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因探析

2012-08-31 11:45武汉大学档案馆武汉430072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文华办学大学

●秦 然(武汉大学 档案馆,武汉 430072)

在中国近代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之中,中国的私立大学(本文指的大学是广义的,包括综合大学、独立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产生了,并不断的发展壮大。然而,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封建专制政治统治的根深蒂固以及与之匹配的传统文化的惯性,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又是举步维艰的,关、停、并、转时常出现。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20年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私立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却在33年的艰难困苦之中一步步发展壮大。它发展的经验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都值得总结。它得以生存和发展下来的原因大体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1 凸显自身特色和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在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学得到了大发展,不仅公立大学(包括国立和省立)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得到发展,私立大学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第二次教育年鉴》的统计资料来看,民国元年(1912年),包括教会大学在内的私立大学占到全国公私立大学总数的31.3%;到了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1.5%,超过了公立大学的数量;到解放前夕,全国的大学有215所,而私立大学仍有62所。[1]119从整个民国时期来看,私立大学始终是中国大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受到经费的制约和政府调控的限制,私立大学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数量上看:1934年全国有各类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51所,到 1948 年则达到 77 所。[1]650-791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新的私立大学不断产生,但发展不好的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又退出了历史舞台。私立文华图专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它33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能够发展和坚持下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能够做到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1.1 凸显自身的特色

私立文华图专不是公立大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也不是教会大学,得不到教会的大额款项支持。它是靠自筹资金办学,它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凸显自身的特色。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但人才的培养又是以某一学科为依托的。民国时期,公立和教会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不仅学科门类齐全,而且都有自己的强势学科。但所有的学科当中,有一个学科是没有得到发展和重视的,那就是图书馆学。文华图专的创办者韦棣华就是看中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前景。

韦棣华是一个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女士,1900年来华探望做牧师的弟弟韦德生。她到武昌后被聘为文华大学的教员兼管理图书馆阅览室。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她感到政治、军事、文化都很发达的武昌城,图书馆事业却不发达,没有一所像样的图书馆。经过努力,1910年她终于在武昌昙华林建立了一座“文华公书林”。要想开办的图书馆能够很好地为公众服务,她认为必须要有专门的图书馆管理人才,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全面振兴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于是她决定创办一所图书馆学科的专门学校。

经过努力,1920年3月,文华大学图书科——国内第一个图书馆学校正式宣告成立,文华大学改名华中大学以后称为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1929年1月,文华图书科董事会向教育部办理专科学校立案手续,8月被批准。1929年9月,华中大学复校,文华图书科仍为大学中的一科。1930年6月20日,华中大学董事会决议,同意文华图书科独立运行。1930年12月1日正式启用“武昌私立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印章,1931年正式独立运行,成为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抗战开始后,迁到重庆求精中学和唐家街廖家花园。1947年迁回武昌。

文华图专起步之时,规模不大,师生员工加起来也不过十人左右。到韦棣华女士1931年去世时,学校也只有二三十人,但在它存在的33年里,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图书馆事业的专门人才,共培养出本科、专科及培训生等各层次人员400余人。

33年里,文华图专能够一直生存发展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创办学科的唯一性。当时正式并持续培养图书馆学、档案学方面人才的学校仅此一家。虽然1925年上海国民大学在教育科设立过图书馆学系,1927年金陵大学成立过图书馆学系,1942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成立过图书馆、博物馆学系,1947年北大成立过图书馆专修科,南京的东南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大夏大学也曾经开设过一些图书馆学课程,但都未能持久,国民大学1926年就停办了,金陵大学只办了2期培养了16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也只培养了62人。图书馆学人才培养力度有限,而社会需求是很大的。当时文华图专就为该领域培养了不少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一般都分配到省级以上图书馆或大学的图书馆里工作。曾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的严文郁、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文山、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编目主任钱亚新等都出身于文华图专。

培养图书馆学人才机构的有限性和社会对此类人才需求的相对不足,为文华图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以服务社会为己任

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一所学校要想得到发展,还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及在理念指导下的办学实践。韦棣华在创办文华图书馆时,她信奉的办学理念就是服务社会。韦棣华刚到武昌时,发现大学里图书资料都很缺乏,教师没有参考资料,学生也没有多少课外阅读书,于是她萌生了创办一所新式图书馆的愿望。经过努力,1910年文华公书林得以开张运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座新式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办起来以后,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得到书,她选择一些学校和事业单位,将书籍存放到那里,定期进行更换,以便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书。到1926年时,她办有的“巡回文华”读书点达23处。在校内图书馆她主张开架借书,供人自由阅览。她还主张阅读者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性别差异,都应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为了扩大文华公书林的服务范围,她请名家每月至少在公书林举行2次演讲,邀请武汉地区各校师生前往听讲,以增进人们对公书林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创办公书林,初步展示了韦棣华服务社会的理想。她认为中国民智未开,要办图书馆,还得培养图书馆专门的人才,于是她开始在校内筹设图书科。经过人、财、物三方的准备,1920年中国最早的正规图书馆教育机构——文华大学图书科正式开办,从此开始了文华图专的办学历程。自1930年起,文华图专的校长沈祖荣——韦棣华事业的继承者,正式把“研究图书馆学术,服务社会”确立为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的宗旨,并制定了“智慧与服务”的校训。从此服务社会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得到贯彻。

图书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学科,为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教学侧重于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技术和技能。当时开设的课程有:中国目录学、西洋目录学、中文参考、英文参考、中西分类法、排检法、索引、日文、法文、德文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侧重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相关知识以及操作运用等。

文华图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既彰显了办学的社会价值,也赢得了社会的支持。当时学校经费并不宽裕,通过增设专业扩大了招收规模,使学校获得了更多的学费收入,接受国家的培训任务,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款项支持。

2 拥有必要的教育经费支持

私立大学的开办,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否则大学无法正常运转。私立文华图专从创办以来,一直能够延续发展,并办得有特色,且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那么它的经费都来自哪些方面呢?

文华图专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国内的资金包括国家政府、省政府的补助,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补助,校友、学生以及友人的捐款,学杂费,出售学校的房地产收入、利息以及杂项收入;国外的资金包括洛克菲勒基金补助、韦棣华基金补助、中国基督教育协会高等教育理事会补助、美国联合援华会补助、英国援华救济基金会补助、美国圣公会差会补助等。

2.1 政府补助

政府真正对私立大学给予补助是在1934年颁布的《私立专科以上学校补助分配大纲》之后。当年政府拿出76万元,补助了全国成绩优良而经费困难的32所专科以上私立大学,费用的70%用于补充教学设备,30%用于学科专业建设。以后,此专项补助被列为定制,且数额逐年增加。抗战时期,因私立学校的学费以及社会捐款减少,政府还加大了对私立学校的补助。抗战胜利后,为使大学尽快迁校复员,政府还拨发了大量经费,资助私立大学修建校舍、采购设备以及教职生复员。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实现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从有利于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角度考虑,由政府牵头,成立文物旅游开发与管理领导协调机构,由文物、旅游、宗教、环保、公安、林业等多部门组成,统一组织协调文物旅游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形成合力,避免因多头管理造成的权责不清、相互掣肘、管理混乱的局面.要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就文物旅游开发项目的规划、开发、建设、营销包装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广泛一致,全面推动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

政府对文华图专的补助早在1934年以前就开始了。1929—1933年度教育部补助给学校2000元(本文说的货币1934年以前为大洋,以后为法币),1934—1935年度增加到5000元,1936—1937年度达到7000元。抗战开始后,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补助。1941—1942年,教育部补给学校3.48万元。1943年7月—1944年6月达到10万元。1945年7月—1946年6月达到132.5万元。1947年达到1.80648亿元。除了中央政府给学校有补助外,省政府有时候也给予一定补助。

2.2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的补助

此项补助实际上来源于美国退回的庚款。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辱国的《辛丑条约》,总计赔款四亿五千万两银元。20世纪初,在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下,美国政府决定退还剩余的庚款,用于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事业,1925年成立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款项专门管理机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负责决定每年补助中国教育文化机关的名单和金额。民国时期,庚款补助的范围很广,国内的大多数公私立高等学校都多少不等地得到该款的补助。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1926年补助给文华图专 1万元,1928—1929年度补助 8750元,1929—1930年度补助1万元,1930—1931年度补助1.35万元,1932—1933年度补助1.35万元,1933—1940年基本上每年补助保持在1.5万元。以后补助不断增加,1940—1941年度为2.2万元,1941—1942年度为2.4万元(因战时受损又紧急补助2.5万元),1943年达8万元,1945年达40万元,1947年达400万元,1948年达1.276亿元。

2.3 国内的其他收入

校友、学生、友人的捐款;学杂费,即主要是一部分自费生的学费、资料费、实习费、膳食费等方面的收入;出售校产;银行借款,即以校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的一种筹资方式。

2.4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补助

该基金会是“美孚石油公司”负责人洛克菲勒在1913年创建的,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基金投入,主要用于发展教育、医学、农业等。经过调查后,洛氏基金会决定在中国重点资助医学研究和教育。从1913年至1951年,它一共在中国投入6000万美元以上,主要资助协和医学院的建设。文华图专也获得过该基金的补助,1941年7月—1942年6月获得3.6万元,1943年获得过5.9626万元,1945年7月—1946年6月获得过334.215万元,1947年获得过2975万元。

2.5 美国联合援华会的补助

该会是抗战时期美国民间成立的一个联合对华的援助救济机构。该会在1943年给文华图专补助12万元,在1945年7月—1946年6月补助231.2467万元。

2.6 英国援华救济基金会

该会也是抗战期间英国民间成立的一个联合对华的援助救济机构。这个基金会的主席是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克利普斯的夫人,故这个基金又称“克利普斯夫人基金”。该基金在中国还成立了一个以宋美龄为首的“顾问委员会”,中国各机关团体向这项基金申请补助,主要通过“顾问委员会”进行。该会给文华图专也有过补助,1943年7月—1944年6月补助过6.5万元,1945年7月—1946年6月补助过215.128万元。

2.7 韦棣华基金的补助

从上述文华图专经费来源看,它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但主要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央政府的补助,具有相对稳定性,其他方面的补助是临时性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从1926年开始补助,基本未曾间断,而且始终占有不小的比例。国民政府的补助也是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从政府决定给予补助以来一直有一定的补助,抗战以来补助不断增多,在学校整个收入中份额也不断加大。

3 创办人独有的品质和精神

3.1 专注的办学态度

专注的办学态度是文华图专获得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文华图专的创办,尤其是在前期可以说耗尽了创办人韦棣华的毕生心血。在争取校舍、获得经费以及培养师资等方方面面都留下她辛勤的汗水。对办学的专注以至于她一生未婚,孤身一世,她身无长物,会见美国总统时穿戴一身的都是旧衣旧帽。

韦棣华的继任沈祖荣出身于贫苦家庭,191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文华大学。在政治局势多变、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的近代中国,大学生是凤毛麟角,各处竞相聘请,父母本希望他去政界求官和经商致富,然而他却选择了办学开启民智。他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先后讲授《西文编目法》《图书馆行政学》等多门课程。他以启迪智慧和服务社会为宗旨,超越政治,独立地创办自己的学校。作为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在他的办学实践中,找不到宗教的影响,既不开设宗教课程,也不举行宗教仪式和宗教训练。同样,在他的办学中也找不到更多政府强化训导、加强党义的教育。图书馆学和档案管理学是二门运用性很强的实学,他特别重视课外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 善于筹资的方略

事关学校的发展规模、师资水平以及办学质量,但这些经费的到来都凝聚着创办者的艰辛和运筹帷幄。从1926年开设以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每年补助文华图书科1万元。这都有韦棣华女士的艰苦努力,她曾不停地会见美国政界要人,包括美国总统柯立芝,在华盛顿的数月中,她拜访过的议员、官员达到四百余人。

沈祖荣为了募集到更多的办学资金,常常是放下书生的架子,奔走于各方。1921年,他利用开会的机会到天津会见前总统黎元洪先生,为学校募到1000元大洋,在北京还向徐世昌大总统募得500元大洋,此外他还向北洋政府要员梁士治、叶恭绰、周自齐、张志潭等募捐。到1932年时,他一共募得5项资金:基金23000元、息金每年1380元、美国圣公会补助每年8000元,美国妇女问题研究会补助费每年2000元、美国庚款补助费每年13500元。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日常行政开支和聘请教师之用。正是有了这些资金,学校的发展才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3.3 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

一个规模有限、学科比较单一的学校,经费主要依靠自筹,文华图专的发展没有创办人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是不可想象的。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文华图专与其他大学一样考虑西迁。1938年6月,沈祖荣一行到重庆察看地点,决定安置在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经过两月的努力,全校教职员工到达重庆,重要的文书、图书、用品也一同迁出。两个月完成西迁任务是付出了巨大艰辛的。

从1940年6月到1941年7月,日敌机先后对陪都重庆进行多次大轰炸,在轰炸中文华图专的校舍图书、器物均遭损,特别在1941年7月7日对学校康宁楼的轰炸,几乎片瓦无存,不堪言状。在艰难困苦之中,沈祖荣的意志更加坚定,他说:“敌人强夺我们的土地,吸尽我资财,残杀我人民,犹不足以填其欲壑,而必须将我们的国魂铲除殆尽而后快。我们虽然未能执干戈以卫社稷,但是我们要担负保存文化的责任……大家一致团结,奋勇当先,努力经营,力求实现。”[2]148-157在他带领,学校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在江北复课。抗战胜利后,沈祖荣又率领学校的全体同仁从重庆返回武昌。然而,原有的校舍有的遭日军破坏,有的被华中大学占用,仅剩下残破的华德楼一处。他又四处奔忙,整修可用的华德楼,又向圣公会借得文华中学的两部校舍,迅速开学了。

在办学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沈祖荣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与广大师生员工同舟共济,使学校得以延续和发展。

[1]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48.

[2]沈祖荣.国难与图书馆[M]//丁道凡.中国图书馆先驱沈祖荣先生文集(1919—1944).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华办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填 数
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