。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特有载体与存在感让我们一看便知,但信息化的艺术却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所有的信息化艺术作品在被计算机读取并输出之前,它们都只是一种存在于硬件中的无形的数据,人们只能通过特定的手段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听效果,才能够欣赏到它。

也就是说,在用计算机正确地读取并显示它之前,我们并不能分辨这一批储存数据和那一批储存数据有什么不同,艺术作品又与非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

而在欣赏信息化艺术品的时候,观赏者所进行的行为,也和一般性质的计算机操作很难区分开来。传统的艺术作品载体总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事物,它们必须要人在现实中做出特殊的行动以接触它们。例如走入展览厅,移动视线与身体观赏作品,等等。然而,欣赏信息化艺术只不过需要人进行一般的电脑操作,打开程序,打开媒体文件,这些过程和非艺术作品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在肢体行为上,审美主体无法体验到与普通计算机操作所不同的、独特的审美行为。

日常生活中,经过了大量的计算机操作之后,人们会对这类高度相似的行为产生一种麻木和疲惫。而当一个美的事物出现在计算机的输出设备上时,人们也会对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美缺乏敏感性。即便不考虑其数量,信息化艺术也常常会令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审美疲劳。可见,无论在载体上,在空间与时间中的显现上,还是在肢体行为操作上,信息化艺术都让人们难以进入审美状态,美感的产生过程受到了阻碍。这是由计算机、网络、机械化设备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由此,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理解信息化艺术的独特性,艺术的信息化虽然使得艺术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使得人们可以极为方便地获取他们所需的艺术作品,但它在审美体验上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有目共睹的。

二、从传统艺术到信息化艺术的历史发展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艺术的信息化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我们之前所述的信息化的种种特点,同样并非直接降临在这个信息社会,而是随着艺术作品载体的变化而逐步产生的。可以说,信息化艺术的部分特点,在艺术作品载体的发展过程中就已经陆续出现过了。

艺术作品载体的转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概括为四条原则:从大型化到小型化,从时空的局限到不受限于一时一地,从有形到无形,从特殊到同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宫廷贵族欣赏的大型音乐会为代表,一类以单人独奏独唱的民间音乐为代表。这两类音乐,前者需要在特定的,并且要求很严格的场合才能演奏,听众也需要一定的身份,且遵从一定的礼节。后者虽然约束较少,但听众也必须在演奏者身边才能够听到音乐。这两类音乐发展到现代社会后,音乐会的形式基本保留了,但却逐渐退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后者则逐渐走向了商业化,成为了被包装的歌星所演唱的歌曲,并且也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在这一过程中,音乐的载体也有了变化,人们已经不需要亲临现场才能听到音乐,随着1888年留声机的发明,歌曲与乐曲被录制成唱片,被翻录,被发行到世界各地。每个人都能通过把唱片放进唱机中的行为,来欣赏到与现场体验类似的音乐作品,在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唱片上的曲折沟槽。

随后,从唱片到磁带,从大型的唱机到可放在包里的随身听,这是一个小型化和便携化的巨大进步,音乐的欣赏真正成为了个人化的享受。同一时期还有收音机,收音机意味着音乐更进一步地跨越了时空的局限,成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随后,有一个虽然在小型化便携化上没有突破,却真正改变了音乐的储存模式的发明出现,这就是CD碟片与CD机。自此,音响系统脱离了对音波波形记录的模拟信号,转变为对声音进行采样和编码的数据信号方式。音乐以数据的形式被刻录到塑料碟片上,人们只需要一台CD播放机就能播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音乐艺术的形式又进一步地被简化了,它被人们通过设备采集,输入进计算机,以音频文件的数据格式储存起来。最开始人们使用的是WAV波形文件,它是音波振动的真实记录。随后,人们又根据人类听音范围的特点发明了MP3格式,以有损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压缩了音乐的储存空间。由此而诞生的就是随后广泛流行的数码设备MP3播放器,MP3播放器比CD机更小,可以做成只有手指一般大,随便哪个口袋就能放下,而MP3播放器能承载的音乐数量也有了突破,从早期的一、两百兆储存容量能存放几十首歌,到现在的几个G的容量能存放几百首,乃至用一百多G的空间存放几千首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拿出MP3播放器,从数百首音乐中挑出自己喜爱的来欣赏。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音乐在其形式上已经没有了多少差别。磁带、CD的时代,通过商业渠道发行的音乐尚且还有一个实际的载体,人们在拿到磁带和CD时会看到专辑封面、歌词册子,附赠的歌手写真,磁带和CD本身也会印刷成独特的样式,其本身也可算作一件艺术品。然而,以MP3的形式存在的音乐已经没有特定的物质载体了,它本身只是一段可以被无限复制乃至修改的数据。人们可以像使用任何一段非艺术的数据一样使用这段音频数据。如果不用MP3播放器或者电脑来听这段数据,人们只能看见歌曲名以及其上附带的其他文字标签信息。

音乐形式再往后发展,就走入了媒体与在线播放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在线播放的音乐比一个个独立固定的音频文件要更自由,更精简。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仍然采用MP3格式,有时则被替换为比MP3体积更小的格式。人们在欣赏在线播放的音乐时,甚至连MP3上的那些标签信息也看不见,无需下载,无需储存,只要点击网页就能收听到音乐。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大致可以看清音乐的形式随着技术的进步是如何发展的。与此类似的,戏剧与影视艺术也有差不多的发展路线。从一开始必须亲临现场观看的舞台、戏台艺术,到可以通过录影带拷贝而在电影院观赏的电影,再到家庭用的小型录像带,到数字化的VCD、DVD影碟,进入计算机领域而产生了视频文件,再到如今流行的在线影视剧。

类似的,绘画作品的发展也会经历一个原作——复制作——印刷品——扫描生成图像文件的过程。

在这些发展历程中,我们需要留意的一个要点是,并不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的老的艺术载体与形式就被新的淘汰了。实际上,传统艺术,或者说是曾在历史中诞生过的艺术形式仍然被人们保留了下来,至今也有不少人接受并享受着它们。而且,当我们观察现在的艺术欣赏领域的一些现象时,我们会发现一种似乎是逆潮流而动的现象。

尽管艺术作品的欣赏已经被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便利,但许多人,尤其是经济能力允许的人,往往宁愿花费更多的金钱、时间、精力,进行旧形式的艺术欣赏活动。例如,明明网上有一本书的电子版,下载到电脑上或者手机上就能方便地免费阅读,但很多人仍然愿意购买它的实体书;又如在家就可以下载或者用影碟看到电影,但人们仍然愿意去电影院观看。

如果你问这些人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他们或许会回答你“因为这样更有感觉,更有气氛”。这种回答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信息时代中,人们得到了最大化的便利,却很难再靠外界的环境因素来帮助自己脱离现实状态进入审美状态。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欣赏任何自己喜欢的艺术,但他却再没有心情去欣赏。一个青年在街头等车的时候戴上耳机听歌,但他的心情是浮躁的,周围的环境也是嘈杂的,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能获得多好的审美体验,值得怀疑。

综上所述,艺术作品在被信息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弊端就是:

第一,在信息化过程中,实际上是有很大损失的。艺术作品表面上的或是最中心的部分被提炼出来并信息化了——例如,用数码相机拍摄一张世界名画,但是其细节,其附加的诸多信息却被省略了——例如这张照片的分辨率是有限的,不可能完整地显示名画的原貌;名画陈列于博物馆内的现场气氛,能够现场靠近观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光源进行细致观看的诸多要素都不得不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损失掉。我们大都看过印刷品上印出来的“蒙娜丽莎”,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蒙娜丽莎这幅画,而只是经过信息化处理后的原作的一小部分视觉信息而已。虽然这部分视觉信息是原作的核心内容,却远远不是其全貌。由此,我们也难以真正领略世界名画之美。

MP3的有损压缩、视频文件的有损编码,也是类似的情况。但信息化过程中的损失远远不止如此,一件艺术作品,除了我们一般比较容易注意到的可听可见可感部分之外,还有许多附加价值,也是这件作品的审美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例如,一件绘画作品的画框、装裱、材质、新旧程度、文化意义、历史地位、历来收藏者的情况、评论家对其的评价、相关的艺术作品,等等。除了后面几类也可以作为信息而附加在信息化之后的艺术品上,前面几类是无法代替真品的。

第二,艺术作品的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其实是逐步地抛离了其距离符号的。从音乐厅、剧场本身宏大的建筑美,作为专用于欣赏艺术的空间,无不提醒着人们暂时抛开现实的一切,走入艺术的迷幻世界中。随后,物质载体被一再缩小,时空限制被一再消除,直到彻底地抛开所有蕴涵特性的物质载体与时空存在,成为无形的数据信息。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渐展开,且无法避免的。与此同时,每个时代的发展痕迹也仍然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了需要依靠距离符号来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的人们选择的对象。

三、作为信息化艺术终端的计算机对审美的妨碍与补救

信息化艺术是一种数据,人们想要利用与欣赏它们,就必须依赖输入输出设备。人们最常用的终端设备就是个人电脑,个人电脑为我们的娱乐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成为了信息化艺术欣赏的最终物质承载体。然而,正如前面所述,计算机作为信息化艺术的终端,其本身就有对使用者的审美体验的妨碍。

计算机本身并不是一种专门用于审美欣赏的工具,而是一个信息处理的终端设备。但由于它可以具备多种多样的功能,才被人们也采用作信息化艺术的输出设备。从外观与用途来看,计算机可以说是与人的感性相对立的,它是一种现代社会钢铁丛林的代表,是冷冰冰的机械物,即便人们试图赋予计算机以人工智能,也仍然只是一种僵化的模仿。计算机不会和使用者进行人性化的互动,只能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来运行。从这种角度来看,它会带给人一种理性的、冰冷机械的思维方式,使人更加难以进入感性直观的审美状态。

被设计出来进行日常与工作上的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其本身的功能、系统与程序的界面就更容易促使人进行现实化的思维。由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特点,一款用于日常办公的文字处理软件,与一款用于欣赏电影的视频播放软件,其界面是非常相似的,都会有菜单栏、状态栏、最大化最小化及关闭按钮,按系统设置而定的相同的配色风格,类似的菜单与窗口结构,等等。这一点在早期的电脑程序中尤为明显。试想,当一个人想要彻底地放下现实中的一切非审美态度,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时,如果他在艺术作品周围看见的是工具栏菜单栏、边框与按钮,那肯定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很容易直接就把人从审美态度中直接拉出来,又恢复成日常的、现实的人。

因此,基于对人类审美需求的考虑,个人电脑的系统界面、软件界面都在朝向减少冰冷的技术感,增加感性化因素的方向努力。其努力的方向大致有下面几种:

1、系统与软件界面向柔性、美观、多样化发展。

以个人计算机上最常用的微软操作系统而论,最早的D0S系列只有黑背景白字,需要手工键入命令才能够执行,无疑是一种毫不美观的纯机械产物。到WINDOWS95时代,出现了窗口界面,计算机的操作变得人性化了,人们平时操作物理物体的行为可以直接套用在计算机系统上。WINDOWS98时代,出现了系统主题,人们可以手工设置系统,让它变得更为漂亮,符合自己的审美观。WINDOWSXP时代,操作系统的界面变得更加圆润,按钮更有立体感而像一个真实的物体。WINDOWSVISTA和7时代,出现了毛玻璃质感的AERO界面。操作系统在总体上向着感性直观的方向发展。

最初,软件界面也大多直接应用操作系统的界面,显得比较单调重复,随后,软件厂商在真实、美观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POWERDVD的界面做得像个现实中的DVD播放器,人们可以通过仿真的按钮来操作它,等等。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计算机在日常界面上有美感化的趋势,而在媒体播放等艺术欣赏用途上有向传统艺术载体靠拢的趋势。

2、全屏按钮:隔离技术,聚焦审美

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计算机上许多软件都有一个“全屏”按钮,不同于常见的最大化按钮,这个按钮的功能是:只要按下它,大部分菜单栏、按钮都会在屏幕上消失,屏幕上只剩下你想要阅读或者观看的内容。全屏按钮一般会在用于承载信息化艺术的软件中出现,例如电子阅读软件adobereader,例如视频音频播放器WindowsMediaPlayer,例如各类图片浏览软件。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人为的选择性屏蔽,通过全屏按钮,就能够把一切妨碍人们进入审美状态的技术化界面消除掉,审美主体可以专注于展现在他面前的艺术作品本身,而不被干扰。

四、便携式数码设备——一种对审美的更高追求

留意IT市场,我们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虽然如今个人电脑已经足够强大,可以实现我们个人的大部分信息化需求,但是这对许多人来说远远不够。人们有时候更希望在拥有个人电脑之外,再购买一些数码产品,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P3与MP4播放器,等等。按理来说,这些设备的功能,个人电脑完全可以实现,甚至功能更强大,更便利,那么,为什么人们仍然愿意花费额外的金钱来购买这些数码产品,并且将其带在身边呢?

纯粹用理性来看待这种消费行为,或许会让人觉得无法理解,然而从感性上来看就很容易明白了。一方面,个人电脑虽然强大,却因为重量与体积的关系无法带在身边,而人们追求的是随时随地满足个人需求。另一方面,各类数码产品虽然不如个人电脑那么强大,却能在某一领域做到“专业化”,这一点尤其以专门用于进行信息化艺术欣赏的数码影音产品为典型。

以现在流行的电纸书来看,它的可扩展性太差了,既不能用来看电影,也不能用来浏览照片,甚至即便少数具有上网功能的电纸书,其功能也多有局限,体验很差。电纸书的屏幕的响应时间比普通的液晶屏幕要慢得多,而且只有黑白灰色。那么,这样一种产品为何仍有市场呢?因为它只能用来阅读电子书,并且其阅读的感受与纸质书籍差不多,这就是人们选择电纸书的原因:它是信息化艺术向传统艺术形式的妥协,它逆潮流而动,从高度的同一化的电子信息走向特殊化的单一功能,走向舍弃便利而追求传统纸质书籍的质感。

由此可见,数码产品,除了手机、掌上电脑这类有日常应用功能附加的产品外,大部分产品都是为了人们对审美体验的更高要求而产生的。在这个信息社会里,人们依赖着信息化艺术,却又厌倦于过于技术化因而阻碍了审美体验的计算机。因此,为了获得更为良好的审美体验,人们选择了将艺术欣赏功能独立出来的数码产品,为信息化艺术的欣赏选择了更好的新载体。人们选择用MP3播放器听歌,用MP4或者平板电脑看影视剧,用电子书阅读文学作品,用游戏机玩游戏,都是这一倾向的体现。

五、信息爆炸与审美疲劳

信息社会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信息爆炸,这意味着人们不但很容易获取信息,而且信息的总量是富余的,远远大于一个人能接受的量。在艺术作品信息化之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

在传统的载体上,艺术作品不仅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也受到了金钱与资格的限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有条件欣赏到大部分的艺术作品。然而随着艺术作品被大量地信息化,以及基于计算机载体的独有艺术作品的产生,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信息化艺术不仅数量多,而且非常容易获取,获取的代价相比传统载体的艺术作品也是很小的,甚至其中大部分信息化艺术作品都是免费供人随意取得、复制的。

这样一来,就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得大量的信息化艺术作品,而且所能获得的量远远超出满足个人审美所需。

然而,即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网上下载到演唱会音乐会的视频录像,仍然有很多人买票去看现场的演唱会;即便我们能在网上下载到电子书籍,我们仍然会去购买纸质书;电影院、CD碟片等等都是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一点要从两方面来找原因,首先,过多的信息会带给人难以应付的感觉,尤其是在艺术欣赏方面,适量的艺术作品会带给人审美的愉悦,超量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多多少少比较类似的艺术作品,则会带给人严重的审美疲劳,不幸的是,信息化艺术正是有着过于类似,以及数量极多的特点。其次,在人类的心理中,会对于越是容易获得的东西就越难以珍惜,而越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东西越会让人投入更大的关注。正是由于信息化艺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它的获取难度非常之低,才会让人下意识地感到不愿投入更多关注。人们对于审美体验的需求,在获得了数量的满足后,所要求的就变成了审美体验的质量,而审美体验的质量与审美主体的情感状态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宁愿花费更高的代价,以换取自己在主观上对艺术作品的更高关注。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即便能够在信息化艺术中获取远超自己审美需求的信息量,仍然想要花费时间和金钱去享受传统形式的艺术的原因。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载体计算机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计算机操作系统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