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初中物理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

2012-08-16 14:06
物理通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模式思维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山东 青岛 26602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确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每一步怎样做.实际教学中,结合不同类型的课程,经常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组合完成.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建构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体系.

下面仅以新授课为例介绍这种体系的结构和教学设计的方法.

1 新授课教学模式的体系

我们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四个层次: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师生交流模式.下面以人教版新授课“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为例,介绍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及应用.

1.1 整体模式

“整体模式”是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贯穿在一节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整体模式,可简化为“整—分—合—补—测”五个环节.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整.从整体上介绍声的现象,然后从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本节课.

(2)分.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节新知识划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由振动发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逐次、分别探究上述三个问题.

(3)合.小结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树.总结用到的科学方法,如转换法、比较法等.

(4)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使学生找出自己还不清楚之处,学生之间通过个别交流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查漏补缺.

(5)测.针对上述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个问题进行课堂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 反馈模式

“反馈模式”是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模式.本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是“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堂反馈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将探究与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在探究几个新授问题时,逐次进行.在探究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从而形成多次探究、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授课过程.这样,通过探究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图1 探究与反馈有机结合教学模式

例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因此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组成三个小循环.

(1)第一小循环

探究问题一:声音由振动发生;

反馈练习一:与探究问题一相同.

(2)第二小循环

探究问题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反馈练习二:与探究问题二相同.

(3)第三小循环

探究问题三: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

反馈练习三:与探究问题三相同.

1.3 探究模式

所谓探究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学习新知识,这是新课改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探究模式”就是进行这些探究问题的操作程序、方法策略.常见的探究模式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主的“科学归纳探究模式”,如图2所示.常用的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

图2 科学归纳探究模式

例如,探究“声音由振动发生”.

(1)提出问题:声音如何形成?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振动、碰撞等产生声音.

(3)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各种发声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这些实验.

(5)分析与论证: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结为同一的原因——振动.

(6)得出结论: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由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探究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探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才能起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过程良好的效果.我市初中物理备课小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建构出200多种不同风格、思维过程迥异的探究模式,随意选用和组合,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

1.4 师生交流模式

所谓“师生交流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地交流信息所采取的模式.我市初中物理学科通常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

透镜式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而将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在一节课中,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教师不断地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变换着角色,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从而,将教学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活动变为创造活动.透镜式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透镜式教学模式

将一节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讨论(或思考),然后收回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思维小循环,从而实现透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以在探究“声音的传播介质”为例,这个探究问题就可以转化为由五个具体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小问题1——声音如何传播.提出问题后,学生根据经验讨论并进行各种猜想(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总结为在固、液、气体中都能传播(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会聚).

(2)小问题2—— 如何验证猜想.学生进行实验,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会聚).

(3)小问题3——真空能否传声.提出问题后,学生讨论猜想(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分为“能”和“不能”两种观点(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会聚).

(4)小问题4——如何去通过实验判定.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显然直接进行实验不行,最终确定采用逐渐逼近实验,通过抽气机从容器中逐渐抽气,聆听容器中电铃声音的逐渐变化(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会聚).

(5)小问题5——进行实验.教师进行逐渐逼近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凹透镜作用;学生:思维发散),通过声音逐渐变小的趋势,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教师: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会聚).

2 运用教学模式体系设计新授课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总结出新授课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运用新授课教学模式系统规划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四步:

第一步,用整体模式规划教学全过程;

第二步,用反馈模式规划教学主体部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

第三步,用不同的探究模式规划每一个探究问题的环节步骤;

第四步,用师生交流模式将一节课从头到尾规划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些小问题最好首尾相连),设计每一个小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或调整各个探究过程的细节),使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学生从思维发散到会聚的过程.

3 体系中各层次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体模式从整体和全局锁定一节课,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探究模式锁定每一个探究问题的探究思路,师生交流模式从细节锁定每一个环节、步骤.可见,通过上述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从而尽可能地将未知(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变为已知(规划),尽可能地预测(备课)未来(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4 结语

上述四类教学模式中,探究模式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其他三类教学模式都是为它服务的.整体模式、反馈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环境条件(空间和时间),师生交流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具体办法).它们都是为探究模式和探究过程服务的,都要通过运用探究模式所进行的探究教学过程体现出来.因此,探究模式及其实施,是一节新授课的核心和关键.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模式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