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2-09-11 00:12李蓓蕾薛强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疗养类药物空腹

李蓓蕾 薛强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

综合干预对老年糖尿病病人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蓓蕾 薛强

(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

老年人;糖尿病;睡眠障碍

老年糖尿病是疗养院常见疾病之一。睡眠障碍是指入睡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1]。糖尿病病人由于慢性高血糖导致脑动脉硬化,微循环障碍,脑组织供血不足,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损伤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增高等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极易引起失眠[2]。其中入睡困难和醒后难眠是最常见的症状,其他表现还有焦虑或抑郁。另外,长期睡眠缺乏可能导致人体应激系统激活影响糖类代谢,从而引发糖尿病。睡眠质量对保证老年糖尿病病人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所以研究老年人糖尿病与失眠关系有重要意义,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05—2011-05在我院疗养的老年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患者128例。糖尿病入组标准:年龄≥60岁,均符合ADA:糖尿病医学诊治标准-2011(概要)[3]。①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②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③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糖耐量实验2h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睡眠障碍入组标准:①临床表现为主诉有睡眠不足,质量差,夜间睡眠时间均不足6h,或难以入睡或早醒,伴多梦、烦躁、焦虑、易激,白天倦怠乏力困倦却难入睡。②全部患者均有服用艾司唑仑和地西泮等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的历史,服用暂时有效,不服则无效,药量逐渐增加。③采用国际公认的失眠量表(Athens)调查研究对象,总分<4分无睡眠障碍,总分4~6分为可疑失眠,总分>6分为有失眠。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CCM-3拟定失眠症的诊断标准[4],排除严重全身性疾病及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引起失眠的患者,排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痴呆、慢性疼痛以及癌症等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病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中,男52例,女12例;年龄61~83岁,平均(67±6.3)岁。对照组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60~80岁,平均(66±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检测指标 所有观察对象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苯二氮类药物用药剂量调查。

1.2.2 治疗方法

1.2.2.1 对治疗组进行健康宣教 采用集体授课、个别指导的形式进行有关睡眠的健康知识宣教和糖尿病知识专项教育,使他们坚持良好的睡眠作息制度,对糖尿病的危害性有更充分的认识,增强他们主动预防疾病的意识。

1.2.2.2 改变治疗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①戒烟、限酒。②低盐(<6g/d)、低胆固醇(<300mg/d)、高纤维素(>20mg/d)、低热量饮食[5],饮食中饱和脂肪<7%总热卡,胆固醇<200mg/d,总脂肪<30%总热卡,饮食调整中除热量摄入限制外,要多食全谷类及富含纤维素的食品,根据标准体质量及平时体力活动情况将热卡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保持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蛋白质(15%左右)的合理比例。③每周进行5次有氧运动,30min/次或1周累计运动时间超过150min[6]。包括太极拳、健身操、散步、慢跑等,以活动后心率不超过(170-年龄)±5次/min为宜。对有心血管病者,在危险评估和运动试验后指导其运动量。

1.2.2.3 对治疗组定期进行心理测试 经常与患者谈心交流,使他们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1.2.2.4 糖尿病的治疗 128例患者均根据病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空腹血糖<6.1mmol/L,及(或)餐后2h血糖<7.8mmol/L。

1.2.2.5 药物治疗 128例患者按常规每晚于睡前1h根据个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分别选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地西泮片平均(5.1±1.6)mg,阿普唑仑片(1.2±0.4)mg,艾司唑仑片(1.7±1.0)mg或氯硝西泮片(3.2±0.7)mg。

1.2.2.6 给予治疗组低频电刺激治疗 采用CVFT-028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上海仁和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主电极放置于患者两侧耳后乳突处并固定,辅电极置于一侧前臂的内侧,频率136~198Hz,主电极强度10~40mA,辅电极50~80mA,30min/次,2次/d;低频电刺激治疗开始时患者均配合口服苯二氮类药物,但剂量是对照组的1/2,以后逐渐减量。

1.2.3 评价指标 ①血糖水平: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②睡眠状况:两组治疗前后进行PSQI和AIS评定,PSQI由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夜功能障碍等7个因子组成,各因子分别为0~3分,总分为21分,总分>7分为有睡眠障碍;AIS包含入睡时间、夜间苏醒、早醒、总睡眠时间、总睡眠质量、白天情绪、白天身体功能及白天嗜睡8个因子[7],各因子分别为0~3分,总分24分,总分>6分为失眠。两个量表均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③用药剂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用药剂量。治疗组:疗养期间进行综合干预,治疗1个月时检查相关指标。对照组:疗养期间按常规疗养计划疗养,维持原有治疗方案,治疗1个月时检查相关指标。

2 结果(表1~2)

经过1个月的综合干预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及A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苯二氮类药物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中13例完全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②P<0.05注: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PSQI(分) AIS(分)治疗组 治疗前 7.3±1.6 10.1±2.6 12.4±3.6 10.3±2.7(n=64) 治疗后 6.5±1.4①② 8.3±1.9①② 7.6±3.4①② 6.5±2.1①②对照组 治疗前 7.4±1.3 10.2±2.3 12.9±3.6 10.1±2.2(n=64) 治疗后 7.2±2.1 9.6±2.7 9.0±2.6① 8.1±2.4①

表2 两组治疗后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苯二氮类药物剂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地西泮 阿普唑仑 艾司唑仑 氯硝西泮治疗组 64 2.8±1.5① 0.5±0.4① 1.1±0.7① 1.3±0.9①对照组 64 5.4±2.1 1.4±0.8 1.9±0.6 3.5±1.4

3 讨论

失眠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之一,为神经衰弱症状,属于糖尿病控制不理想导致的自主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病人由于血糖高,口渴饮水多,夜间小便次数多,心理负担过重,常常表现为忧虑、心烦,因而可能会导致慢性失眠。睡眠障碍的病人容易出现血糖异常。睡眠不好或睡眠太少,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影响人体吸收糖类,进而引发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如果睡眠减少,则糖化血红蛋白将会进一步增高[8]。如此一来糖尿病与失眠二者间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近年来我院疗养的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碍的病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为提高疗养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健康教育是综合防治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碍较为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对疗养员进行健康教育,给予老年人有关睡眠的健康知识宣教和饮食与运动方面的指导,初见成效。提高了疗养员对糖尿病主要危害和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预防和治疗的依从性。告诉病人调整好情绪,注意睡眠卫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减少靶器官的损害,更有利于疾病的长期防治。定期的心理疏导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情,更有利于睡眠。同时给予患者降糖、镇静、低频电刺激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疗效显著。通过表1可以看出经过1个月的综合干预,治疗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PSQI、AIS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均有显著性改善。说明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治疗老年糖尿病睡眠障碍有效,控制了血糖水平,提高了睡眠质量。通过表2可以看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治疗组苯二氮类药物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中13例完全停用。由于苯二氮类药物具有许多副作用,如延续和蓄积作用、耐药性、依赖性戒断和影响认知记忆功能等,不能长期使用,综合干预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合并失眠是常见的,失眠又是影响血糖,使血糖不能良好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老年糖尿病与失眠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老年糖尿病并发失眠的病人实施科学、系统、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于综合干预措施要长期维持。治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指导及患者的自觉认识及坚持治疗。

[1]常仁翠,李娟,高辉.老年糖尿病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康复护理对策[J].中国康复,2005,20(3):179-180.

[2]王绪朝,王钢柱,孙爱励,等.氟桂利嗪合用噻庚啶治疗糖尿病伴失眠[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2):39-40.

[3]ADA.Clinicalpractice recommendations[J].DiabetesCare,2011,34(Suppl 1):4-61.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4.

[5]AudeYW,Mego P,MehtaJL.Metabolicsyndrome:dietary interventions[J].Curr Opin Cardiol,2004,19(5):473-479.

[6]Duncan GE,Anton SD,Sydeman SJ,et al.Prescribing exercise at varied levels of intensity and frequency:a randomized trial[J].Arch Intern Med,2005,165(20):2362-2369.

[7]陈璇,杨期东,张乐,等.急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及相关因素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32-34.

[8]Taub LF,RedekerNS.Sleep disorders,glucose regulation,and type 2 diabetes[J].Biol Res Nurs,2008,9(3):231-243.

1005-619X(2012)02-0175-02

2011-09-16)

猜你喜欢
疗养类药物空腹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自然疗法对离退休干部短期疗养血压控制的效果观察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景观疗养护理对疗养员睡眠质量的影响
空腹喝水
心理测评部队疗养院不同季节的疗养效果